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里槐,记载中华民族的喜怒愁哀


8月15日,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树梢上的中国》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行。


中国一段段历史从树上找,中国的历史为什么从树上找呢?因为是现在活着的生命里面寿命最长的,记录有三个东西,一个文字记录,文字史书,第二个可以用文物来记录,故宫、长城,埃及金字塔,第三个我可以用树木记录,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地球上一万年的树。

——梁衡


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

是活着的历史坐标

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

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

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


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

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一棵古槐树,是记录中华民族苦难活的物证





路边有古槐,人道唐代栽。

兵火几曾死,旱涝尘泥埋。

挺身如泰山,破裂成沟崖。

细辨龙虎文,喜怒愁与哀。


作者手绘七里槐并题诗





槐树在北方农村无处不有,是村民乘凉、下棋、集会和夏天吃饭的好地方,已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可是眼前的这棵槐树怎么也不敢让我相信它还是槐,这是一个成精的幽灵。它身重如山,杆硬如铁,整棵树变形、扭曲、开裂、空洞、臃肿,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到我脑海里槐树的影子。它真是一怪,“奇离古怪”。


当你向树走去时,它就像一座大山正向你慢慢压来。等到爬上土坡,靠近树下,你又觉得这不是树,而是一堵墙,一座城堡,直逼得你喘不过气来。


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槐树身上的疙瘩根本就无法数。而且树身是圆形的,你边走边数,转一圈回来,已经找不到起点,扑朔迷离,如在雾中。我们已坠入一个“奇离古怪”的方阵,一个从未见过的时空系统。


古人在没有文字之前,最原始的办法是结绳记事。这棵古槐与中华民族共患难,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雨,熬过了多少干旱,穿过了多少战乱。它每遭一次难就蹙一次眉,揪一下心,身上就努出一块疙瘩。







古槐生在唐朝,它遭的第一大难是“安史之乱”。


外乱吏治的胡作非为,让在长安以东刚刚长成不久的这棵槐树不觉皱眉咋舌,当时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后来安禄山公开扯起反旗,756年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然后就顺着这条驿道从老槐树下一直打到长安。什么叫“祸国殃民”,当政者以国事为儿戏,以私乱国,招来横祸,又祸及百姓。


诗人杜甫亲历了这场大乱。当年杜甫就是从洛阳出发踏着这条驿道过新安县、陕县、潼关回长安的,沿路所见,心酸不止。他边走边吟,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三吏》。这连年的战乱,百姓何以生存!杜甫曾被叛军困在长安,战乱过后,他又目睹了这座当时世界名都的颓废荒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唐之后,经过五代十国几个短命王朝的更替,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重又统一天下,建立大宋。这中间有金人的入侵,又乱了两百多年,再后是宋、元、明、清的更替,社会激荡,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兵匪在树下勒绳拴马,埋锅造饭,砍树斫枝,老槐树被折磨得喘不过气来,又不知几死几活。







历史进入到近代,封建王朝结束,迎来了民国。


河南这块中州大地,又成了逐鹿中原的战场,黄河泛滥的滩涂,水、旱、蝗灾肆虐的舞台,最是我民族苦海中的一个荒岛。老槐树又经历了一个最痛苦的时期。北方大旱以河南为最,而河南又以这棵老槐所在的豫西为最。连续两年颗粒不收,杨、柳、椿、榆、槐等树,叶被捋光,皮被剥尽。将树叶吃完后,灾民只好去吃细土,人即滞塞而死。大灾接连瘟疫,天灾引发匪患,民不聊生。陕县一带出现“僵尸盈路,死亡载道”。


1942年又现史上少见之大灾。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但这并没有引起蒋介石政府对河南灾情的重视,并一味掩饰。这次大饥荒更甚于民国十八年,死亡人数达三百万之多!这一切都发生在老槐树的脚下。树与人同难,已被捋叶剥皮的老槐,眼看树下死尸横陈,耳听远方哀鸿遍野,再一次地痛彻骨髓,死去活来。


