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农书单60本(值得珍藏)

2016-03-10 商务印书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习近平


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我们的两大难处:第一点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第二点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梁漱溟(1935年10月25日)


你们这些现代猿人,

这些把自然的脸庞打扮得华丽俗气的市侩,
丝毫不去思考你们在这里看到的雄伟建筑;
他们来自你们从不知晓的伟大时代。

——兰霍恩《正义乡村》(1774——1777)


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意味着“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向“橄榄形”或“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转变,这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并逐步消失。

——厉以宁


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60本书,让您知道我们的过去、乃至现在和未来。三农关乎中国未来。



一、中国古代的三农


1.《中国乡约制度》


研究乡村组织和自治习俗的代表性著作


作者从北宋吕氏乡约开始,详细分析了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杨开道先生撰写此书之际,正值民国时期自治运动高潮,但作者并未沉溺于对自治和民主精神的迷恋,而是立足乡土社会,指出自治组织必须自动发起、自行组织,否则难免沦为旧时保甲等行政机构。农村自治将是国家构成的条件。



 

2. 《中国田制史》

 




3. 《中国救荒史》

 


 


4.《中国古代农业》


夫嫁,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吕氏春秋 · 审时》




《中国古代农业》讲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农业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5.《中国家族法原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家族法原理》六章,由基本诸概念、家的法律构造、围绕无亲生子者的诸问题、妇女地位、家族成员的特有财产、不正规的家族成员组成。



6.《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7.《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


从殷周到现代,宗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宗族制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削弱、民众化,政治功能减弱、社会功能转强。在本书中,作者对宗族发展变化的前四个阶段进一步说明,并论述了祠堂的祭祖、教化,族人的经济、政治生活,宗族的谱牒编纂。



8.《孔门理财学》


中国人“在西方刊行的各种经济学科论著中最早的一部名著”


中国的理财主要是农业理财


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国语》)

“夫土地之生物不益,山泽之出财有尽。”



人们认为最好的理财论研究需要考虑理财史,本书因此一直在描述理财论之所从出及其所欲应用之处,所以,本书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书中,西方学者不仅获得了以中国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的强有力的陈述,还汲取了来自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有用因素,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本书也可为中国的历史学者和经济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9.《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




10.《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进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具备了许多可现代化因素,但其社会转进进程却异常曲折。本书以中国农村土地相关制度的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试图理清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困难之“迷”,为学术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提供一个可靠的学术背景。本书的上篇着重理清晚唐至前清土地所有制演进轨迹。中篇讨论同时期租佃制度的历史形成。下篇着墨于赋役制度。作为结论,作者认为中国近世农村的土地制度演进与社会经济变迁严重乖离,制度的落后是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困难的最重要原因。


延伸阅读:

1)《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2) 《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

3)《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18)



二、世界历史上的三农


11.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


本书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最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作者从农业视角解读世界文明史,是关心研究世界文明史读者的必读物,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世界农业和粮食危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人类文明伊始,便仰赖农业获得食物、纤维物等其他生存必需物资。Mark B.Tauger所著《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着眼于农业、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自农业起源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史。该书研究了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等议题。该书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最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该书从农业视角解读世界文明史,是关心研究世界文明史读者的必读物,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世界农业和粮食危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3. 《农业志》


“罗马的城界是用犁划出的。”


“意大利是罗马人用剑获得,用犁巩固的。”


罗马的第一位历史学家加图,《农业志》为其保留最完整的一部著作。
赞颂务农是纯洁的职业,农民是骁勇的战士,表述了古代社会所固有的农本思想。



《农业志》,又译《论农业》。作者加图,是古代罗马共和时代的一位声名赫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以保守派著称的刚强有力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极富辩才、谈吐幽默的演说家,博学多闻的历史家,拉丁文学的奠基人,而尤其是一位亲身从事农业管理的农学家。



14. 《论农业》


这是一部实用手册,

是一部可以让我们回到“不仅是最古老,也是最完美的”生活的书。
《论农业》比我国最早的一部巨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篇还早将近四百年,约当西汉时期。


本书纪录了公元前一世纪意大利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很多较真实可靠和饶有趣味的史实,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状况,当然也可用以和我国同时期的生产实践状况作一番比较,因此,无论对西方古代史的研究,还是一般经济史、农业史的研究,这部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5.《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





