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春: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困惑、隐忧与方向 | 系列书摘之①

刘晓春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3-06-24

3月以来,美国银行业多次震荡、中小型区域性银行面临的风险仍在持续,为我国中小银行稳健经营敲响警钟。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曾带领SFI课题团队聚焦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展开研究,研究成果于CF40旗下新金融书系《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一书集结出版。本书提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缺位、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不完善、资产负债运行结构不合理是掣肘中小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通过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方法来改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

《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刘晓春 等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8月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摘自本书第四节“我国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作者提出,受外部政策、经营环境、客户基础、自身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隐忧:

❶ 经营定位容易发生偏差,易把规模扩张摆在经营发展的首要位置而忽略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公司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治理水平差的中小银行就容易出现生存危机;

❸ 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中小型区域性银行往往信贷投向集中度较高,信用风险难以分散,加之自身风险防控能力较弱和风险偏好因素,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会造成连锁反应

❹ 资产负债结构相对被动,资产业务扩张依赖同业资金支撑易引发流动性风险,资产业务过快扩张也倒逼中小银行高息揽存和提高风险偏好。

作者认为,从宏观审慎和稳健经营的角度,我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有一系列的监管指标要求,这些要求或标准实际上为商业银行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方向。商业银行应在充分把握各项监管指标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把监管指标作为自身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工具,从经营角度出发,主动应用好这些指标,扎扎实实开展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工作,服务好实体经济,不断优化和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结构,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接下来,CF40公号将不定期连载《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系列书摘,多方面解读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近年来,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强,国内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监管持续加强,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带来较大冲击。

2019年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暴露出来的同业负债占比过高、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不足、授信集中度过高等问题,也是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表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促进发展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须通过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促进向“价值型银行”的转型

同时,由于银行资产和负债内容越来越丰富复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市场波动因素对银行经营管理形成新的挑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已不再是一项与经营脱节的内部管理工作,其本身就是一项战略层面的经营工作。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从过去被动应对监管转为主动经营管理,将资产负债管理真正视为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的灵魂,成为银行经营管理转型、展现经营策略的重要载体。

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困惑与隐忧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和服务“三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外部政策、经营环境、客户基础、自身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中小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隐忧。


(一)经营定位容易发生偏差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指出,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但在现实中,中小银行经营定位容易发生偏差,把规模扩张摆在经营发展的首要位置,而忽略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从中小银行自身看,其个体体量虽然较小,但机制体制较为灵活,决策链较短,可以对市场化变化作出迅速响应,在个性化、精准化金融服务方面理应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大行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空间。在我国经济体量较大、市场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应在服务基层、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等领域体现出自身的经营特色。

但在实际经营中,中小银行往往致力于“大而全”,将规模扩张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上看,部分区域行业、产业可能较为集中,或者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为主,缺乏合适的小微企业客户群,小微企业客户不足导致其在其他金融服务对象和业务上进一步扩张;

二是从自身发展诉求来看,中小银行往往没有认真审视自身的禀赋,盲目攀比大银行的战略与做法,同质化发展较为普遍,业务发展与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尚不足以形成差异化的发展特色,品牌效应不足。


(二)公司治理水平参差不齐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较为薄弱。在我国中小银行中,虽然也有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成为上市银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接受市场的监督,但总体仍占少数。更多的中小银行在公司治理上还面临着较多的薄弱环节,在自身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积聚了较多风险。

一方面,中小银行资源禀赋相对不足,公司治理能力较难提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小银行的人员素质、系统支撑、经营文化、风控理念等方面均与大型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使中小银行内部管理相对粗放,难以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

随着风险和问题不断堆积,尽管顺周期下风险不会暴露,但一旦进入逆周期,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治理水平差的中小银行就容易出现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复杂。除上市银行以外,由于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分散化,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完善,其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及相关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三)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

传统的零售业务发展根基较为薄弱。零售业务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网点、人员、渠道等,且由于投入大、时间长、成本高但回收周期长、见效慢,中小银行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在面对大型银行业务垄断、客户信任不足的困境时较难发挥自身特色,也使中小银行在资金来源上缺乏稳定性相对较强的储蓄存款。

