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登鹭,登陆!

泉州晚报社 泉州晚报 2023-12-18


我是鹭可”

一只生活在

鹭岛厦门的

小白鹭。


厦门是大陆唯一一个

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


一湾浅浅海峡阻断两岸

那么近

近到隔海相望

又那么远

远到2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分离


登鹭 登陆


我在鹭岛看到很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字样,逛过台湾街、台北路、台中路、台南路,那是祖国母亲对游子的深情呼唤。我知道海峡对岸的台北市也有一条厦门街。这条街,就是离家游子对故土的牵挂吧。


从厦门街到台湾街,沿着这条回家的路,已有12万台胞登鹭常住。  


“登鹭”是“登陆”的缩影。近45年来,两岸人民相向而行,写下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三篇融合文章。


以鹭岛为坐标,以时间为轴线,我们邀请见证两岸融合的三位台胞“第一人”,一起穿越各种“首次”,LOOK台胞台企的登陆故事。


↑↑↑

点击上图H5

跟着我们可爱的鹭可

一起LOOK一下

台胞台企的登陆故事

▲2023年11月17日 《泉州晚报》3版报道

▲2023年11月17日 《东南早报》8、9版报道


DENG LU

以“通”促融

往来更便捷、合作更紧密

让台湾同胞回家热潮奔流不息



曹原彰

台湾前民意代表

因推动“小三通”在台坐牢的

第一人

登鹭时间:2004年



从小生活在马祖的曹原彰,长大后立志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两岸“三通”,结束了两岸烽火。从此,曹原彰听到大陆对台的播音,开头语都是“亲爱的”。



时间来到两岸开放交流元年1987年。曹原彰深切感受到台胞回家的渴望:10月14日台湾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月17日3000多张寻人表和3000多张通信表几乎被索取一空。11月4日,21位台胞乘坐“鼓浪屿号”客轮绕道香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亲人间久别重逢、喜极而泣。他们成为两岸隔绝38年后首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


隔绝多年的亲人终于见面,喜极而泣(资料图片)


1994年6月,曹原彰等人在台湾发行《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说帖,“我要启迪民众,让大家知道‘小三通’的利好”。厦门给足诚意,当年8月1日在大陆率先实施台胞落地办证政策,当年即服务台胞超千人。



黎明意味着希望,1997年4月19日凌晨3时58分,“盛达轮”从厦门海天码头驶向高雄港,成为大陆第一艘直航抵达台湾港口的船舶。两岸试点直航启幕了!一年后,曹原彰等人合租了一艘渔船直航厦门,在沙坡尾渔港登陆后拉起“和平促进两岸三通”横幅,向世界宣告“三通”的愿望。“回台湾后,恰逢‘八二三炮战’四十周年,64家中外媒体采访了我们。”曹原彰因此成为推动“小三通”而在台湾坐牢的第一人,却不后悔!



两岸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1月2日,“太武号”与“浯江号”轮船自金门料罗港首航到厦门和平码头,开启“小三通”破冰之旅。这是52年来两岸一个重要的通航标志。


2004年,曹原彰成为台胞登鹭的一员,两年后在厦门成立“两岸艺术之家”,举办各种艺术及书画交流、拍卖、义卖等活动。“大三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2006年1月,厦门航点两岸春节包机拉开序幕;2008年12月15日两岸双向“大三通”全面启动


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厦门航点开通。当年厦门机场累计保障往返台湾地区航班47架次,迎送旅客5200多人次(元翔厦门空港 供)

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厦门航点开通。首航包机上,乘务组为旅客提供铁观音乌龙茶(厦门航空 供)

< 左右滑动查看 >


“事实证明,两岸交流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热潮就奔流不息。”截至今年7月4日,厦门为落地台胞办证142万人次,居全国口岸前列;超2000万和481万人次旅客,分别在厦金航线和厦航的运送中,实现了两岸“一日生活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原彰的台胞证,从一张纸到一本证再到一张卡,“证越来越小,便利度却越来越大”。两岸同胞你来我往,走亲走亲,越走越亲!曹原彰说:“我努力扮演小螺丝钉的角色,为两岸融合做些事。我希望儿子在这里成家,两岸一家亲、亲上加亲。”


