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勇变阵,再出发

熊童子 HR实名俱乐部 2024-03-29

12月6日,张勇发内部信,重点是战略升级——从大中台走向“多元化”,组织变阵——阿里组成四大“部落”(国内、国外、科技、生活)。


所谓“多元化”,有统一的业务战略,但不再那么强调价值观、文化一致性,给“部落”更大的自主权。

 

“部落”是小编想出来的,单独的业务一般叫BU,大一点叫业务板块/事业群BG,再大一点,要么叫军团、要么叫片区,不如直接叫“部落”。

 

读张勇这个内部信的时候,小编有三个疑问:

1、蒋凡,是升为封疆大吏,还是走向边缘化?

2、戴珊站C位,是重用老将,还是因为张勇无人可用?

3、都说业务决定组织,为什么张勇说“用组织创新驱动业务”?

 

小编手上没有答案,试着带大家一起找。

 

一 、蒋凡,是升为封疆大吏,还是走向边缘化?

 

很多看好阿里国际化的人,会认为是蒋凡这次是“升职”——从业务总裁升为集团总裁,全权负责阿里海外业务。

 

讨厌蒋凡的人,自然希望是后者——张勇终于下决定处理蒋凡,去年蒋凡因为桃色事件,阿里的调查结果是没有“利益输送”,结果,蒋凡只是失去合伙人身份,职级下调,很多人叹气道,阿里的价值观已经“生锈”了。

 

你会站那边?

 

如果站全球化的,自然有人会举出,比如“阿里的三大战略——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是阿里巴巴的三大战略,而全球化正在走向舞台中心。全球化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如果蒋凡能在全球化中做出成绩,还将有机会重回巅峰。”

 

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是蒋凡通过改造手机淘宝,不断升级内容,帮阿里巴巴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的,眼下,到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流量红利衰竭,出海找增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恰好蒋凡既懂产品、又擅长流量运营,这是蒋凡过去在阿里被验证过的能力,这次派军远征国际化,开辟新领地,蒋凡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站边缘化的,很多人就举出,凡是远离主战场的,基本上等于“被架空、被流放”。

 

比如,彭蕾2018年出任Lazada CEO不到八个月卸任,自此开始隐退;高晓松2019年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海外大文娱,一年后辞职了;京东前COO沈皓瑜,2016担任国际业务总裁,一年后隐退。

 

最关键的是,国际化尽管是阿里的战略,也有增量空间,但目前盘子还是太小了。从今年第三季度财报看,海外业务对阿里总营收盘子的收入贡献合计7%,几乎没有存在感。

 

也有一些媒体报道,蒋凡这次调动可能是他本人的意图。

 

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是蒋凡自己想退出了,过渡一下,因为累了,不想干了。”另外他补充说,“远离淘系核心业务的海外板块就是最适合的选择。”

 

张勇是怎么看蒋凡?

 

2015年,张勇提出中台战略和班委制,张勇亲自带零售电商事业群(淘宝、手机淘宝、天猫),蒋凡开始成为张勇的得力助手。

 

2017年,张勇将蒋凡提拔为淘宝总裁,完成淘宝和手淘整合,张勇评价蒋凡,“推动了淘宝走向数据驱动,实现千人千面。”

 

2019年,蒋凡再次得到张勇的晋升,被任命为淘宝总裁+天猫总裁,并分管阿里妈妈事业部,当年,蒋凡成为阿里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备受外界关注。

 

2020年3月,蒋凡被晋升M7,一路平步青云,是“阿里最有权力的13个人”之一。如果没有4月份的“桃色事件”,或许现在大家讨论的是蒋凡什么时候能够接任张勇。

 

2021年年初,阿里有一个“partner有约”沟通会。有员工直奔主题,尖锐问:蒋凡事情这样处理,是不是代表阿里的价值观崩塌了?