虽然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广对中小银行更有利,可以大大增强中小银行的信用和竞争力,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但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在短期内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零售业务的转型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

本地化、区域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不足。中小银行多为区域性银行,以服务本地客户为主,市场资源相对较少。在一定区域内,产业结构大多相对单一,信贷投向集中度较高,信用风险难以分散,加之自身风险防控能力较弱和风险偏好因素,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会造成连锁反应。相比之下,大型银行由于经营地域较广,风险分散效应相对较强。

产品创新和科技推动的可行性较弱。在产品研发上,中小银行进退两难,如不研发新产品则被市场淘汰,如研发新产品,由于投入周期长、受众群体少,成本的分摊能力明显弱于大型银行,费用投入会成为银行的负担,可持续性较差。

而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中小银行面临同样的困境,大型银行有较强的运用能力和广大的受众群体,在面对技术更新迭代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很难有财力、物力、人力的持续投入。


(四)资产负债结构相对被动

中小银行由于体量较小、业务相对单一,资产业务的发展诉求难以通过传统的负债业务组织营销予以支撑,在资产负债结构和成本均不匹配的情况下,资产负债业务过快增长将造成发展结构失衡、受经济波动影响加剧的被动局面,进而造成风险积聚。

一方面,资产业务扩张依赖同业资金支撑引发流动性风险。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过快增长,但存款资金来源缺乏,导致其依靠同业负债来支撑资产业务的扩展。由于同业负债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市场资金面紧张就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同时,在打破刚兑之后,不同信用等级的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情况出现了明显分化,低评级的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难度明显上升,同业融资难度有所加大,流动性分层情况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资产业务过快扩张也倒逼中小银行高息揽存和提高风险偏好。中小银行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网点资源相对不足,揽存相对困难,且品牌信誉远不如大型银行,只能通过提高价格来吸引存款,因此负债成本是偏高的。而这又可能造成中小银行在风险偏好上更加宽松,更愿意以提高贷款利率承担更高潜在信贷风险的方式弥补负债的高成本。结构和成本束缚使中小银行难以主动配置资产负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多隐忧,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地解决。

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理念转变


(一)资产负债管理与经营一体化

纵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西方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动态前瞻综合平衡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商业银行从聚焦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经营,再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这是顺应外部形势发展大局下的经营思路的不断转变和扩充,实际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主动经营的思维。

从我国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起步本身较晚,计划经济的烙印还未完全消除,传统计划管理的思维仍束缚着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们并没有从经营层面来看待资产负债管理工作。

传统上,我国银行一直把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原先计划工作的延续和丰富,所以是一项内部管理工作。主要工作是,按照年初确定的业务计划,进行资源的总量安排,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的分解和下达,监督业务进展,年度中间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监管变化调整计划和任务,年终考核,以及根据央行利率政策制定本行利率管理策略、流动性管理要求等。

虽然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在计划管理、比例管理等传统方式下能够通过各种管理工具的实施,满足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平衡和统一,但却无法解决资产负债业务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现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几个新情况:一是银行业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不同的资产和负债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律和风险特点,单纯进行计划式的任务分解,由经营部门经营,不能达到某项业务自身的效益最大化,更难以达到该项业务与其他业务在整体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上的最优配置。有些专营业务不能分解到所有分支机构和营业部门。这和原先单纯以存贷业务为主体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市场环境和监管的变化。三是表外业务内容复杂、体量庞大,与表内业务有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许多业务也不能做简单的计划式分解和分配。四是部分中小银行还设立了子公司和村镇银行,提出了合并资产负债管理新课题。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导致对资产负债不能单纯依照以前的计划方式进行管理。

比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资产负债业务数量和价格的矛盾日益突出,当价格在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商业银行将作出“以量补价”还是“以价补量”的定价策略安排,并逐级向下传导,直至客户经理。

