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权法学》2022年第3期要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权法学 Author 人权法学编辑部




《人权法学》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67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17家,非核心期刊59家,集刊82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2年5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2661位作者的276332篇文章,总期数15787期,总字数23.9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采购热线:010-82668266

人权法学》2022年第3期要目



【专题:环境宪法与部门宪法视域中的环境权1.环境人权在联合国系统之演进—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13号决议之评析吴卫星(1)2.环境权的制宪原旨与宪审查——基于法国《环境宪章》的研究与借鉴王建学(16)3.环境权的内容辨识与实践路径考察—以典型案例为对象刘长兴(35)4.中国部门宪法的展开—以环境宪法和经济宪法为例张翔、段沁(51)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精神内涵及司法实践樊晓磊(62)学术前沿】6.论作为行政教育措施的训诫江国华、孙中原(84)7.论“紧急状态”中的二律背反与消解方旭(100)8.国际人权和人道主义法律体系对经济制裁的规制方瑞安(116)智库观点】9.互联网平台算法的管理引导研究孙莹(134)

【专题:环境宪法与部门宪法视域中的环境权


1.环境人权在联合国系统之演进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13号决议之评析


作者:吴卫星(南京大学法学院)


容提要:人权与环境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两者之间的关联在联合国系统受到普遍关注,但环境人权的创设却面临着诸多争议。五十年来,环境权逐渐在国家宪法法律层面、区域人权公约和环境公约层面、联合国主导的全球层面得到确认,这三个层面的法律渊源交互作用、彼此促进。环境权实证化的动力源主要在于各国的国内立法,并逐渐推动环境权在区域人权公约和环境公约层面、联合国主导的全球层面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类似同心圆结构的“差序格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13号决议承认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的权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权。该决议第一次在全球层面正式承认环境人权,也标志着环境人权从派生性权利到独立权利的演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人权;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斯德哥尔摩会议;差序格局


2.环境权的制宪原旨与宪法审查

——基于法国《环境宪章》的研究与借鉴


作者:王建学(天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环境权是法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更具现实意义。比较法是环境权讨论的独特视角,但应深入到代表性国别层面,细致考察环境权的制宪原旨和宪法审查。法国是环境权入宪的典型代表之一,其2004年《环境宪章》在制定过程中写入了环境权条款。在宪法审查过程中,宪法委员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审查框架,以禁止不足原则控制环境权法律保障中的立法不作为,以比例原则实现环境权的防御功能,还肯定环境权的双重性特别是第三者效力。目前,审查机关倾向于采取谦抑立场,从未宣告法律因侵害环境权而违宪,因此,立法形成对于落实环境权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环境权议题可充分借鉴法国的有益经验。


键词:环境权;环境宪法;环境法典;制宪原意;宪法审查


3.环境权的内容辨识与实践路径考察

——以典型案例为对象


作者:刘长兴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环境权概念引领了环境法学理论的发展,并全面影响了环境保护的实践进程。但在权利保护机制的构建上环境权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其法定化至今未能在我国法律上获得突破,而相关司法案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实践状况和保护机制。通过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对环境权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司法实践中认定和保护环境权的基本情况:公共性环境权益仍是司法保护环境权的重点,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权益诉求在案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特别是享有良好环境等新的权益内容被纳入了环境权益保护的范围;但从保护机制看,公共性环境权益保护仍应当通过公法特别是行政诉讼、环境公益诉讼途径,私人环境权益保护需要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配合,而作为诉讼基础的实体法制度特别是环境行政法律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键词:环境权;权利内容;保护机制;典型案例;实证分析
4.中国部门宪法的展开——以环境宪法和经济宪法为例
作者:张翔、段沁(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部门宪法的建构有助于宪法教义学的本土化。我国宪法规范文本的特殊性、合宪性审查制度的推进、合宪性控制学理的积累,都为展开中国部门宪法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部门法的制度和原理以及相应社会部门的实存基本秩序,分领域地对有关国家目标、基本权利以及国家机构等宪法条款进行综合诠释,以更准确、适宜地解释和适用宪法,是部门宪法建构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我国的环境宪法以国家目标条款为主要依托,既汲取了环境法的理论沉淀,又回应了部门法的学术争论,通过细致的释义可以实现被寄予环境权的功能期待。我国的经济宪法取向基本经济制度的建构,更贴近实存秩序自身的结构、理念及规律的研究,更注重对非法学知识和法制框架下关键政策方针的摄取与转译。未来部门宪法的发展,应更注重个案的研究累积和对部门法学理的吸纳。
关键词:合宪性审查;实存秩序;部门法学理;环境宪法;经济宪法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精神内涵及司法实践

