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时35载,《海南植被志》发布

王晓樱 陈怡 等 光明日报 2023-09-17

近日,《海南植被志》(1-3卷)的图书发布会在海南大学举办。这套书的出版结束了海南省没有较完整的植被相关专著的历史,由海南大学杨小波教授团队历时35年完成,是中国热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

受访者供图
1987年,海南建省前一年,刚从中山大学本科毕业来到海南大学工作两年的杨小波与同事们一道,在海南大学时任校长林英教授和钟义教授的带领下,进入文昌铜鼓岭开展有关植物与植被资源的科学考察,拉开了调查、挖掘和研究海南植物与植被资源的序幕。
彼时,海南没有完整的本地植被相关专著,为海南生态环境的保护、植物与植被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海南地处高温多雨地区,岛屿地貌复杂,植被类型丰富,想要全面摸清,实属不易。
此后的三十多年,杨小波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1990年至1998年,为了提高理论水平,杨小波又考回中山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研究论文分别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的森林植被、植物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海南退化土壤修复的植物学机理。无论身在广州,还是身在南京,杨小波始终挂念着,并利用所有节假日回海南从事他尚未完成的事业——全面摸清海南的植物与植被资源情况。
在杨小波及其团队成员35年的耕耘下,大大小小的样方遍布海南,总面积达上百公顷,标本采集量达4万余份,记录的植物信息超百万条……这35年里,杨小波与同事们一道,从文昌铜鼓岭的调查研究开始,深入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地区继续探索,直到走遍海南的山山水水。除了纯海洋的保护地之外,海南无处不有他们的足迹。
据介绍,《海南植被志》厘清了海南省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明确了海南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由大面积分布的热带雨林和海南西南部相对干旱地区的季雨林组成,并在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中增加了“海草床”“热带海岸(河岸、海岛)丛林”“藤蔓丛”等新的植被类型,探明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大小和规律,从多方面揭示了海南植被的形成和内部动态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者与动物学家、真菌学家一起完成了各植被类型的主要动物群及真菌群的描述,以案例的方式诠释了海南植被的生态学特征,为国际上沿海国家和地区在未来完成植被研究工作时提供了新的借鉴。此外,《海南植被志》也将服务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保护地的建设,对受损的沿海红树林、湿地、荒山荒坡的恢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生态用地、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等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植被志》指出了过去海南植被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运用大量的样方数据,厘清了海南复杂的植被分类体系。过去海南常说的常绿季雨林,在《海南植被志》中被归入低地雨林;过去文献提到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在《海南植被志》中被归入山地雨林;过去在海南一直被误称的热带稀树草原,在《海南植被志》中被纠正为季雨林受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草丛……
纵观《海南植被志》的内容,“让海南的每一个乡镇都有一张植被分布图”的夙愿在这里成为了现实。杨小波教授团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结合多年大量样地调查,实现了高分辨率的全岛植被空间制图,完成了1:5万的海南植被分布图。
“目前,我们还在已经完成的植被分布图的基础上,采用大样地监测的方法,监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退出经营的人工林的动态变化,以及海南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自然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及海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杨小波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樱、陈怡 见习记者王轩尧)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樱、陈怡 见习记者王轩尧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王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