 

彭蕾回答,虽然阿里把非常多的聚光灯投射到了自己的价值观身上,但大家不要误会阿里是一个精神组织。

 

张勇说:“谁都知道更简单的决定是什么,但我们毕竟还是个商业组织。” 

 

张勇坦诚的表示,自己经过很长的纠结、思考和讨论之后,最终由他来做了这个决定(没有开除蒋凡),所有的责任他来承担。

 

总之,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蒋凡这一次“海外出征”,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既不知道张勇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自己蒋凡怎么想的。

 

二、戴珊站C位,是重用老将,还是因为无人可用?

 

同样的逻辑,戴珊站在C位舞台——既管to B,又管to C(淘系),这对阿里来说,到底是因为戴珊“不可或缺”,还是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答案并不明显。

 

对于阿里“十八罗汉”来说,目前仍然活跃在业务一线的,仅剩戴珊一人了。

 

戴珊是阿里的第 11 号员工,花名苏荃,在阿里,员工们习惯称呼戴珊为 “MM”。

 

在 2017 年初出任 B2B 事业群业务总裁之前,戴珊负责的多为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职能岗位,她曾对媒体表示“公司让我做销售我就做销售,让我做客服我就做客服,我不会想太多,就愿意乐呵呵地做。”

 

根据晚点LatePost采访,在多位阿里人士的眼中,戴珊的产品能力和商业洞察力在阿里并不突出。当然,一位阿里人士评价戴珊对阿里绝对忠诚,“戴珊不会离开阿里,甚至不会退休,会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

 

关于807事件,戴珊曾对内表达,“当然会触动我们去反思组织和员工关怀,但我从来没有对阿里这家公司有任何动摇和失望。我对公司的热爱从第一天开始没有任何变化,以后也是。”

 

张勇为何扩大戴珊的职权?

 

张勇在今天的内部信中表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格局,我们必须决策更高效,行动更统一,各个一层组织之间的定位和分工更明确。” 张勇期待戴珊运用其市场经验、领导力以及女性体验视角,继续发挥阿里巴巴在中国消费领域的引领角色。

 

在互联网大厂,以创始人身份一直默默坚守岗位,或再次舞台中心,除了戴珊,还有百度的崔珊珊,她们也恰好是女性管理者,或者,她们身上,真的比普通的职业经理人更多一些独特的视角。

 

张勇曾经讲过,阿里看人就关键两点,最重要的还是底线,个人品德,这是红线,还有一点,马老师的名言,我把这个名言一直挂在嘴上,他说人有一种绝症,就是“笨”。所以我们找人的核心,首先要有道德底线,也要聪明好学。聪明代表的是一种学习能力。

 

毫无疑问,蒋凡是聪明的人,戴珊,则是品德模范。

 

三、如何理解张勇说“用组织创新去驱动业务”?

 

张勇还在公开信提到——“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新型治理方式的探索,始终用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来驱动先进生产力的释放,用组织的创新去驱动业务的创新。

 

小编对于张勇“用组织创新去驱动业务”这句话是有疑惑的。

 

按照我们中学时代残存的政经知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翻译成企业场景——业务战略决定组织战略。然而,张勇强调,组织创新可以去驱动业务的创新,这能做到吗?

 

于是,小编转过来去了解一下张勇对“组织战略”的思考,或许才有一些答案。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19年,张勇在当时的湖畔大学上课,讲到“商业设计和组织设计”,对应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关于商业设计,张勇认为,所有企业都要回答——我是谁,我的客户是谁,我跟客户有什么关系,我能提供给他什么服务,这个客户为什么需要我,我们今天为什么样的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什么是组织设计?张勇认为,组织设计无非在特定的时间点,解决纵和横、分和合的问题。

 

所有的组织设计都是为特定的战略目标服务,讲清楚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的首要矛盾是什么。

 

张勇说,以分和合、纵和横来讲,当我们问一个组织要速度的时候,我们应该让业务分开快跑,更应该把业务变成纵向的,必须独立的建制往前跑,策马狂奔。当我们问整个组织要效率、要积累、要沉淀的时候,要把有些东西横过来,让整个支撑体系包括商业沉淀能够有办法共享给其他团队。