16.《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开篇之作


杜能是第一个把微分学应用于经济研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最重视自己的工资理论,生前就请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建立的自然工资的公式。
在非用数学不能求得真理的地方,使用数学是允许的。如果人们在其他知识门类像农业和国民经济学一样有厌恶数学的倾向,那么我们现在仍处于对天文规律完全无知的境地。
——【德】约翰·冯·杜能




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著于1826年(出版年)。

1842年再版时定为第一卷。
1850年又发表了《孤立国》第二卷,副题为《论合乎自然的工资及其与利率和地租的关系》。
与《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讨论对象有关的资料颇为丰富,在第二卷中是另设不同的前提条件对孤立国加以考察,以求了解和研究不同于这里讨论的力量的作用。在第二卷中叙述土地的耕作费用和纯收益的计算(这些原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根本问题),扩大关于林业经济的研究,增添关于中距离计算和公路建设等篇。



17.《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本书由林毅夫、赵耀辉编译,是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文学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D.盖尔·约翰逊教授发表过的英文论文中挑选出23篇文章翻译而成的。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




18.《改造传统农业》


精通农业是一门可贵而又难得的艺术。


作者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20.《农业发展:国际前景》


各国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变化规律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掌握这种关系,就能破解“保持土壤肥力”的奥秘?




本书集中论述了技术变革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以及技术变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理论对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限制,提出了技术和体制变革模式,也称诱导发展模式;通过对世界上43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了各国在农业生产率方面的差别及产生差别的根源,并主张以技术转移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制度篇


21.《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





22.《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




23.《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24.《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



本书主要取材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多年搜集的农村基层档案,结合相关文件、报纸,时间为序,事件为类,从海量文献中选取精华,以典型材料反映山西农村在集体化时代基层社会变迁的历史。



25.《中国道路与蓝领中产阶级成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呼唤更多的“新蓝领”,发展壮大中国的“蓝领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并非仅仅来自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从事白领工作的人群。蓝领中产阶级是指从事劳动工作的雇员,由于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加入城市的中产阶级。


在发达国家中,中产阶级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蓝领。


历史已经证明,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取决于有技能的劳动力。

出于对蓝领中产阶级成长这一重大经济与发展问题的洞察,厉以宁先生于2015年初发表了题为《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一文,启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汇集了三十几位作者的文章十数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展开了分析和论述。这本书无疑将引领国内学各界者和领导干部对蓝领中产阶级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6.《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





27.《权力与制衡:浙江省嘉兴地区乡镇自治研究(1945-1949)》





28.《贫困与保障——贫困视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29.《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




30.《农民的政治》


在农民的集体行动和农村的公共生活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政治逻辑在发挥作用?

公共政权应该如何构建起顺应农民特点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从政治的角度观查农民问题。本书作者赵树凯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的起草和制订,这是他的一组乡村研究笔谈,收录文章27篇,这些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并被广泛转引。本次“增订版”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文章三篇:从九号院看“农民的政治”、“农民意识”之启蒙、“底层研究”之于中国。


延伸阅读:

(1)《农民的鼎革》

(2)《农民的新命》



四、土地篇


31.《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用了大量数学方法,从而使逻辑关系能够更清晰、更简练地表达出来。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土地经济学、住户的均衡、农业地租函数和城市厂商的竞价曲线、居民的竞价曲线、市场均衡、模型应用与实证研究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32.《土地经济学原理》





33.《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4.《弹簧上的行政:中国土地行政运作的制度分析》


治理的制度化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土地行政为例,对中国地方行政运作进行了制度主义分析,讨论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行政制度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土地管理及房地产调控绩效不佳的深层原因。已有的研究将治理的低制度化和低效问题往往归结于韦伯主义理性化程度、治理的结构和功能、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函数,本书提出并解释的“组织的非正式制度”概念及其作用,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也为丰富新制度主义关于非正式制度及其作用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经验事实。本书从土地“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对等的角度,对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制度化解决当前中国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提出了系统设想。



35.《中国的土地和劳动》


本书是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理查德·托尼在1930年代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状况的著作。因为当时中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该书的侧重点主要是农业问题,包括农民生活状况、农村人口、耕作方式、农业信贷、旱涝灾害等;但同时,托尼也以发展的眼光考察了其时工业的初步发展情况,以及影响经济的各种关键要素,如交通、科学研究与应用、教育、人口流动、经济政策,等等。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的学者,托尼在这部著作中,以冷静、中肯的态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肯定了中国自身的优势以及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进步,也在很多方面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统计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托尼还利用了比较详实的数据来支持他的论点。本书对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农业、农村问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6.《城乡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绩效》





