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蚂蚁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秦勇 FT中文网 2021-03-20


秦勇:蚂蚁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应当说它既不是金融,也不是科技,而是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这个战略与中西价值分野异曲同工。



文 |  秦勇 为FT中文网撰稿



蚂蚁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要上市前炮轰监管机构?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蚂蚁在马云眼里十分突出、十分傲人、十分轰动,但是马云不希望它特别重要,因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就需要受到特别的监管,他不想受这样“陈腐”的监管,他希望监管跟上蚂蚁的步伐。这样说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监管跟得上,有成“系统”的针对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规则,那么蚂蚁并不一定就那么重要了。


那么蚂蚁想要特别的针对自己的规则吗?从蚂蚁已经成功上市来看,它显然已经足够特殊。其实,蚂蚁在马云眼里还十分先进,代表了先进科技,但是环顾一下世界上大多数科技公司面临的问题。目前谷歌和脸书均在母国美国将受到反垄断调查,就在10月20日美国政府刚刚提起针对谷歌的反垄断诉讼。脸书则在2019年就因为数据隐私丑闻支付了50亿美元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但即使如此它仍可能很快面临着美国商务部的起诉。


美国的这些科技巨头在欧盟的待遇也类似,自2017年开始谷歌每年都收到欧盟委员会的大额罚单,到2019年累计95亿美元。除此之外,亚马逊、苹果都因为防碍网上销售的公平竞争以及垄断力量受到欧盟的调查。美国商务部对谷歌的诉讼还被认为是欧盟对抗科技巨头的强化政府管制的延续。日本最新也加入了对抗科技巨头的行列,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开始警惕科技对个人信息侵占、自由市场竞争的伤害。由于这些科技巨头的服务是全球性的,任何一国的单独监管都可能造成监管洼地,只有各国协同制定监管规则,才能起到对全球个人信息和自由竞争的环境的良好保护作用。


其次,为什么会选择在上市之前互相开撕。由于我们不太适应个体对监管的严厉批评,所以把这一场架的重点都放在了马云身上。实际上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的三句话也十分有针对性:“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非法套利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与马云相关的监管实际上有三方面,第一他从事金融服务,所以应该是金融监管者;第二他是巨无霸涉及垄断,与商务部相关,邹加怡的批评虽然直接,但是不是对口部门;第三是个人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数据安全的立法。从马云批评的重点看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但是有什么大过近在眼前的上市?上市就说明所有监管条线对蚂蚁现状的肯定。


很多对蚂蚁的分析可以看到两条,贷款业务已经占到蚂蚁收入的四成,并且年贷款利率平均也有15%左右。这个利率水平与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将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15.4%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对于平均年化利率15%的蚂蚁来说,按照不同的分布,可能大致有一半的借贷利率年化是高于15%的,在新的司法规定下它面临着削减这部分贷款业务的约束。


但问题在于按照马云的介绍,蚂蚁区别与传统银行的点恰恰是利用个人信息挖掘,精准的捕捉到需求,愿意接受这么高利率的人可能正是小额贷的重要客户,而15%年化利率以内风险偏好的贷款人实际上和银行的风险偏好差别不大,银行的信用卡客户的利率就在这个水平之上。这样体现它的科技含量的信息分析和使用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蚂蚁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它的劣势相应突显,它没有银行牌照,无法从事低成本的现金揽存。法律的红线无法动摇的情况下,马云只能把矛头对准了金融监管,所以这次喊话可以看做马云为股东的呐喊,如果上市后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那么至少蚂蚁的“创新”能力不应当受到质疑。


蚂蚁的科技到底有多先进?马云说信用的基础要基于大数据,而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换句话说就是蚂蚁利用掌握的商户或者个人的大量信息数据,得出商户或者个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违约概率,通过与商户或者个人的未来经营或者消费行为相挂钩,约束商户或者个人的履约意愿,进而提高履约率,同时针对不同人的利率敏感程度以及违约率的高低进行差别定价。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如果按照效用理论,消费者按照各自的偏好是愿意支付不同价格的,这样生产者通过差别定价是可以穷尽消费者所有剩余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反垄断)是不允许差别定价的,这样生产者只能在一价定律下争取最大化利润。但是金融产品很特别,它交易的产品价值远高于成交价格,即便如此银行也只有有限的差别定价空间,一方面是识别成本过高;二是银行间竞争;三是监管。但是监管一定是限制银行的定价能力吗?并非如此。


