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大牛!从国企副总工到语言学家,他不仅是社科类“高被引学者”浙大第一人,还是摄影高手!

2018-02-07 请收藏 浙江大学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初心、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这样我们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我做了这个时代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教授你见识过吗?


他是浙大语言学教授

也是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更厉害的是

他连续四年入选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是浙江大学唯一一位

入选社会科学类的学者


他们团队的语言研究文章

2017年7月发表在Physics of Life Reviews上

这是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领域

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四个月后该论文成为ESI前1‰热点论文

前1%高被引论文


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答案马上揭晓

▼▼▼

刘海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优博论文指导教师;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Akademiano de Esperanto);爱思唯尔2014、2015、2016、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近十年来被WOS核心库(SSCI、A&HCI、SCI)收录语言学论文最多的大中华区学者。

“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18年1月19日,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基于其旗下的Scopus数据库,统计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同时在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网站发布了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成功上榜。


此次评选中,浙大共有91人入选,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刘海涛再次名列其中。他也是浙江大学唯一一位进入“社会科学”类的高被引学者。


看到这里,有小伙伴可能会问,什么是“高被引学者”?


顾名思义,“高被引学者”,意味着学者写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很多,也就是常说的被引频次很高。一名学者的影响力大小,往往根据其发表的所有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来设计指标进行测算。成为“高被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作为蝉联四届的“高被引学者”,刘海涛及其团队在过去五年,发表了28篇被A&HCI检索的文章,为浙大的A&HCI发文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二的优异成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更为这次学科评估(浙大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进入A类学科)锦上添花。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论文质量(H指数)上看,他们团队过去五年A&HCI文章的H指数为6,这个成绩仅次于北京大学!


在计量语言学、语言复杂网络、依存语法等领域,刘海涛团队的相关研究多年来均处于国际前沿,在探索语言奥妙的世界中亮起了一盏源自古老中国的“明灯”。刘海涛一直以来倡导的“多学科+数据密集型”的语言研究方法,在国际上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除了“高被引学者”,更多“光环”亦笼罩其右。他是全世界只有40个成员的国际世界语学院的院士;他是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Language Problems & Language Planning等多种高水平国际语言学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会成员,在语言学领域,向世界勇敢地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自1992年以来,他在国内外文、理、工等专业刊物发表语言学相关文章160余篇,其中50多篇被SSCI、A&HC、SCI收录。


“这是一个中国日益走向舞台中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新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常在想我能够为解决人类古老的语言问题贡献哪些好的智慧和方案。时代在变化,我们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仅仅是跟随世界,还要引领世界。”刘海涛说。


学科发展引领者:与时俱进抓住范式转变的机遇抢占学科发展的先机


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到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从西北边陲的大型国企青海铝业到东南沿海的学术重镇浙江大学,从国营企业的副总工程师到中国名校的“高被引学者”……这个或许在常人眼里难以理解的“跨界”,抵不过刘海涛发自内心的热爱、好奇心、以及与时俱进的范式改变理念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学术研究就是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刘海涛37年来一直保持着对人类语言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欲。“我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学术研究就是探索一切的未知,是我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除了热爱与好奇心,强烈的时代感也一直追着刘海涛不停向前跑。


“时代发展很快,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探索未知提供了新的可能。学术研究也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学科交叉,改变原有研究范式,使用新的研究范式开拓新的学科领地、勇攀学科高峰,非常重要!”刘海涛反复强调。


在刘海涛看来,语言学是一门探究规律的科学,只有掌握了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方法,并用它找到了语言规律,才能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长此以往,语言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大量基于人类真实语言的数据、谨慎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才是这个时代的最有说服力的“法宝”


(刘海涛与他收集的书,分别摄于1997年、2003年、2008年)

“当我们紧跟智能时代,改变研究范式,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问题,看到不一样的路径,也就有了新的不一样的思考”。谈到学校最近召开的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刘海涛非常赞同吴朝晖校长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思路,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超前布局,改革创新,抢抓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变的机遇,于多学科优势中找到文科发展的重点和亮点,不断提升浙大文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近年来,人文社科领域频现“弯道超车”的呼声,他笑着说:有开车经验的人都知道,“弯道超车”很危险,几乎不可能。那怎么办?我们干嘛要跟他们玩超车呀,我们直接坐上高铁、飞机走了呀“多学科+数据密集型”的范式转变,可以给我们的车装上一副翅膀,不但避开了危险,而且也能在文科“双一流”的竞技场上,火力全开,快速前行,可以早早地在领先位置树立标杆,引领其他选手的前进方向呢!也有助于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


