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验感”为何拯救不了宜家城市中心店?

郑静 FT中文网 2024-04-29

城市中心区域客流量大,有机会增加到店率,这是真理。但到店的客人未必就是目标客群,也有可能是虚假繁荣,也是真理。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郑静

2020年7月,宜家上海静安城市中心店开业,这是宜家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城市中心店。2023年7月,宜家宣布这家店到今年年底停止营业。在宜家的关店通告中,静安店被称为一个试点,关店是因为很多实验已经完成,目标也不同程度地完成。在这之前,宜家关闭了贵阳店和上海杨浦店,这是宜家在中国关闭的第三家店铺。

开业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为何《宜家为何将新店开在市中心》,这个夏天,我继续想聊聊宜家又为何关店。在这个领域里涉猎久了,很容易就成了历史见证者,几多感慨几多唏嘘。

2019年宜家宣布在中国市场投资100亿,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开设城市中心店,店址就选在上海静安区。店铺在静安寺隔壁,附近是静安嘉里中心、芮欧百货、久光等大型商场。商场定位为中高档消费,辅助的办公楼也多为美誉度较高的公司入驻。

静安寺向来是上海的闹市区和商业中心。它兼有历史文化游览中心和商业中心。每到初一十五,这里排满了到静安寺上香的香客,静安公园在历史上还有著名的静安八景,很有名气。上香、逛公园,购物,这样的出游规划,宛如庙会的城市版,深得人心。附近的上海展览中心,曾经是中苏友好大厦,一直以来是上海展览业的热门展馆,每到展览季,周边的马路挤得水泄不通,附近商场里的停车位很快被抢空,餐馆也变得十分紧俏,中午饭点一位难求是经常出现的场面。将城市中心店设在此处,从理论上说没有太大问题,可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不亲自体验一下的话,不知道是溪流还是深渊。

静安店开业初期一度出现盛况,第一天,店铺门业前两小时前就有顾客排队等候,开业后店铺限流,在队伍的末端竖着一块牌子“宜家排队两小时起”,让顾客们有足够的心里准备。这样的场面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末去宜家静安店打卡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小红书被称为种草圣地,宜家静安店成为新上榜的推荐地,尤其是餐厅玻璃窗边的位置极其紧俏。在那能坐拥最佳视野,还特别容易出片,如果不是开门前就排队,是不可能占到座的。外加不少网红带着团队带着产品,直接到宜家的样板间开工,让并不宽敞的铺子显得更加拥挤。

宜家的店铺业态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大型仓储式卖场,俗称蓝盒子。空间大,选址远,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逛宜家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但胜在卖场里容量大,可挑选的品类丰富,加上餐厅也有自家特色,所以还是值当特意跑上一趟的。尤其在装修时期,去样板房找灵感,配置家具,或是顺手添置家居小件,成了很多消费者的必修课。

第二种形式就是三年前推出的城市中心店,面积小,选择在中心区域,交通方便。静安中心店一共3000㎡,样本房的陈列面积和铺货种类都要少很多。但地理位置好,如果只选择购买小件商品的话,会方便很多。哪怕只是买个宜家牌冰淇淋,吃个热狗也要比在蓝盒子里便捷。一楼有专门的轻食区,和麦当劳的甜品专柜很像,不用在商场里绕圈,很直接就可以付款买单。

还有一种业态是荟聚中心,上海首店临空荟聚中心预计2024年开业,从目前已经开始营业的北京和武汉店来说,口碑都还不错。

城市中心店面积最小,最中心,也更注重体验感。希望能让顾客轻松便捷地就能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尤其是像花瓶、收纳盒这样的小件。静安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保证了店铺的人流。但问题是,到店的是客人,但未必是消费者。静安店里从来不缺客人,不管是开业初期的火爆状况,还是关店通告发出来的时候,甚至是疫情期间,需要扫码查看核酸证明的那段特殊日子,店里一直是热闹的。这里有午休时到这里闲逛的白领,有只冲着简餐去的食客,还有去那里聊天遛娃歇脚的附近居民,仅靠购买小件的客单量,无法支撑高额的运营成本。

上海的中心区,尤其是梧桐掩映的街道,有很多特色小店。服装买手店、中古家具店,匠人手作店,曾经是巨富长区域最大的特色。上海的街是真的适合逛的,走走看看,十分惬意。但支撑起这份舒适惬意感的是店主的真心付出,每年上涨的店租、店员的工资,还要搭上自己的全部精力,如果不是靠爱发电,是无法支撑下去的。疫情三年,不少店主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再将爱随意抛洒。关店转让,街上能维持下去的是越来越多的饮品铺子,咖啡、奶茶,很小的店面很少的人工,投入少产出高,至于那些动不动需要大面积陈列的店铺,越来越难维持。个人可以讲情怀,但集团要看数字,亏本的买卖谁家也不能一直做下去。

除了提高小体量商品的购买率,宜家还赋予了城市中心店的社区服务功能。希望这家店能成为周边居民的会客厅,给大家提供一个方便活动的场所。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但会客厅的质量和到会人员的构成却比较复杂。上海经过多轮的旧城改造,传统中心区域的居住面积减少,居民的数量也相对减少。尤其是有购买力,有改造居住环境的居民不断迁出。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105.7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35.71万人,占比为39.1%。到了2022年的公报中,全区常住人口为94.05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37.57万人,占比为41.5%。居民老龄化,购买力有限,店铺成了很多附近居民享用会员咖啡和免费空调的地方。看似店铺里挤得满满当当,但仔细观察,每个样板间里都坐满了刷手机、遛孩子的闲散客人。甚至店铺里还有员工专门负责叫醒午睡的客人,免得他们一直在那打呼影响正常营业。那些想来仔细看看产品的顾客,倒是没法找到合适的空间,更别说试坐沙发了。每张沙发上都坐满了三个屁股,绝对不可能再多容下一个。

中心区域,客流量大,有机会增加到店率,这是真理。但到店的客人,未必就是目标客群,也有可能是虚假繁荣,也是真理。

1998年,宜家在上海徐家汇开出第一家中国零售店。宜家的产品不但给消费者带来了居住的解决方案,更是带来了一股审美风潮。当提到北欧风、简约风的时候,很多年轻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宜家。宜家的样板间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它的布局,它的软装搭配,为家居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很多年轻人的第一个家就是在努力复刻其中的一个样板间。

25年过去了,宜家的样板间也在不断翻新,但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它就是那个“北欧的简约风”。从羡慕到熟悉到审美疲劳,宜家已经不再具有教科书的圣神地位。加上国内电商的快速发展,宜家的产品已经变成了“宜家风”的产品,网络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替代品。不管是大件家具还是小件饰品,甚至选择性更多。对于新一代的消费者来说,宜家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对于二次置业的中产,宜家又不再符合他们的需求。低价、便捷已经不再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需要更高品质的升级,从造型到质感,都需要再上升一个档次。宜家的成长没有跟上中产的内需,所以逐渐走散了。

当整体家居风格都不再是北欧风的时候,宜家的饰品自然也不再成为刚需。同样是去市中心,同样的时间,那不如去更合适的地方。消费者需要的体验,其实不只是去店里摸一摸实物,而是能给人带来另外的感受。或是视觉,或是听觉,能值得在社交平台上晒一晒的,这些宜家都不再具有竞争力。

宜家的城市中心店实验失败了,希望只是一个单一案例,而不是多米诺骨牌的开始。就像一元的冰淇淋,免费的会员咖啡,也不应该是宜家的全部一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 朱振 zhen.zhu@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


往期精选

以诗酒忆长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