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 Bàng!儿童艺术节|“跨界共生:作为一种视角的儿童”——儿童史学术论坛

OCAT深圳馆 2022-08-13


2022 Bàng!儿童艺术节主题展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跨界共生:作为一种视角的儿童”——儿童史学术论坛

Cross-Boundaries,Linking Lives: Children as a Method



时间:

2022年8月12日(周五) 9:00-12:10

2022年8月13日(周六) 9:00-12:10


艺术总监:

鲁明军、方立华


论坛策划:

辛旭


开幕致辞:

方谊翎、巫鸿


演讲嘉宾:

王子今、杜成宪、许志强、黄安琪、赵要、陈彧君、李杰、辛旭等


论坛评议主持:

俞金尧、王挺之、卫纯


论坛执行:

孙琳琳、胡天庥、武月钦、李谭予瑾


直播平台:

OCAT深圳馆微信视频号、OCAT深圳馆 bilibili平台(房间号:22321615)、雅昌艺术头条、菁kids深圳微信视频号





论坛介绍


“跨界共生:作为一种视角的儿童”是OCAT深圳馆“2022 Bàng!儿童艺术节”期间与艺术主题展同期召开的“儿童史”学术讨论,这是首次在国内举办的专业儿童史学术论坛


1960年,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埃斯(Phillipe Ariès)出版了题为《旧制度下的儿童与家庭》一书。两年之后,该书英译本出版,改题为《儿童的世纪》,从此开启学科意义上的“儿童史”和 “童年研究”。这六十年来,学者们深耕于“儿童田野”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和“童年”并非永恒不变的普适性概念,它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童年研究的意义便在于,增进人们对各历史时空中童年体制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更准确地定义儿童在社会中的位置,改善与儿童有关的社会政策和措施。不过,儿童史研究在我国尚未如同西方世界那样全面展开,获得似锦繁花的成果。但我们已经明确认识到,只有加强儿童史的研究才能理解历史上的儿童和人类过往,才能真正理解并处理现实中的儿童与社会问题。 


“OCAT儿童史论坛”邀请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各领域的学者与艺术家一起,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对儿童“跨界共生”的理解,阐释儿童亦表现儿童是如何在社会、经济、文化的体系中生成与生长。


我们期望跨越学科界限,以新形式探究、打破传统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主体和客体、文化和自然的界限。希望借此引起对中国儿童历史进程的关注,让关心儿童、关心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学者、艺术家和公众了解儿童史研究领域多样的内容、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问题视阈。我们诚愿能够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促进对儿童与知识和文化、社会相互作用的探讨,引发对中国史上和当代“童年体制”的思考,共创美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发言主题与发言人


1、《汉晋“鸠车”考识》
为满足社会未成年人生活需求,玩具生产成为汉代民间手工业经营的内容。“鸠车”在汉代民间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程度相当高的儿童玩具。画像资料与实物资料均可见这种玩具车。“鸠车”仿车辆结构设计制作,作为交通文化的一种曲折反映,应当受到交通史研究者的关注。晋代文献所谓“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说明儿童“鸠车之戏”“鸠车之乐”场景的活泼欢快。在中国古代儿童生活史的多彩画卷中,“鸠车”有特别值得重视的意义。


王子今,著名秦汉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著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等。


2、《“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的本义是“学龄前教育”。“学龄”和“学龄前”概念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对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儿童达到一定的年岁就应当入学接受学校教育,还通过法律确定下来,成为义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这就有了“学龄”的概念。近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确定“学龄”和施行与之相应的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两个概念的内涵存在着重合,也有着明确的差异,这两个概念无法相互取代。但考虑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应更多地从“幼儿教育”的立场出发。


杜成宪著名教育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教育史、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考试史等领域的研究。曾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首席专家。

3、《社会转型视域下的儿童形象变迁》
近代以来,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对待儿童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了深刻转变。较之传统社会而言,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儿童形象则逐渐呈现出其主体性、积极性的一面。儿童形象的变迁体现出转型社会对“儿童”重新建构,儿童的社会地位亦由此不断得到凸显。


