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 | 室友打起电话来是个外国人

校团宣杂志社 青春川大 2024-04-29

“拦路雨偏似雪花,饮泣的你冻吗,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连掉了渍也不怕,怎么始终牵挂,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这是陈奕迅《富士山下》的歌词,“车你回家”的意思实际上是“开车送你回家”。这种表达是不是看起来有些熟悉?是不是和曾经背过的文言文似曾相识?

的确,粤语的一些表达实则保留了古雅的用法,说不定你现在所听到的粤语词,大部分就来自千年前的汉唐口语,很多诗词用粤语来吟诵也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其实不仅仅是粤语,

还有许多方言都十分古雅:

“你要何解咯?”

(长沙方言:你要怎样)


“身上痒啊,来,我给你扑朔扑朔。”

(关中方言:我给你挠挠痒)


“箸笼子在哪里呀?”

(商洛方言:筷子笼)


“不贵啦,也就一炮块钱。”

(西南方言:十块钱,源于旧时炮台搭配十名士兵,由此衍生)

可以说,方言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许多已经消亡了的古语词,事实上正鲜活地生存在方言中。正因为方言的使用十分日常,文化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了生活,所以它们才能跨越几千年的时间长河,与我们相见。

方言中,活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但是,方言的传承正在以肉眼可感知的速度衰落下去,许多孩子不再愿意讲方言,觉得土气丢人,普通话将诸多方言之间的丰富文化差异性磨平,蕴含在其中的千年前的文化密码也悉数丧失,那些藏在“土味”之下的汉唐风韵也更难显现了。

方言属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而地域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方言所遭受的传播困境实际上也折射出了现今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就像有些孩子觉得方言很“土气”一样,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作用不大,我们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在传播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好像难以找到一个古今的平衡点,让更多的现代人更容易地接受传统文化。

于是习大大就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理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能贴近时代的发展,润物细无声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其实我们已经在“扬弃”地传承中华文化的路上走出一小步了,比如故宫推出了以笔记本、手机壳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唐朝生活指南》幽默诙谐地讲述了“穿越”到唐朝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前段时间热搜的“唐朝胖侍女吃汤圆图”等等,都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例证。

其实传统文化从来都不缺乏受众,传统文化不仅对于习大大治国理政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习大大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总书记用“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表达了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深刻思想;在2016年出访秘鲁时,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表明两国虽地理位置距离遥远,但是国家关系仍可以像邻居一样亲密。


当我们下午上完自习沿着江安河走回寝室,在落日的余晖里看到那几只天鹅时,能够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我们的国家受到挑衅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心能够从胸中喷薄而出;当我们即将回到久别的家乡时,能够找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贴切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当我们接待来客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道出我们见到朋友的快意;在朋友圈里,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虐狗更突显文化人自(lian)带(ai)的(de)优(suan)雅(chou)气(wei)质……



其实,看过武汉大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主任孙来斌的解释,我们就会明白,传统文化是可以推陈出新,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相适应、相协调的。



实现文化复兴,决非简单地再现昔日的文化样态,因为复兴不等于复古,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精神上的强大,绝不意味着孤芳自赏、妄自尊大,主要体现为民族凝聚力精神创造力的强大。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方面的代表,更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精神净土,一种精神归属。就比如我们的方言,它是我们身份的判别,它让我们在外漂泊时可以有自己的归属感。

那么,在处理完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事务之后,回到寝室用乡音与家人打一通电话吧,简单的乡音,就足够驱赶走一天的疲惫,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歪,姆妈,哦想且贵!"

博大精深之自动加密,想知道正确答案,就来评论区找我们吧~

校团宣杂志社出品

岑虹毅/责编

黎静荷  孙晓菲/文案

郑倩 桂艺烜/排版

杜承贤 赵雪晨/修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