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陈俊武|精耕细作为工匠,执着求真“炼”潜心

《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2024-06-04

“超级学霸”——这是陈俊武的学生们对这位“90后”老师的共识。

为了出国考察国外流化催化裂化先进技术,陈俊武仅突击学习两个月,就能用西班牙语阅读资料和为同去的同事们进行笔译;陈院士一般不使用计算器,别人用计算器还赶不上他心算快;陈院士随手记下别人报的一组装置数据,低头摆弄手指,几分钟就能算出大致的烯烃收率……这些陈俊武的“轶事”,是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多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

1990年,陈俊武离开领导岗位,虽然已年过花甲,依旧精力充沛。“我今后主要干三件事:著书、立说、育人。”他考虑的不是该如何享受退休生活,而是自己为推动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再做些什么。

这三件事里,著书是第一位。

催化裂化是一项重要的炼油工艺,在炼油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200多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处理量已接近2亿吨/年。但在当时,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关于催化裂化工艺和工程的专著却寥若星辰,国外虽有这方面的著作,但缺乏细致系统的工程数据,难以满足从事催化裂化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

陈俊武觉得,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之间应该架起一座桥。

他开始着手酝酿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能够为从事催化裂化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和工业生产的科技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引导的专著,书名拟为《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

“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找的事,也是一直以来的心愿。”在陈俊武看来,写书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但实际上,要领衔主编一部这样意义重大、体量巨大的科技专著,工作量可想而知。

家人“抱怨”他,说这哪像一个快要退休的人,白天拿着资料和图纸,晚上还是拿着资料和图纸。

历时两年,这本凝聚着陈俊武和一批专家智慧和心血的珍贵著作初稿完成,1995年由中国石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陈俊武在陕西华县工业试验装置现场指导操作条件做优化

2013年,中国石化出版社向陈俊武建议,为了迎接中国催化裂化产业化50周年,这本广受欢迎和赞誉的书最好能出第三版。

此时的陈俊武已是86岁高龄,他带领新组建的写作修订团队在近两年时间的里反复讨论和修改,在保持第二版基本架构的前提下,更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增补了油品清洁化技术、加氢处理技术在催化裂化技术中的应用等新内容。

2015年5月,《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三版终于出版发行,全书共252万字、1606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著”。

201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筹办“中国催化史料馆”,要将《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作为史料入馆展出,无奈已经买不到了,只好向洛阳工程公司和陈俊武本人求助。

今年77岁、曾任洛阳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陈香生从公司档案馆调出了这三套书,请陈俊武在扉页签字准备寄出。 “先别寄,还有些错处要改。” 陈俊武突然说。

陈香生一头雾水。原来,第二、第三版本中有一个方程式的转化率因子的数据适用范围有偏差。

对陈俊武而言,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大家既然看重这本书,就一定要对得起大家,发现有错误的地方,一旦有机会,就应该予以纠正。”

第二天,陈俊武亲自打印了一个致歉的“勘误说明”,将第二版和第三版内哪几页、哪个方程式、哪几个表格引用转化因子数据适用范围的错误,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接过“勘误说明”,陈香生惊住了:一位91岁的老人,生活上有些事情记不住了,需要他人提醒和照顾。但这些过去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就像刻录在他的大脑中一样,永远不忘、随时调用。

“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替公司负责、替国家负责。” 陈俊武再三叮嘱陈香生。

全文阅读请登录石化新闻客户端

选自石化新闻客户端APP

记者  徐徐 李建永

制图  刘斌

编辑  王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