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是跨界的吗?王旭东、周国平对谈腾讯科学家张正友 | 2019腾云峰会

腾云 腾云 2020-08-23


“未来一定是跨界的。”


在这场由四位不同领域的嘉宾组成的跨界对话中,这几乎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句子。


“向善 · 科技与文化”,作为2019腾云峰会第一场论坛的主题,它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如何将科技与文化融合,让科技真正实现向善,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或者说,为什么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未来世界的方向?





嘉宾 | 王旭东故宫博物院院长嘉宾 | 周国平学者、哲学家嘉宾 | 张正友腾讯AI Lab &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主持人 | 郝景芳科幻作家、芳景科幻工作室创始人

❒ ❒ ❒



郝景芳 我自己是蛮跨界的。我本科、研究生都是学物理的,后来读了经济学博士,做了六年经济研究,期间一直用业余时间写小说,现在做儿童教育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容易进入到某一个领域,如科技领域的人每天都在和科技领域的人打交道,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和各自领域里的人一起工作。其他领域的人对他们都会形成一些刻板印象。


但人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其实是一直存在内心深处的。我们在小孩子身上最容易看到这一点——一两岁的小孩子对整个世界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对万物充满了热情。这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既然我们天然就渴望真善美合一,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要把科技、人文和艺术分得那么开,就好像它们毫不相关似的?



王旭东 我是学理工科的,不知怎么就到了文物保护这个领域,一待就是28年,尤其后来从敦煌跑到了故宫,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跨界融合带给我很多力量,对我的人生带来很多影响。科学本身不存在善恶,人把科学转变成为人服务的技术时,善恶才可能会产生。


如何让科技真正向善、造福人类?这需要我们对人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另一个世界进行深入的探究,那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



周国平 这场论坛的主题是“向善:科技与文化”,也就是如何通过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实现“向善”。其实“善”是哲学里特别重要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西方哲学家,他们哲学讨论的核心就是善,他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探讨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哲学主题。


在我的理解中,“向善”有至少四个层面的含义,分别是在功能层面、社会层面、伦理层面和精神层面这四个层面。(点击下图查看周国平对四层含义的详细解读




张正友 我是非常乐观的技术主义者,所以我在科技领域做了三十多年,以后还会坚持做下去。我们已经经历过很多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对社会造成了很大冲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但又创造了很多工作。人类没有像很多预言中所说的那样走向毁灭,社会也还在继续发展。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社会,因为技术触及的面更加广泛和深入,大家的焦虑也可能比以往更强烈。但我相信,人类肯定会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技术得到更大的正向的发挥。


张正友在2019腾云峰会现场

我很认同《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的观点,这本书用很多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暴力和战争,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强度上都大大降低,社会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怎样让技术不被坏人利用?一是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社会需要一些伦理规范,把技术被坏人利用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二是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的角度作选择。



 如何让“跨界”合作变成现实?


郝景芳 各位老师的发言都非常丰富、非常精彩,我想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可以把很多文化和艺术信息数字化,如“数字故宫”。它很大的好处是,一旦这些信息完成了数字化,成本便随之降低,便可以在很低的边际成本下分享给其他人。在数字时代,我们能否真正拥有这样的共享模式,是不是需要新的经济体制?


王旭东  说到共享,文博领域非常需要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长期以来,这个领域是比较封闭的,文物及相关信息资源都归一小部分机构所有,没有真正让大众了解它们。然而我们保护和研究的这些对象,恰恰是人类千万年智慧的结晶,大众需要从中了解古人的智慧。


进入数字时代,机遇来了。机遇来了,挑战也来了。过去那种“文物保护和社会大众没有多大联系”的观念,还能不能和这样一个时代相适应?这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把共享的理念树立起来。


我们这么多人保护文物、研究文物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数字时代便不会给文博领域带来益处,也不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王旭东在2019腾云峰会现场

另外一个挑战是能力问题。怎么让这些文物尽快数字化,尽快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平台?这仅靠文博领域的人是做不到的,需要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是为了打通边界,把我们的保护成果和研究成果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转化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们。



周国平 我的作品有数字化版本,但我现在的很多作品是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


哲学家对科技的态度经历了一次次变化,从近代的培根开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培根是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第一个巨人。培根对科技是非常欢迎的,他重要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讲的就是科技。他有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成了名言。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能够靠知识和科技成为自然的主人,建立起驾驭万物的帝国。


十九世纪以后,哲学家批判科技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是改变事物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人类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在技术之下,自然万物都变成了满足人需要的一种功能,变成了资源和能量,自然万物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人自己也会变成一种功能,不再有人性。


海德格尔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去世的,当时还没有现在的这样先进的科技,但在刚开始出现试管婴儿、人工授精技术的时候,海德格尔就说,总有一天人会变成可以按照计划来制造的人力物质。这很有预见性。


周国平在2019腾云峰会现场

现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二三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今天可以用一部手机搞定所有事情,很难想象人可以这么方便的通过微信进行联络。科技带来的便利是毫无疑问的。


但我们确实应该想到它的一些负面作用。如《网民的狂欢》一书的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业余写手取代了专家,成了文化的主宰。他举了维基百科的例子,当谁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的条目时,业余写手便成了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领域的数千专家编辑而成的大英百科,点击量远落后于维基百科。


这是不是一个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化的时代,人类如何能够拥有家园?”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希望科技和人文的合作,能给这个问题以正面回答。



张正友 我是乐观的技术主义者,但我也相信我们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解决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因为有周老师这样的善于深入思考的人。在对科技发展有深入思考以后,我们会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不要追求浅层的利益。


我们做了很多“科技向善”的工作,比如去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主办的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上,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有限的范围里提高了黄瓜产量,最终获得了“AI策略”单项第一名、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此外还有保护野生动物、人脸识别打拐寻人等应用案例。所以腾讯的“科技向善”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在很多事情。


科技要深入到各行各业,然后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控制人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郝景芳 科技的发展需要哲学家的思考来提供见解和追问,如此科技工作者才能够做得更好,而周国平老师也肯定希望和技术专家对话来了解很多问题。所以我相信未来一定是跨界的,一定是科技和人文、艺术融合进入新的境界,最终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 ❒ ❒


未来是跨界的吗?科技和文化的碰撞还会产生哪些新的火花?
通过文末留言告诉我们答案。

👇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