 许志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史、近代英国社会史、犯罪与社会治理史研究。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林》《史学集刊》等史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4、《哀恸与慈爱:19 世纪晚期爱丁堡皇家儿童医院的情感教化实践》
在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儿童获得了新的道德权威,对儿童“恰当”的情感关切,成为了文明和现代性的体现。作为苏格兰的第一家专科儿童医院,爱丁堡皇家病童医院希望向社会展示的形象,是在一个日益工业化和充满威胁的世界中,成为一股“文明的力量”。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爱丁堡皇家儿童医院的于 1885 年改建了一间“煤屋”,旨在“鼓励所有可能的细微感情”,从而教化底层民众的心灵。将对儿童的“爱意”和“珍惜”内化于城市工人阶级,在社会的下层塑造和强化了儿童的道德权威地位,重申了现代儿童的珍贵属性。


黄安琪,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兴趣和志向主要聚焦于现代英国社会文化,对涉及艺术史和性别史、儿童史的话题尤为关注。

5、《过去的床单儿,现在的床单儿,未来的床单儿》
参展作品在展览现场拼接完之后还将散布在其他不同的时空,继续自由地生长和蔓延。《一张从乡下来的床单儿》预留出的边界在避免装置作品作为空间装饰的浅易感受时激发了各自在空间中临时进入,或短暂停留的状态,在观众不断叠加的触碰下获得自身被认知的经验。


赵要,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他曾举办过多次个展,于2010年在泰康空间举办个展“51平方:3#赵要”;于2011年、2012年、2016、2018年和2022年于北京公社举办五次个展;于2013年在伦敦佩斯画廊举办个展“赵要——精神高于一切”;于2015年在香港佩斯画廊举办的个展“很有想法的绘画”;于2018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个展“自然的力量: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他的作品曾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荷兰波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巴黎东京宫、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美国卢贝尔家族私人收藏博物馆、美国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艺术博物馆、乌克兰平丘克艺术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四方美术馆、OCAT上海馆、油罐艺术中心、外滩美术馆等多地展出。

6、《保持一个“耐心”的距离》
这件参展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从小孩的视角,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父亲和他身边的环境;另一个是从父亲角度,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孩子的成长。两者的对视形成家庭生活的常态,也是艺术在生活维度的一种蔓延。


陈彧君,1976年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并留校任教于综合艺术系和油画系至2014年,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陈彧君自小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环境变化的阶段,对于生命个体基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关系的反思和探索越来越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主题,从家乡的木兰溪到孕育亚洲和世界文明的母亲河,他的眼光和笔触仿佛跟随着当年离乡背井的华侨的脚步,向着更为深远的世界去追问自我救赎的出路和人类游牧的方向。由于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陈彧君正在受到全球策展人和收藏家的重视,作品常年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基金会和画廊展览,并被广为收藏。

7、《被遮蔽的力量——作为创造者、行动者、建构者与重塑者的儿童》
今天,儿童的力量被我们大大低估了,这也意味着作为成人的我们时常用一种看似保护者的心态压制了儿童的发展可能,压缩了他们宝贵的童年。我们需要正视,把儿童视为小大人,视为延续阶层与后代的资产的历史并不久远。今天,我们需要发现被遮蔽的儿童,他们的发现与创造不能只是存在于美好记忆或者空想之中,应该被尊重与铭记,成为我们彼此成长的见证。同时,我们应该积极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参与,行动与创造的领域。讲者将结合每年与数千名儿童共创的“iSTART儿童艺术节”项目,通过其中的儿童调研项目,共创艺术项目,探讨在城市、乡村、社区、家庭,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当儿童得以成为创造与行动的主体时,他们身上所蕴含着的巨大的创变能量。