现代银行也可以发展成一个拥有武装催收能力的用尽可能高的利率穷尽借贷方所有还款能力的实体,但很明显那不是现代社会的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体系是建立在基准利率基础之上的,通过基准利率调节信贷需求,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律保证和一定经济繁荣程度相对等的违约水平,从而保证了银行平均水平下的盈利能力。如果金融机构穷尽借款者的所有支付能力,那么短期来说利率对经济活动将失去调节能力,长期来讲一个重要影响,也是学术上对于反对高利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富分配,偶发性的短期高利息借贷行为可能提供了传统银行的补充,弥补了一部分借贷需求,但是如果作为社会主要财富分配方式,它可能会打击人们的财富创造热情。


上面的讨论用经济学的视角简单的复述了一遍,但是对于高利率的讨论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学的研究本身也是在阶段性的思潮主导之下,对事情的分析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是,所有的讨论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高利率的贷款需要什么社会执行机制?


如果回到一个极端的状态皇权社会,那么个体都是附属品,消费者剩余可以全部被纳入苛捐杂税;再到政府作为暴力机构支持高利贷收息,那么银行和政府之间会发展出共生关系,这样的政府一定是极权政府。中间的状态就是在现代银行体系的范畴之外,允许一定的民间借贷行为的存在,但是会设定利率上限。


互联网金融所谓的基于数据的信贷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自我执行,商户和个体的信贷是基于与平台业务往来的,它的还贷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未来在平台上的业务开展,并且由于广泛的数据获取,它还可以根据商户和个体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差别定价。这种自成闭环的生态形成了独立的小商业社会,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贷款人都无法在不付出更大代价的情况下脱离这个生态,并且衍生的这些代价也无法向这个生态进行主张,因为它本身自成逻辑。这个层面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在现代社会控制着个人信息又掌握着网络话语权的巨头面前,个体很容易受到无形的控制,导致很难脱离一个虚拟的生态圈。


最后,这场大会表面上风烟四起,实则是异常和谐,我们都知道过去人们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声音和证据是十分困难的,要么正史盖棺,要么野史翻案,但是总归多有龃龉之处就不免惹人生疑。现代社会信息很难有一致的声音,好处是引人深思,坏处是处理成本太高。但是对于当事之人,则益处多多,可以有多种渠道留下自己的辩解,这场盛会就是这样的传统与新潮间的倾情表白,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明确的一笔,摘清了可能因为“不作为”与“做过头”而背上历史包袱的重负的可能。


综上,那么蚂蚁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应当说它既不是金融,也不是科技,而是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这个战略与中西价值分野异曲同工,当西方对数据安全、生物安全、隐私保护越来越注重的时候,中国则看准了科技的两面性,并用来模糊个人安全、权利与保护的边界。


中美贸易战的硝烟掩盖了很多实质性的认知差异,我们在科技发展和科技应用的认知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高科技产业彻底脱勾。中国在中美贸易争端及此过程中出现的国际环境恶劣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内循环的发展战略,虽然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同时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意图,但是在规则和认知上没有向国际社会更加靠近,这可能造成中国企业在推进外循环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实际的阻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系中国某保险集团高级宏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 冯涛Tao.feng@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时局与前瞻—2021新启航

英国《金融时报》2020年度

中国高峰论坛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顶流”美妆博主李佳琦、知名作家许知远等各界意见领袖将齐聚11月1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2020年度中国高峰论坛。如果您是符合兑换条件的FT中文网高端会员,建议您尽快兑换论坛门票。如果您希望观看论坛视频直播,欢迎扫描或长按二维码注册!

更多文章

1

马云刷屏:“新”金融与“老”监管,谁对谁错?

2

 内卷流行背后的软阶层时代

3

 陈志武:新冠只会加剧贫富分化、仇外及动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