对于人文社科的国际化,刘海涛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态度。他认为,人文社科的国际化是“双一流”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国际化的定义,只要一句话就够了:“世界一流”首先得让世界知道。国际化的实质就是让世界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让国外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知道中国也有语言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不参加世界大赛的世界冠军;同样也很难有世界所不知道的世界一流。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我们的经典文献课上阅读过那么多国外的文献。他们可能是德国人、荷兰人、意大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里?为什么我们所做的研究不走出去,流通在国际学术世界呢?努力让自己变成一流,努力让自己的学科变成一流。唯有努力,唯有与时俱进,唯有踏踏实实地采用新范式,才能让我们的研究不拘一格,开辟出更加广阔的疆域,产生更加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刘海涛说到国际化的时候,还不忘引用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人文社科应该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


“但凡是一所大学里设置的学科,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农、医、信息,都是探寻规律的,都应具有时代特征,自然应该充分发挥这个时代的发展优势。与时俱进,求是创新,把握研究范式改变的大好机遇,抢占学科的发展先机,实现学科真正的国际化,才是最最重要的。”刘海涛说,“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每天还这么潜心钻研,努力发文章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学科疆域越来越宽广。新技术,新路径,新的研究范式。这么大好的时代,我们哪有时间躺着休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又有什么资格守着陈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过一辈子呢?!”


人才培养的筑梦者:他是传播者、指路人也是体贴“老刘”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海涛也有自己的想法。


想要做好研究,一定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充满好奇心。”为此,他常常应邀出去开办学术讲座、传播语言学知识,为的就是发现和吸引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对语言学研究“一见如故”的人。


校内讲座,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十分火爆的校外讲座


除了讲座,刘海涛非常注重线上科普。《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浙江大学校报》的科普专版,都有刘海涛团队的足迹。他们将智慧的“触角”伸向微信公众号,在“语言学午餐”里发表的文章“一不小心”就是好几万的阅读量……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为何“交替传译比同声传译更累,虽然同传薪资更高”、 “特朗普的竞选演讲真的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吗”,还是用语言学来探索诗歌、民歌的规律,他们将研究变成一件有趣的事儿,让人们明白“语言学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学科,语言学研究是一段发现规律的奇妙之旅。语言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刘海涛也特别强调“个人兴趣”。刘海涛的博士生王华告诉我们,“他从来不指定我们做哪一项具体的研究,而是仔细倾听我们的想法,通过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学术经验给予我们指导。”跟随刘海涛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业,如今攻读博士后的黄伟十分赞同,“刘老师擅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同时他涉猎范围很广,给我们的建议都十分清晰、十分具有可操作性。”



除了是播撒好奇心的“传播者”、因材施教的“引路人”,刘海涛还是学生眼中体贴入微的“老刘”。“刘老师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这是和其他老师最大的不同”,黄伟提到,“在我2007年硕士毕业之后,他也一直督促、关照着我的学习和生活。”


“在学术方面,刘老师很严格。但在学术研究之外,他非常和蔼、风趣、幽默,常念叨我们的生活”,王华说到这,一脸自豪。


“不会摄影的段子手不是一位好学者”


“拍照好的人里边,科研最好;科研好的人里边,段子讲的最好;段子好的人里边,拍照最好”。关于刘海涛,团队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刘海涛金句频出,“撩”、“刷存在感”……不像是德高望重的教授,更像是一位充满浓浓互联网感的资深“90后”。

 

除了是“段子手”,刘海涛还是摄影的“弄潮儿”。他拍摄的照片被浙大官方微博多次转发……



以下是福利时间~

刘海涛老师推荐的书

1.《人文学的历史》

推荐原因: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人文学史,对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都很有启发。


2.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计算社会科学》)



推荐原因:这本书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俱进的指南。我们这十多年来研究语言学问题的方法几乎就是这本书提及的计算社会科学范式在语言学中应用的范本。

文字记者:汪程可 | 叶鑫

图片来源:部分来源于刘海涛教授微博、部分整理自网络

今日编辑:汪程可 | 李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