37.《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





38.《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难点、突破与政策组合》



39.《中国农地转用开发问题研究》





40.《论资本用于土地》



本书是一篇论文,目的是发布作者在此前几年想到的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一个规律,即收益递减规律,他认为这一规律可以解答这一学科中的许多难题。该规律是这样的:在土地耕作过程中,投入与土地的每一份资本增量所带来的收益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发现已经隐含了边际思想。此外,在书中,威斯特还还指出了抵消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几种可能。


延伸阅读:

(1)《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



五、经济篇


41.《大城市与周边村庄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弘扬了科学文化,提高了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下一世纪,城市居民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民,“城市时代”名副其实。

——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





本书从制度上探讨了大城市与周边村庄的关系。首先,基于大城市——村庄的分离对立性和互倚共生性关系,提出了大城市与周边村庄伙伴关系模型。其次,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展开实证研究,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城市与周边村庄的关系重新认识,认为影响中国大城市与周边村庄关系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制框架所形成的积累效应,造成中国大城市城乡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二元制和隶属制的结合。最后,讨论了大城市与周边村庄规划与土地流转、功能与产业发展等问题。



42.《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




43.《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


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分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定会走向全国户籍一元化。城区和农村不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别,也不再有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厉以宁





《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为中国的新城镇化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城镇化的制度创新课题,“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十余年高速城市化过程之后,由单纯的“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向,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44.《中国农村工业发展及其区域效应》





45.《养育更美好的城市——都市农业推进可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常常伴随着擅占土地的行为,也是赢得收入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都市农业也把闲置着的荒地转化成了绿色空间和绿色地带,而绿地对于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





本书回顾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及其合作者(包括地方政府)的研究经验;探讨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政府政策的影响;描述了非洲和拉丁美洲旨在容纳都市农业以及改善都市食品生产者命运的城市网络的增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各级政府的政策制订者将都市农业的潜力最大化;最后,展望了这些政策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



46.《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分析》




47.《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




48.《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




49.《中国道路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探讨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理论篇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养老保障制度、公共治理模式、农村金融、高薪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小微企业信贷等问题;实践篇分别以内蒙古赤峰市、湖北随州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广州、重庆、云南、河南省、贵州毕节地区为例,探讨了我国各地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



50.《中国道路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建立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四个途径包括:鼓励现有的国有企业走向混合所有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员工持股的规范化,界定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功能,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提出改革措施。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主编《中国道路丛书》中的第三本。全面探讨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与现实意义。


厉以宁先生在序言指出:支持并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建立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意义包括:有利于消除各方阻力,确定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盘活资本,将国有资源开发和使用列入规划,纳入中国经济建设当中。


延伸阅读:

(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2)《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

(3)《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调查研究》

(4)《农业信息协同服务——理论、方法与系统》

(5)《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

(6)《中国农村工业发展及其区域效应》

(7)《参与式发展与扶贫——云南永胜县的实践》


六、文化篇


51.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





52.《乡村建设理论》


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

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构造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乡村建设运动,实为吾民族社会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53.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




本书中收录了民国年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晏阳初的相关资料。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本书由宋恩荣辨伪、筛选、校勘。



54.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孝通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凝练地体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借以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其乡土社会研究。



55.《乡土变迁与重塑》





56.《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




57. 《乡村与城市》


雷蒙·威廉斯是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这是他最好的著作。对于英国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而言,这是一本理想读物。

——布里·汤普森,加州大学



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



58.《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生活半径越大的人,现代性程度也越高;而生活半径越小的人,乡土性程度越高。



本书中探讨了随着城市扩建、农村的消失而在广州出现的“城中村”现象;并对这些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建筑风格并没有同步融入城市的“城中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59.《城市生态,乡村生态》





60.《启蒙与重建——晏阳初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研究(1926-1937)》



本书的目的,即是要将晏阳初的乡村启蒙和改造活动置于这一大背景下,考察其在20世纪的国家与社会重新建构与整合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晏阳初的乡建理念及其在定县的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一方面勾勒了晏阳初乡建活动的背景,探讨了其乡村启蒙理念的特色,并较为系统地描述了平教会在定县的具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对定县实验与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以及与当地乡绅和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剖析,重点分析了乡绅及民众对平教会的态度,以此揭示定县实验成败的制约因素。


延伸阅读:

(1)《2012江苏乡村调查》

(2)《社会史研究》第三辑



推荐阅读:

1.新年,从读书开始

2.那些年,我们追过的50个书单

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100篇暖文

4.史上最全“汉译名著”书目(必备书单)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在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