 

总结这一段,张勇谈的“商业设计”是商业模式、业务类型,谈的“组织设计”更像是排兵布阵。

 

2、组织设计与人的关系

 

张勇认为,在组织设计里面,都逃不过人的问题。任何组织设计,都跟你手里有的一把牌有关系,你有什么牌就设什么组织。

 

“我最看不惯的足球教练是什么?他永远只有一个阵型,到处买适合这个阵型的球员。要踢352阵型,就只会满世界找两个技能非常好的边后卫。”张勇说,

 

张勇认为,有的时候必须因人设岗,不要把因人设岗当成一个贬义词。

 

张勇说,在组织设计里面,我们永远在市场上找不到完美的人才,我们怎么样能够把现有团队的生命力、生产力、能动性发挥出来,取决于我们怎么放他的位置,能够放好他的位置,就能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

 

这一段,张勇谈的“组织设计”依然是排兵布阵,因人设岗,核心是人。

 

3、组织设计与用人做事

 

2018年,张勇在内部跟阿里青训营谈话,谈到“组织设计与用人的关系”。

 

张勇认为,作为领导者,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排兵布阵。所谓“排兵布阵”在今天的具体场景里,就是怎么设计组织架构。

 

张勇强调,组织设计不是HR的工作,而是业务一号位的首要工作。HR一号位要配合业务一号位来完成组织设计和落地的执行。

 

张勇说,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跟组织设计但高度相关。做事用人的核心——你把组织都想好,从上到下清清楚楚,你就可以排兵布阵,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按照既定策略做。做事用人的核心——事情还没完全想清楚,但是你找到一个人,他能想清楚,或者他能把下面条分缕析地安排好,来设计组织,

 

张勇说,组织调整不只是集团层面的调整,每个人都在运营一个组织,不同只是这个组织到底是由两万人组成、2000个人、200个人、还是20人组成。大家都面临排兵布阵的问题。仗怎么打,怎么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仅要用策略,还要有排兵布阵,而排兵布阵就是从一个主管走向一个Leader最重要的变化。

 

这一段,张勇谈的“组织设计”继续强调的排兵布阵,而且还要用策略。

 

4、战略性业务与组织升级

 

张勇说,当我们面对一个突破性、开创性的业务,必须用统一指挥的思考,而不是用组织协同的方式来进行团队设计和生产关系设计。

 

面对新业务,为什么不能用组织协同?

 

张勇说,什么叫做职能部门的协同?这个哥们管支付、那个哥们管物流、这个哥们管营销、这个哥们管运营,大家各自一个团队,你说你们协同吧,一起打一场仗,没有人当头,肯定不行的。

 

张勇说,在必须突破性进行模式创新的业务当中,必须进行从商业到供应链,到物流的完整闭环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打穿,也只有这样打穿,才有机会去沉淀具体场景的平台。但是,平台肯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一天想做平台的,没有一个做成的。

 

怎么办呢?

 

张勇说,作为战略重要性业务,必须“升格建制”。说白了,师长找旅长,他最多想师长的事情,尽管还是一个师长,但是当你搞成军级单位,他的想法立马不一样了,他就变成军长思考了。

 

张勇说,今天把进口、IoT,天猫精灵所代表的面向消费者的智能硬件这样的团队直接向我汇报,尽管是事业部,但它是一个军级单位,这非常重要。真正要突破的领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局建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

 

读了四段文字,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给大家梳理一下张勇的逻辑:

 

第一层:生产力是业务设计、战略性业务,生产关系是组织设计,重点在于排兵布阵,排兵布阵具体是因人设岗、用人做事或做事用人。

 

第二层:组织设计除了排兵布阵,不能依赖协同组织,必须创新式的“升格建制”。

 

第三层:如果你想要在战略性业务上突破(生产力),必须“升格建制”(生产关系)才能突破。

 

回到标题,张勇谈“用组织创新去驱动业务”,看来是成立的。你同意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