作者:樊晓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容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人权文化的内核,而尊重和保障人权则是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精神蕴含着国家责任、社会权利和公民义务三重维度,是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人权理论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价值精神的文化引领力,其价值概念体系本身也产生了事实上的规范效力,对人权的国家治理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治理的司法实践弘扬了社会的权利精神,是人权治理法治化的重要环节。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对于人权内容的理解,为人权治理的体系化、全球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因此,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精神内涵,培育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文化体系,将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贡献重要的智识力量。
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精神;国家责任;司法实践
【学术前沿】
6.论作为行政教育措施的训诫
者:江国华、孙中原(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司法学与司法法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从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保护角度出发,训诫在行政执法实践中训诫措施的适用频率与其可能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存在相当程度的张力。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规范依据,训诫的性质与救济等内容存在纷繁各表的理解或认知。通过适用条件、规范定位、制裁性与强制性等学理分析可以发现,训诫是不同于行政处罚、行政命令等法律行为的事实行为,当前宜采取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用性方案,借助《行政处罚法》的修改将训诫定义为行政教育措施,实现其中“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条款的具体化,并以司法裁判、行政自纠、监察监督、申诉控告等方式提升训诫的规范化程度。
关键词:训诫;事实行为;非制裁性;非强制性;行政教育;行政处罚
7.论“紧急状态”中的二律背反与消解
作者:方旭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只要人类生活有常态,就会存在非常态(紧急状态),如何处理好“紧急状态”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和危机?学界提出“紧急状态宪法”“紧急状态行政权力”“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等不同解决方式,希冀建构“紧急状态”的国家治理体系。宪法制度的作用之一在于限制行政权力,而“紧急权力”通过扩张行政权力来维护现有宪法秩序,故称“紧急状态”下的“二律背反”。如何激发社会动员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并将之纳入法律体系中,构建新的紧急状态国家治理模式,这是对“紧急状态”国家治理的积极回应。
键词:紧急状态;国家治理;社会动员;依法治国
8.国际人权和人道主义法律体系对经济制裁的规制
作者:方瑞安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内容提要:经济制裁与人权这两个问题的紧密挂钩,代表了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本质,即利益和价值观的展开。全面经济制裁对主权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一般平民的生命健康权利造成了人道主义威胁,严重影响了特定人群的权利。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面制裁”是“愚蠢制裁”,在造成危害之余还导致国家的经济代价,甚至难以达到预期的外交目标。“聪明制裁”虽然带来的人权风险较小,但因其政策效果不佳而出现了向全面制裁的回溯倾向。探析国际人权法律体系如何能够发挥作用,抑制经济制裁的负面效果依旧是重要的课题。国际人权法律体系可以对多边经济制裁和单边经济制裁进行规制,具体包括国际人权公约、国际人道法、人权领域的习惯国际法等途径加以实现,国际刑法也对经济制裁有威慑和惩罚的规定。
关键词:经济制裁;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习惯国际法
智库观点】
9.互联网平台算法的管理引导研究
作者:孙莹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内容提要: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极大地增强了自身提供公共领域产品的能力,产生攫取数据带来的巨大权力风险。算法具有从技术到权力的本性。算法的技术本质是对信息与人的精准匹配,随着互联网平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再只是计算机中的代码,更是互联网空间的行为规则。算法逻辑与人的主体性存在冲突,本身没有包含人的主体性,在算法的逻辑体系下,每一个体都只是参数。从表象上看,算法权力是一种技术权力,但其背后潜藏着控制算法设计和研发过程的资本权力。未经规制的算法侵害个人、国家和公共利益。包括可能使个人的社会认知产生偏狭和扭曲;可能脱离技术中立成为经济、管理工具;对国家主权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互联网平台对算法的运用可能对传统的资本与国家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坚守与传播。对此,需要压实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的路线;同时,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内容管理与算法对内容的过滤。
键词:算法;互联网平台;技术;权力;管理引导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人权法学》期刊,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西南政法大学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权发展和交流中心协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法学》编辑部编辑出版。《人权法学》秉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理念,兼怀中国人权实践和全球人权事业,观照人权之价值、制度与文化,倾力人权实践,通透人权法理,研拟人权策略,以期汇聚中国人权智识,服务人权教育、研究、实务、资政与传播,积淀中国人权文化,厚重中国人权之根基。


-END-


责任编辑 | 王楠姝审核人员 | 高亚男 张文硕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往期精彩回顾《人权法学》2022年第1期要目重磅!《人权法学》创刊 | 附征稿启事《法学》2022年第5期要目
《财经法学》2022年第3期要目
《现代法学》2022年第3期要目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