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法语翻译走向奥运人生

法语世界 2022-03-18


法语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播报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位法语翻译出身,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何振梁先生:


何振梁北京申奥法语陈述 细节打动人心

何振梁是中国杰出的体育外交家,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他是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亲历了我国从申奥失败再到成功的过程。有人称他为“中国申奥之父”,但他自己更喜欢的称谓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奥运志愿者”。


在决定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的关键时刻,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先生,以自己卓越的外事活动能力和儒雅的风度,赢得国际体育界的赞誉,特别是他一口流利、漂亮的法语,惊艳全场!从一名翻译成长为体育外交家,何振梁有过怎样的经历?

“阴差阳错”体育路

1929年12月,何振梁出生在无锡。1938年何家搬到上海法租界,他转到中法学校就读。好学的何振梁在中法学校上初级班时,曾跳过3次班,在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打下了扎实的法语基础。随后,他又学习了英语等语言。1950年,何振梁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1952年7月的一天,何振梁临时接到出国通知,要他作为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此次奥运会上,何振梁经历了个人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在运动场上参加新中国国旗的升旗仪式;第一次看美、苏两个阵营的篮球决赛;第一次在工作中交替使用他当时精通的法语、不熟练的俄语和英语给人做翻译。当时的何振梁未曾料想,此次芬兰之行竟成为他一生体育事业的开始。

1955年,何振梁被当时主持体育工作的贺龙副总理亲自“点将”从二机部调入国家体委。就这样,何振梁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鞠躬尽瘁为申奥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何振梁于1981年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何振梁心里清楚,申奥成功的关键是争取委员的支持。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何振梁曾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飞遍五大洲,遍访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飞行总里程超过60万公里,可以绕行地球十多圈。

然而,1993年9月23日,在蒙特卡洛,两票之差使北京与奥运会失之交臂。何振梁虽然心痛无比,但他没有流泪,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

5年后,北京再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承办2008年奥运会。消息传出,已经从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何振梁主动请缨,以70岁的高龄成为北京奥申委的顾问。何振梁说:“申办奥运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我一定会尽全力的。”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他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何振梁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祝贺。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他动情地说道:“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其实,这中间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何振梁说,那天萨马兰奇先生突然造访他,说自己的中文发音不够准确,希望何先生传授一下。何振梁意识到,萨马兰奇是在为宣布结果作准备,他立即当场示范,让萨马兰奇重复。萨马兰奇多次练习,后来在宣布2008年奥运举办权投票结果时,“北京”两个字读得字正腔圆。

2009年6月,国际奥委会在总部前面的大草坪上搞了一个盛大的晚会,饯别何振梁。罗格在纪念册上的留言是“谨以此画册,向我十分尊重的同事和朋友振梁为国际奥委会和他的国家所完成的重要业绩,表示敬意和感谢”;萨马兰奇则称何振梁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始终不渝地以你的激情和经验,为你的国家和奥林匹克运动服务”。这无疑是对何振梁最中肯、最真诚的评价。

2015年1月4日下午,国际奥委会原副主席、中国资深体育工作者何振梁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


浪漫!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创意

北京冬奥会现场的法语播报员

为啥冬奥会第一播报语是法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