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消费增长

刘晓春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3-06-11

刺激消费的一些手段,如发现金等,短期虽能够刺激消费增长,但要让消费保持长期增长势头,根本上还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对未来的收入预期。

首先,放活市场,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鼓励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服务业和平台经济的投资经营。

其次鼓励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创造更多新型业态,提供结构层次更丰富、吸纳能力更强的工作岗位,满足平均知识水平更高的新生代人群的就业需求,使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在发展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消费服务、新的消费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丰富的非物质消费需求,在形成新消费供给的同时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第四支持人们满足自身丰富多彩消费需求的意愿。

——刘晓春 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 本文部分内容已发表于《中国金融家》杂志。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

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消费增长

文 | 刘晓春

短期消费刺激与长期消费增长

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是基于居民已有收入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在此基础上,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文化、时尚等因素影响着人们具体的消费倾向。刺激消费的措施,一般也是在居民现有收入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通常来说,刺激消费的手段包括给人们发现金、发消费券、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商品价格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手段能在短时间内刺激消费增长,但要让消费在短期刺激过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依然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收入下降或预期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仅依靠上述短期手段刺激消费,还可能收效甚微。如果没有经济和就业的及时好转,没有居民收入增加的承接,在短期刺激过后,消费的增长趋势不仅难以持续,还有可能因需求被提前释放而在后续出现消费萎缩的局面,部分人过度负债消费还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给居民一次性发放现金,可以带来个人当下收入的增加,但在宏观层面对消费的刺激效果可能有限。如是比较富有的人,可能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如是正收入群体,很可能会增加消费;如是收入下降的人群,则会把这笔收入当作缓解收入下降压力的补贴,综合平衡后,最多是不减少消费。

疫情期间,美国持续性地给居民发放现金,金额甚至超过了一些人正常工作的收入,虽然刺激了疫情期间的消费,但疫情后能否保持这样的高消费态势,还要看经济恢复的程度。疫情以来,我国香港和澳门政府每年也发放现金,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而言,相当于对收入减少的部分补贴,可以起到维持原有消费水平的作用;也正是因为经济没有完全恢复,消费增长在一次性的刺激过后难以持续,所以两地才每年都发放这样的现金补贴。

发放消费券对消费的即时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消费券不是货币,不能储藏也不能变为存款,而且有消费期限限制,持有人只能消费。如果必须搭配现金消费,则消费券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大。问题仍然在于,被刺激起来的消费势头是否可持续。

降低消费品价格,一定程度上也能刺激一时的消费。但这都是商家的微观行为,与以刺激社会消费为目的的宏观措施不同。商家有规律的打折销售,可以聚集人气,提高销售量,通过加快商品和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提高收益。商家打折销售,除了降低库存,加快商品和资金周转外,还有品牌推广的目的。个别商品的打折销售,也可能是产品销售不畅或经营无以为继的无奈行为。

通常情况下,打折销售在整个市场中只是局部出现,即使有几个同类商家同时竞争性打折销售,在全市场中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现象,并不影响市场整体的正常运行。如果宏观上以刺激消费为目的要求大多数商家、大多数消费品打折销售,可能只会促使人们在打折活动期间提前购买未来需要使用的物品。活动结束后,如果没有收入的即时增加,消费反而可能会回落;由于这样的打折促销活动不是商家自主选择的经营策略,对商家也未必有益。

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需要分析存款和贷款的作用。从存款的角度看,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来刺激居民消费,可能作用有限。我国居民在文化和观念上重视储蓄,储蓄的主要目的并非利息收入,而往往是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因此通常不会因为利率高低而改变储蓄意愿。

从贷款的角度看,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提升人们贷款购房的意愿,不过这也要建立在对个人收入和房价的正向预期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贷款的前提是贷款主体未来有还款能力。如果贷款主体超出还款能力过度借贷消费,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消费增长,却可能会在后续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因此,要避免单纯依靠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来刺激消费增长。

综上所述,消费虽然能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可能难以仅通过短期刺激措施使消费本身持续增长。短期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消费,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就业增长,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以使消费进一步增长,形成消费与经济的正向循环。因此,在讨论扩大消费以拉动经济时,不能就消费论消费,只在刺激消费上下功夫,还需要对现代经济有新的认识。需要采取适当的稳增长措施,推动投资、增加就业,从根本上助力扩大消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激发市场活力

从现代科技发展和我国的生产能力来看,一般意义上我国居民对物质资料的消费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单纯希望通过增加物质资料消费来拉动经济,其作用是有限的。

同样,在我国完整工业门类和生产能力条件下,如果只是面对国内消费需求,几乎任何消费品的生产很容易就会达到产能过剩。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投资第二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是不断下降的。再一方面,当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呈现下降趋势。

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局限于物质资料的消费。现代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消费只是消费的基础,其消费量相对有限,居民消费的主流是非物质资料消费,其消费量也是无限的。而提供非物质资料消费,其本身是需要置备大量物质资料的,这又会带来大量生产投入需求。

我们对实体经济需要有再认识。凡是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都是实体经济;炒作的、空转的、无价值创造能力和实现能力的,都不是实体经济。不能简单地把一些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对立起来,把它们区分为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传统认识只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实体经济,把金融业和数字经济,包括人工智能等都归为虚拟经济。但在现代技术条件和经济运行模式下,已经不能做这样简单的划分。

金融行业、数字经济行业、人工智能等,一方面可以帮助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出实现价值,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创造价值。一些企业虽然是制造业,但已经是过剩产能、高能耗产业、僵尸企业,不仅不能创造价值,甚至对社会产生负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企业已经不再有实体经济的实质。我们要围绕构建现代经济强国、数字强国、科技强国、金融强国,重新定义实体经济,从而更好更准地支持实体经济。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依然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引导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方面,举国体制同样具有强大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丰富活跃的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基础和支撑。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是摆设;没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总结与思考

首先,放活市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鼓励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服务业和平台经济的投资经营。各地在规划经济发展时,应避免对所谓传统产业、低端产业、非制造业设置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淘汰无效益的企业,避免以行政手段代之。在经济恢复的特殊阶段,可以对新开办企业实行阶段性的税收优惠。

其次,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在某些环节替代传统人工的同时,鼓励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创造更多新型业态,提供结构层次更丰富、吸纳能力更强的工作岗位,满足平均知识水平更高的新生代人群的就业需求,使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经济的新增长,创造新产业的同时淘汰一些旧的行业和企业。这些新行业一方面会消灭一些旧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但在新旧转换中,就业在结构上达到新的平衡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应谨防出现片面的人工替代,既要鼓励在传统领域、存量经济主体替代人工降本增效、提高效率,又要鼓励创新产业和行业以增加就业。

第三,在发展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消费服务、新的消费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丰富的非物质消费需求,在形成新消费供给的同时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第四支持人们满足自身丰富多彩消费需求的意愿。人的需求并不局限于物质消费需求,特别是当我们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时,消费的多层次多色彩,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消费能持续拉动经济的必要前提。所以,收入合法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尊重和支持消费需求,这比刺激消费的政策能持久地促进消费增长。

总之,要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投资增长,创新消费供给,支持人的多层次消费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使消费获得持久拉动经济的动力。

版面编辑:鲁西责任编辑:潘潘 鲁西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