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知识 | 狂暴海啸离中国有多远?

2017-08-31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海啸的“故乡”

仅在1900-1983年

这一地区便发生了405次大大小小的海啸

铺开世界地图

中国紧紧依偎着西太平洋的浩瀚蓝色

经济重心又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那么海啸对我们的威胁究竟有多大呢?



狂暴的海啸


海啸通常与地震形影相随,海底地震带便是它们的“故乡”,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地震会掀起大海啸,有统计称,所有海底地震中能引发灾害性海啸的比例不到1%。


强烈的地震波虽然能引起山崩地裂,但水体不会像岩石那样发生剪切运动,所以单纯的地震波对海水影响十分微小,地震与海啸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追本溯源,地震造成的海底下陷、隆升、塌方等带来的大规模水体扰动才是引发海啸的“元凶”。这也解释了某些中等地震为什么能引起巨大的海啸——印尼巽[xùn]他海峡一场仅6.7级的地震便曾掀起过35米高的巨浪。



海啸波


海啸可分为两种,一类是近海海啸,其生成源地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危害极大;另一类是远道而来的远洋海啸,却同样能带来大灾难。这种巨大的天灾为何如此擅长“长途奔袭”呢?


与一般的海面波浪不同,海啸波是一种特殊的重力波,其最大特点是波长极长,可达数百公里。


由于波浪的能量损失与其波长成反比,所以海啸波远距离移动时所损失的能量十分有限,而一旦其接近海岸,水深变浅,传播速度骤然降低,前进受阻,波高便会大增,再加上后面高速海水的推挤叠加,仿佛有无数重型卡车发生了连续追尾,便会掀起携带巨大能量的惊涛骇浪,扑向陆地。



“海啸”之惑


图为2008年8月一场温带气旋掀起的风暴潮冲击烟台海岸的场景,摄影/初阳 


在两千年漫长而惨痛的中国沿海灾害史料中,屡屡出现了“海啸”的记录,有时它们以“海溢”、“海侵”等名号出现,实际上绝大多数是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乃是一种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台风或温带风暴等)引起的潮灾,表现为惊涛骇浪和海洋异常增水。风暴潮所造成的危害程度虽然低于海啸,频度却高得多,若遇到天文大潮或河口泄洪,其威力更会骤增。美国、孟加拉国和中国是世界上遭风暴潮袭击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中国与海啸


查阅近百年来的灾害记录,会发现中国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频率极低,2004年给东南亚以惨重打击的印度洋海啸,在中国大陆沿海也仅仅留下了少则几厘米,多则20多厘米增水记录。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以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和中南半岛等构成的岛链屏蔽了中国的大部分海岸线,这是远洋海啸遇到的第一重防线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沿海有着平坦且延伸极远的浅水大陆架,海啸波在进入这片辽阔的海域后,形成陆架假潮,能量大量损耗,抵达海岸时已成强弩之末。


而对于最危险的近海海啸,通过海底地质构造图可以看到,多震的中国拥有着一张较为稳定的海床。而且要形成灾害性海啸则需海域水深超过1000米——能够有足量的水体被扰动,而中国近海堪称“水浅地平”。另外,沿着海岸线分布的大小数千个岛屿礁滩更是构成了最后一道“家门口”的天然防波堤。


所以,无论是远洋海啸还是近海海啸,要在中国掀起巨大的天灾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中国面对海啸的威胁,并非可以高枕无忧。究其原因,一来台湾东部容易受到越洋海啸的影响,且存在不稳定的深海斜坡,有可能发生近海海啸;南海东侧面临马尼拉海沟地震带,部分地区也存在大型海底滑坡的可能。不过令人宽慰的是,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海啸预警系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海啸快,得到了发布预警的时间差。



内容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4月

撰文/杨弦章

审稿专家/方念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责任编辑/陈惊鸿  图片编辑/王宁


你经历过大风大浪吗?



别错过



火山喷喷喷

 这个峡谷有点“浪”

萤石:被冷落的中国珍宝

海绵不是宝宝

隐匿于雪原与苔原中的“北极鸟”

大洋深处有什么

5分钟了解日全食

追逐温暖的夏候鸟



▼ 没看够?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