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大衣性价比高?展开说说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奔腾融媒 2023-12-13


最近

#不是羽绒服穿不起

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

🔥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挡风头巾花棉袄

雷锋帽配军大衣

事件源头

是一群大学生裹着军大衣

笑着走进教室的视频爆火网络

被百万网友围观点赞

也带红了军大衣


作为今年最流行的时尚单品

绿色军大衣有着

独属于它的时尚

同时也承担着历史与情怀



军大衣起源于军队

天生就带有一种

英勇、刚毅的气质


在内蒙古

有这样一些照片

向我们讲述着

他们与军大衣的故事



穿着军大衣的是宝音德力格尔,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镇派出所教导员。他管辖着1672平方公里的辖区,是中国“管得最宽”的片警。在这个“春天一身沙,夏天一身泥,秋天一身蚊,冬天一脸霜”的戈壁草原上,他坚守了二十多年,成为辖区牧民最信任的人。

二十多年来,宝音德力格尔就是这样穿着军大衣,骑着摩托车,每月深入辖区二十多天,每年平均行程6万多公里,走访牧民15余万人次。累计行程120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30圈。



2018年,宝音德力格尔的事迹被拍成了《片警宝音》,成功塑造了一位忠诚履职、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平凡得让人落泪”的社区警察形象。2023年《片警宝音》 获评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在宝音德力格尔事迹展览馆里,这件军大衣就挂在衣架上,它就像戈壁上的石头,被风打磨得破旧,但只要走近,就能感受到它直抵人心的温度。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阻击疫情蔓延的冲锋号在内蒙古多地吹响,在严冬穿着军大衣坚守一线的退役军人、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等,用星星绿点点缀着银装素裹的城市……一个个身影和瞬间勾勒出内蒙古全民齐心抗击疫情的感人画面。



穿的是军大衣,装的是责任。他们坚守在各检测点,连着十几个日夜不停地检查着过往的车辆,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确保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


军大衣不仅能穿在人身上,还能“穿”在饭菜上。



在额济纳旗黑城弱水旅游景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上,总能看到用来装食物的饭菜中转箱上,严严实实裹着两件军大衣。因为运送距离远,耗时久,饭菜送到隔离人员手中时,已经凉了。



为了解决饭凉的问题,大家将军大衣匀出两件“穿”在中转箱上防止温度流失。这样就能保证送到隔离人员的手上的饭菜是热乎的。




一位赤峰市的小伙当兵两年退伍回家后,大热天在家里穿军大衣舍不得脱下。脱不下的军大衣,或许是小伙对军旅生涯的不舍,或许是那份放不下的责任。


没错,军人,是退伍军人多年始终铭记的身份。他们曾怀着一腔热血,手握钢枪,保家卫国。而今,他们也在渐渐老去,但军大衣始终是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怀。



赵书胜,1973年退伍。当兵时穿了整整五年的军大衣,四十多年来,一直装在柜子里,不怎么舍得穿。


但他记得它每一个掉了又缝上的纽扣,每一个破损又补过的衣角,每一处陈旧却温暖的厚棉。天越冷,这件军大衣越在他心里翻腾。


一件军大衣,是这个69岁的农村老人内心深处的寄托,是他永难割舍的军人情怀。



一件挂满勋章的军大衣、一辆装满垃圾的手推车、一名灵魂永不凋零的老兵——任明德。


“北疆楷模”任明德老人,从军30年,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身经百战,功绩显著。1977年,因在部队巡防时出车祸而导致腰椎间盘断裂,任明德从师后勤部副部长回到老家通辽市,当起了社区志愿者。



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平房,孩子们靠打工维持生活。前半生为国,后半生为民。挂满勋章的军大衣,挺起的军人风骨,也是军人的责任与情怀。


除了老式军大衣,还有一种“军大衣”在替我们守护着这片北疆大地。



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兴安盟阿尔山地区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三角山哨所,长年担负中蒙交界近百公里边境线的守防任务,这里有远离喧嚣的孤寂,有冰封雪裹的漫长寒冬,还有如樟子松般扎根在这里的绿色身影。



他们的军大衣是“铠甲”,守护着辽阔的北疆大地。他们,是边防战士,屹立挺拔的是精神,他们像漫山遍野的樟子松一样屹然挺立,扎根在哈拉哈河畔,为北疆稳固站岗放哨、奉献青春。



坚守、暖心、情怀、责任

不论是什么样的军大衣

象征的都是

内蒙古人的坚韧与奋斗

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

更是一种精神的交融

它的性价比体现在物美价廉

更体现在

那份历史的沉淀

和故事的传承






编辑/明明配音/杨杰责任编辑/张明 阿璐斯审核/张瑾监制/弓春伟 王玉甫总监制/贾杰
声明/转载注明来源于奔腾融媒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