李杰麓湖·A4美术馆副馆长,首席策展人。李杰自2006年开始独立策展实践,2011年至2015年担任A4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2016年任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2021年任麓湖·A4美术馆副馆长。李杰关注和推动实验艺术与创新教育的发展,通过策划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览、在地艺术计划、iSTART儿童艺术节等项目践行更多元的策展方式,不断拓展美术馆的公共关系与社会共创模式。李杰曾于2012年受德国歌德学院邀请参加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国青年策展人访问交流计划;2013年参加日本横滨YCC创造城市艺术中心驻留艺术项目;2014年受邀参加日本“迂回路-亚洲艺术文化交流论坛”策展人交流项目;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参加中日青年策展人互访交流项目,同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金;2017年获得首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策展人奖”;2021年出版《童年美术馆》,入围首届“刀锋图书奖”,获“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8、《“边界”:最近三十年儿童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史研究表面上看似沉寂,实际上已经伴随整个历史学研究范式转变,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本讲聚焦于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边界”(border),讨论它为儿童史研究带来的新视野和新可能。文章指明“边界”是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它既指作为儿童身体和生理学意义上的有形的物质边界(比如年龄的划分),又指在全球交往中的跨境行动。这个概念的引入,扩大了史家的问题意识,将以往一些很少受到关注的新课题带入研究实践中,深刻地改变了最近三十年来儿童史研究的面貌,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整个人类历史的认知。


辛旭,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爱丁堡大学博士后,专业方向为西方城市美术研究。曾专研意大利文艺复兴与西方文化史,现致力于儿童史学科史和英国儿童史研究;致力于将基础理论研究与知识普及的日常实践最大可能结合。


主持人、开幕及闭幕嘉宾

方谊翎,OCAT理事会理事,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馆长,深圳华侨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侨城集团侨联主席。



巫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和策展人。OCAT研究中心前执行馆长,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OCAT深圳馆和OCAT研究中心名誉馆长。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OCAT深圳馆学术总监。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理法与士气: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世变(1907—1954)》(2018)、《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2019)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挺之,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文化遗产管理与开发。



卫纯,1982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2008年起供职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现在《读书》杂志任编辑,副编审。




论坛议程





论坛直播入口



OCAT深圳馆视频号




OCAT深圳馆bilibili平台




菁kids深圳视频号




雅昌艺术头条


8月12日论坛直播入口


8月13日论坛直播入口






关于Bàng!儿童艺术节


Bàng!儿童艺术节(Bàng!Children's Arts Festival),以儿童友好(Be-Friendly)、多元艺术(Artistic)、释放天性(Neutral)和健康成长(Growing)为活动理念,旨在通过趣味性强的艺术启蒙和丰富精彩的活动体验,激活并提升孩子们对美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这里相遇相识,释放天性,健康成长,同时促进人、社群、城市以及环境的友好与人文关怀,为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注入新活力。2022 Bàng!儿童艺术节由深圳欢乐海岸、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OCAT深圳馆、欢乐时光联合主办。





展览主办方



OCAT深圳馆是OCAT成立最早的机构,也是馆群中的总馆。其前身为OCT当代艺术中心,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2005年开创至今,OCAT深圳馆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分南北两区。园区于2004年正式启动改造,2006年正式挂牌,2011年实现了南、北区整体开园,目前园区入驻机构达300余家。园区秉承“创意设计、当代艺术、先锋音乐”三大主要文化特色,定期举办各类型文化艺术活动,打造了包括OCT-LOFT公共艺术展、T街创意市集、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OCT-LOFT创意节等知名活动品牌。作为南中国最具特色的创意文化园,园区致力于构建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以文化和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国际化生态圈。






 OCAT深圳馆正在展出 


陆平原:诱捕烹饪,烹饪诱捕,我可爱的生活

2022年7月30日—10月30日

OCAT深圳馆B展厅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2022年7月23日—9月4日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展厅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参观信息
开馆时间: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免费开放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网站:www.ocat.org.cn微信: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微博:@OCAT深圳馆电话:0755–26915007 / 26915100 邮箱:info@ocat.org.cn

点击关注,走进OCAT深圳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