更可怕的是在这老树下发生的不仅是天灾,更有人祸。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向中国腹地步步侵入。1944年春,日寇集中侵华战争以来的最大兵力,在中国战场发动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对中国豫湘桂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河南首当其冲。而这老槐树下的“灵(宝)陕(县)之战”又是河南战役中规模最大、最为残酷之战。老槐目睹了这一幕,青筋暴突,两眼冒火,恨不能拔拳相助,可它这时也已极度衰弱,只能陪我可怜的同胞忍受这空前的民族大耻辱。老泪横流,痛不欲生。





这老槐经历的最后一难是“文革”之乱。


1938年11月当这株唐槐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身心交瘁,孤守驿道时,眼前突然一亮,路上从西向东走过一个瘦高个的人,这人就是刘少奇,他从延安过来,要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中共和八路军在河南的工作。那时正是国共合作,大家同仇敌忾打鬼子,老槐树也心有所慰,精神了许多。后来盼到了新中国成立,没有想到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它十分惊喜。但是好景不长,“文革”风云一起,刘少奇就被打倒、批斗,百般受辱,永远开除党籍,最后又送回河南囚禁而死。


老槐虽然没有见过邓小平,但“文革”中“批邓”的鼓噪声震耳欲聋,在它浑身大大小小的树洞里嗡嗡回响,让它心烦意乱。“四人帮”决定拍一部“批邓”电影名《反击》,外景地就选在这棵老槐树下。那天,老槐见一群红男绿女,扛着些“长枪短炮”类的家什,拿着些奇奇怪怪的道具,粉墨登场。他们围在树下,一哇声地高喊“批邓”。突然,咔嚓一声一根大腿粗的老枝,从空断裂,扒在树上看热闹的一个外地人,随之落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眼看要出人命,拍摄也就草草收场。不久“四人帮”垮台,这电影当然也再没有放映。


邓小平


据村民回忆,十年“文革”,老槐总是打不起精神,奄奄一息。自从这次发怒之后,“文革”就很快结束,老树又焕发了生机,如一只烈火中再生的凤凰。这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讲到的那郁郁葱葱的样子。三门峡,因黄河水流湍急、峡口水中有中流砥柱而闻名,而这棵七里古老槐真不愧为我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


这树下可考的名人,除前面说到的杜甫、白居易、刘少奇、彭德怀外,还有罗章龙、冯玉祥、鲁迅。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李大钊曾派罗章龙来这里组织领导。1924年7月,鲁迅到西安讲学,在观音堂下车,改乘船走黄河水道,一周后才到达西安。1927年冯玉祥治豫,发誓要扫荡黑暗,7月曾亲临树下讲演。


从左至右:罗章龙、鲁迅、冯玉祥



千年老槐树身360度展开图 


裂缝、枯洞、筋结、伤疤,逶迤起伏,如河川经地

历史就留存在这树皮的皱褶里


(请将手机向左旋转90度)






由于地理气候的关系和人为的原因,历史上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原地区一向多灾。人和树都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一次次地战胜苦难,死中求生,化险为夷。幸亏在这个国土上还有古树与我们同在,树不欺人亦不自欺。它与我们扎根在同一片土地上,同呼吸共命运。


当我们心浮气躁时,踌躇满志时,或者将要受临大任之际,请找一棵起伏不平、遒劲桀骜、伤痕累累的古树来读一读吧,面对它沉思默想一会儿,你会顿然脚踏实地,心静如水。


往事越千年,满树疙瘩记苦难。村边一棵杨树能为全村人担灾,这千年古驿道旁的一棵老槐当然也要为我中华民族分担苦难。


——节选自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目录】

  •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 霸王岭上听猿啼 

  • 这最后一片原始林 

  • 华表之木老银杏 

  • 秋风桐槐说项羽 

  • 吴县四柏 

  • 中国枣王 

  • 万里长城一红柳

  • 死去活来七里槐 

  • 中华版图柏 

  • 铁锅槐 

  •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 沈公榕,眺望大海 150 年 

  • 百年震柳 

  • 周总理手植腊梅赋 

  •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 燕山有棵沧桑树

  • 带伤的重阳木 

  • 天山脚下一棵松 

  • 难忘沙枣 

  •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 树殇、树香与树缘 

  • 附录: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