又比如,当市场利率突然调整后,由于存贷款业务各自的特点,简单要求分支机构和营业部门提高定价能力等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如果利率上升,贷款客户则不会改变存量贷款合同;如果利率下降,贷款客户则会选择提前归还存量贷款,按新利率申请新的贷款。这就需要从总行层面调整利率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在不影响客户关系和保持业务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来保证效益目标的完成。

再比如,传统的流动性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客户存款的兑付。现在的流动性管理至少有三个目标:一是保证客户存款的兑付,二是保证各项负债的兑付,三是确保各项主要资产业务的平稳发展。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一旦遇到宏观调控和流动性问题,银行往往层层分解任务,直接压降信贷规模,不仅给基层经营机构造成很大困惑,也给客户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在现代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条件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总行层面从资产负债整体出发,以经营的观念和手段进行管理。所以,流动性管理不仅仅是期限错配管理,还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资产与负债的结构进行错配管理。

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内部管理工作,而是全行性的战略经营活动,并且嵌入业务营销之中,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要提升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经营性的认识,要认识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存贷款经营管理,而是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


(二)把监管指标作为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从宏观审慎和稳健经营的角度,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有一系列的监管指标要求,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资金脱实向虚,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约束要求。这些要求或标准实际上为商业银行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传统上,商业银行对于监管要求是被动接受的,往往下意识地认为主要是宏观经济的需求,对商业银行微观经营是束缚。我们认为,现在的监管指标,包括我国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监管指标和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指标,都是对商业银行几百年发展中风险规律的总结,其中许多更是对银行发展史上深刻的教训的引以为鉴。

从这个角度说,商业银行应摒弃规模扩张传统思维下的被动接受监管指标的做法,甚至主动规避监管指标,不注重发展质量,如此路只会越走越窄。因此,在充分把握各项监管指标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要把监管指标作为自身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工具,从经营角度出发,主动应用好这些指标,扎扎实实开展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工作,服务好实体经济,不断优化和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结构,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

刘晓春 等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8月

作者简介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曾是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三人筹备组成员,后独立筹备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1997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1999年10月,调任中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负责香港分行的业务经营。2004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0年7月重返香港,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2014年7月加入浙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为进入转型阶段的浙商银行制定了“全资产经营战略”。2018年4月辞任浙商银行行长,2019年1月正式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并任副院长,同时兼任该院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在银行业磨砺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管理经验,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现存问题有着全面和清醒的理解。擅长立足自身实践与思考输出独到的观点,作品发表于《中国金融》《清华金融评论》等期刊以及多家主流媒体,著有《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内容简介

我国银行体系中,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占据近半壁江山,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缺位、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不完善、资产负债运行结构不合理是掣肘中小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通过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方法来改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本书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视角,为我国中小银行寻求出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引。

本书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课题项目研究成果。

推荐语

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是银行经营的核心之一,能否实现平衡是决定银行成败的关键之一。本书从资产负债角度入手探析当下中小银行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关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提出了如何把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平衡,如何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和从表内到表外的全覆盖管理,还提出了主动负债、配置同业和运作交易性资产的三个主要对策。总体来看,本书针对性强、角度独特,本书的研究非常专业、规范和精细。

——廖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银行体系半壁江山的中小银行,在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中小银行陆续出现重大风险,甚至危及金融体系稳定,究其原因,公司治理混乱自当不可推卸,但薄弱的资产负债管理也实难辞其咎。鉴于此,刘晓春院长的新书尝试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独特视角,为根本解决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作者提出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既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也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更是我国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破局和转型的抓手”的观点,一语中的,值得银行投资者、决策者、从业者和监管者深思。

——张晓慧  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

在当前强监管和严风控形势下,银行业野蛮扩张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回归本源、合规经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在哪?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的主动、灵活、前瞻管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怎样找到与大型银行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本书找到。本书不仅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普,更是银行稳健转型防范风险的实践纠偏指南,对中小银行重塑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细细研读。

——李伏安  CF40成员、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版面编辑:宥朗|责任编辑:宥朗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