DENG LU

以“惠”促融 

政策更开放、服务更贴心

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红利



吴家莹

全国台联常务副会长

厦门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

第一人

登鹭时间:1999年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有开拓精神的台商嗅到商机,来大陆寻找事业“第二春”。1985年,台商高新平在厦门创办第一家台企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时,吴家莹在海峡对岸默默打拼着事业,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大陆发展红利的受益者。



1989年,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有了新名词:台商投资区,厦门的海沧、杏林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考察多年的吴家莹,在办公室用电视观看了“汪辜会谈”,跨越海峡的历史性握手让他知道机会来了。1999年,他来到厦门创办企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税收等优惠政策,让“台企做什么赚什么”,“我来厦门第一年,就赚到了一两百万元。”



亲望亲好,服务台胞台企,厦门不缺首创性。2006年1月,大陆首个台胞个体户在湖里区诞生。如今台胞在厦门申办个体工商户手续简化成直接申请登记。吴家莹鼓励更多台胞登鹭:“特别是基层民众、青年群体,可以分享到政策叠加带来的就业、创业机遇,实现个人发展。”


2006年1月20日,来自台北的台胞林永铭成为厦门首位领取营业执照的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人民网 图)


“过去三年,厦门台企逆势上扬,产值增长20%到40%。”吴家莹的履历里,担任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长达6年。他时刻关注台企发展,自2014年首家台企在A股上市以来,已有6家厦门台企在大陆上市,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两岸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大陆首家台商基金合伙型企业相继落户厦门,台资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表明台企正在积极融入大陆资本市场”。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台湾青年手中,他们循着大好机遇而来。厦门敞开胸怀,2017年推出公租房时首开大陆先河,专门出台细则解决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的住房困难。2018年3月29日下午,首批15名台湾青年拿到了公租房钥匙并顺利入住,吴家莹的下属、佳好集团行政经理赖星晃就是其中之一。透过厦门台青公租房和30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大陆每年数以千计的台青实习就业岗位,是今年前三季度两岸经贸交易额破1900亿美元的高位运行。“两岸要融合发展,分享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红利,共同赚取世界财富。”吴家莹说。


位于厦门湖里的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经过二十多年打拼,吴家莹公司业绩翻了几十番、横跨一二三产,见证大陆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但离真正融合,还差那么一步——他迫切需要一个身份,可以在大陆更加便捷地投资、创业、工作、生活。2018年9月3日,他在湖里区金山派出所,领取了厦门首张台湾居民居住证。此前,大陆发布“31条措施”,厦门随后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惠台60条”及实施细则,给了台胞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DENG LU

以“情”促融 

交流更活跃、情感更融洽

让台湾同胞从陌生人变一家人



熊麒

大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

第一人

厦门首位台胞人民调解员

登鹭时间:1996年



2023年1月22日晚8时,海峡两岸春节焰火燃放活动在厦门、金门两地同时举行(人民网 图)


1987年正月初一,曾经炮火连天的厦门与金门首次同放焰火,习俗延续至今。“台湾是家,但大陆是根,叶落要归根。”在熊麒看来,两岸烟花秀,既是表达思念,亦是照亮宝岛回家的路。



爱情可跨越海峡。1989年,大陆首例涉台婚姻在厦门登记。7年后,熊麒赶搭“西进”快车踏上鹭岛,结识了来自江西的诸媈燕女士。两人结婚20年来,先后获评福建省、厦门市最美家庭,“从过客到融入家园,我成了这里的家人。”当下,全国已有约40万对两岸夫妻,熊麒认为:“两岸要完全融合,最容易的就是两岸夫妻的结合。”



