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EAP新刊预告 | 2018年春夏刊全新上市

2018-03-12 LEAP 艺术界LEAP

L E A P  春 夏 新 刊 即 将 全 球 上 市


封面作品:李明,《心渲染间》,2017年

多频高清录像装置

彩色,有声

LEAP

如果说本期《艺术界》的多个艺术家专题有什么共同的关键词,那便是录像。本期杂志囊括了中国录像艺术的第一位实践者张培力;围绕着全身心的艺术实践展开探索的杭州艺术团体池社;师从张培力并以在录像作品中运用航拍镜头和变焦效果等媒介特定语言而备受赞誉的艺术家李明;将媒介批判、政治记忆和美学形式融为一体的韩国艺术家林珉旭(Minouk Lim);结合录像进行表演的“现场性”概念奠基人、录像艺术家琼·乔纳斯(Joan Jonas);还有销毁了其全部录像作品母带的艺术家张奕满(Heman Chong)。专题之间的共同点并不是计划的产物——毕竟在今时今日,对录像艺术本身的讨论并不具备十分显著的价值;而录像的关键性转向也尚未发生。我们绞尽脑汁,试图为这个由美图、Snapchat、哔哩哔哩、Instagram、爱奇艺、Facebook直播、秒拍和Youtube主导的时代寻找一种相应的艺术评论话语。而您即将在本期杂志中阅读到的,正是我们对这一议题的最佳回应。

 

我们将本期《艺术界》献给耿建翌老师。2017年年末,耿老师离开了我们。耿老师曾创作录像,但他在很大程度上对媒介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而不是专注于某一特定媒材,因此他的录像作品更多地是在为他的创作提供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他的兴趣在于探索图像中真实和虚构的成分,以及图像在不同载体和媒介之间转换时所产生的重复性和变化。这使我们的讨论回到了录像在当下这个特定时刻的重要性(或无关性)这一问题上:关键不在于这一媒介本身或其技术手段,而在于观者的解读能力。录像艺术也许未必能够帮助我们从环绕四周的阴谋、多疑幻想的产物以及其它种种事物中出逃,但只要我们带着对其生产过程,亦即其在艺术语境下得以生效的美学的思考去观赏录像,就能够获得对媒介最基本的理解力,从而回到正确的轨道。


这种理解力的获得还要感谢耿建翌,以及其他出现在本期杂志内容中的艺术家们——毕竟,正如我们可预见的一样,屏幕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窗户世界”。


▲ 专题目录

池社

Pond Society



宋陵、张培力和耿建翌在创作《作品1号—杨氏太极拳系列》

1986年


本期《艺术界》的首个专题在当下这一特殊的时刻回顾了艺术团体池社。在成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池社成员包括王强、包剑斐、关颖、宋陵、张培力和耿建翌共同创作了四件作品,这也构成了八十年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片段。专题的首篇文章带来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在2013年与耿建翌的对谈;紧接着,LEAP还深入到艺术家张培力和宋陵的工作室,与他们聊了聊池社的故事。


李明

Li Ming

李明,《今天无事发生2号》,2012年

四频数字录像,彩色,有声


接下来,在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获奖人李明的专题中,作者贺婧对艺术家的作品做出了个人化的解读;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通过李明的作品剖析了影像中的水墨这一议题。此外,LEAP也以摄影散文的方式记录了艺术家位于杭州江边的工作室内的情景。


林珉旭

Minouk Lim

林珉旭,《消耗殆尽》,2015年

Runining on Empty

混合媒介(集装箱、广播装置,人体模型),尺寸可变

“如果的承诺”展览现场,2015年,PLATEAU三星美术馆


继续翻动手中的书页,我们将来到韩国艺术家林珉旭(Minouk Lim)的专题;她一直关注着韩国离散家庭的故事和东亚地区的政治及社会议题。LEAP的特约编辑白慧怡(Stephanie Bailey)和作者西蒙·弗兰克(Simon Frank)结合创作和展览语境分析了林珉旭近年来的重要作品。此外,画廊家缇娜·金(Tina Kim)和策展人费边·舍奈希(Fabian Schoeneich)也分享了这位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


琼·乔纳斯

Joan Jonas

琼·乔纳斯,《他们不发一言来到我们面前 II》(表演现场)

They Come to Us without A Word II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军船厂小剧院,威尼斯,2015年


接下来的专题,LEAP从“数字女巫”琼·乔纳斯灵活运用录像和表演艺术语言的作品出发,讨论了影像和表演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结合,并邀请到香港实验艺术空间“永天台”(WING)的创始人温莉贤(Leslie Van Eyck)介绍了一些与表演有关的精彩项目。


张奕满

Heman Chong

张奕满和勒内·斯塔尔

《未读之书图书馆》,2016年至今

The Library of Unread Books

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新加坡,2016年


走出纽约和香港的实验剧场,LEAP来到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Heman Chong)的在展览空间内设立的“未读之书图书馆”和只在夜间开放的“书店”,并和他谈了谈以艺术家的身份进行文字创作的过程和新加坡的艺术生态。


btr

photo: btr


本期《艺术界》的“非艺术家”人物专题将焦点放在了活跃于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者btr的创作上。作者顾灵撰文分析了btr的文字中若虚若实的艺术创作,包括与展览平行的小说以及在小说中构建的艺术作品。专题还收录了btr的摄影小品《上海俳句》以及根据btr的小说特别创作的漫画《奇遇》,进一步打开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叙事维度。


封面故事

“想象整个城市从中心往边缘扩张到钱塘江的江滩,这就有点像我们打开手机地图没有网络的时候,还没有渲染完的一种状态,到这儿你没法再前进了。一条江分隔开了城市的发展。”在《心渲染间》中,李明从上海大厦出发,向“未渲染”的城市边缘前行。在钱塘江的江岸上,李明雇了一名摩托车赛车手做抓地表演。航拍镜头下,摩托车仿佛一支画笔在一片抽象的景致中恣意画圈。

© LEAP |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授权请联系 leap@modernmedi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