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亮技能,普陀这个家门口服务站创新就业服务模式

上海普陀 2024-06-07


“老师,这个闻起来好香啊!”“老师,是把这些粉混合在一块儿嘛?”甘泉路街道阳光梦工坊用一场沉浸式非遗制作活动,让残障人士化身非遗制作师,近距离学习非遗技艺。


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混合、摇匀、滴入溶液……一份香丸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非遗香囊是我们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除此之外,它的使用价值也很高,制作起来也不是很难。”甘泉路街道阳光梦工坊负责人夏晶表示,香囊中的香丸由中草药制成,能够驱蚊避毒、预防疾病,同时也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在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混合、搅拌,激励、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制作。让他们在自我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劳动能力。

“我在这边制作手工艺品很开心,还能换取报酬。”王小姐(化名)告诉记者。甘泉路街道阳光梦工坊为残疾人群提供学习场所和实践岗位,助力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就业梦及自身价值,帮助他们努力完成从“我什么都不会”到“我可以干什么”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实现就业。


点亮技能,打破就业壁垒


残障人士想要融入社会,如何打破残障人士的就业壁垒,帮助他们就业?夏晶说:“我们主要是想让他们点亮技能,能够走出去,实现就业的梦想。”在普陀区残联和甘泉路街道的指导下,阳光梦工坊组织部分重度的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在这里学习制作唐娃娃、香囊等手工艺品,通过甘泉路1号慈善超市及甘泉路街道的阳光梦工坊义卖实现增收。


学员作品


“我们想通过‘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通就业壁垒,通过就业能力、就业供需匹配等指导服务,让残障人士能够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甘泉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施明浩表示,通过“全链条”的就业服务,让残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新技能,体验高水平就业指导,促进高质量就业。


作为家门口的服务站,阳光就业实践点创新社区就业服务新模式,让残障的学生有就业实践的机会,通过“走进企业”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让他们能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工作乐趣,创造社会价值。街道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发挥企业优势,通过建立政府、企业与残障就业者三方可持续的融合就业模式,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



记者:施剑湘

编辑:吴兴婷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区曹杨新村:新中国最早工人新村见证时代发展与变迁

 普陀青年在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绽放风采!

 沉浸式参观,普陀这里开展了一堂游学公开课

 来普陀这所学校,与院士相约,看教育未来

 真如副中心: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