2009年5月,8000多名台胞跨海而来,参加首届海峡论坛,创下两岸民间交流历史纪录。活动一办就是15届,累计吸引台胞34万人次线下参与,被誉为两岸“民间嘉年华”。在第十三届“海峡论坛”配套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熊麒和两岸社区工作者代表分享了参与社区治理的感受:“活动越多,了解越多,融合越多。”如今,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区域,每年常态化举办以宗亲、乡亲、姻亲和民间信仰及历史文化为纽带的基层民间交流活动200多场。


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图为2023年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会场(新华社 图)


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台胞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12月15日,在厦门唯一对台服务试点社区兴隆社区,熊麒被聘为大陆首个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他把台湾社工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中。2016年,这一经验在厦门全市推广,“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在厦台胞从台湾人变成新厦门人。”



2015年5月25日,厦门成立大陆首个“O2O”模式的台胞联谊平台——思明台胞驿站。同年,“熊麒调解工作室”成立,这是厦门首个以台胞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更多台胞服务驿站、台胞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等各类涉台服务机构随处可见,“凝聚着打造两岸同胞最温馨家园的用心”。



随着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惠台利民新政纷纷落地,台胞台企享有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系列套餐,明年台胞证办理只要5个工作日,定居审批只要10个工作日,更多台胞“想来即来”。这种服务精神,在熊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来厦门27年了,哪里都不去了,就继续在这里为台胞服务,直至终老。”他的毕生愿望是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统一就是潮流,水到渠成就该如此。”




两岸融合,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里,我32次读到“融合”38次读到“融”,这是祖国一以贯之的决心、诚意和努力。


意见出台两个月来,更多惠台利民新政陆续落地,福建踏上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和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伟大新征程。




两岸融合

厦门纪事 

让我们通过时间轴,一起来回顾厦门在两岸融合中的重要事件。


1979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首次提出两岸三通

1985

台资拥抱大陆市场

首家台企落户厦门

1987

两岸开放交流元年

厦门迎来首批台胞


两岸首次共庆春节

厦门金门同放烟花

1989

大陆首例涉台婚姻

两岸夫妻在厦登记


厦门率先获批

设立台商投资区

1994

服务台胞落地办证

厦门模式大陆首创

1997

两岸首次试点直航

厦门商船驶向高雄

2001

厦金“小三通”首航

时隔52年破冰

2006

大陆现台胞个体户

择业落地厦门湖里


闽台两地首次对飞

新增两岸最近航点

2008

两岸启动“大三通”

梦圆“一日生活圈”

2009

“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

开启“民间嘉年华”

2013

厦门任命大陆首个

台胞社区主任助理

2014

厦门首家台企上市

“两岸首家”纷至沓来

2015

O2O模式台胞驿站

大陆首家落户厦门

2017

厦门在大陆首推

台青专属公租房

2018

厦门出台大陆首个

地方版台胞同等待遇政策

2023

“一件事一次办”套餐

台胞台企“想来即来”


数字

说融合 

台企

投资




1985年,厦门首家台企50万美元起步。


截至2023年9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1.1万个,引进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资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福建拥有台企超1万家,实际利用台资累计超32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累计超1.4万亿元人民币。

台企

上市


2014年,首家厦门台企上市。


已有6家厦门台企和台资参股的厦门银行在大陆上市,大陆上市台企累计60家。

台胞

个体


2006年,大陆首个台胞个体工商户落户厦门。


厦门已有约700户台胞个体工商户。

台胞

落地

办证


1994年,厦门出入境办理台胞落地办证1064人次。


截至2023年7月4日,厦门出入境为入境台胞落地办证142万人次,居全国口岸前列;厦金航线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占“小三通”总客流量90%左右。

台胞

登鹭

常住


1989年,大陆首例涉台婚姻在厦门登记。


常住厦门的台胞约12万人。两岸婚姻已有40万对左右,福建约占1/3。



来源:泉州晚报社
记者:黄小玲 陈翛 张超波 王柏峰 叶虹羽 郑永佳

编辑:黄凌燕 黄诗艺审核:苏智峰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矩阵

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正在进行这是泉州晚报社的参赛作品亲爱的读者朋友请支持我们转发点赞多多益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