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观夜读丨我那迷人的老祖宗,每次都能带来文化震撼

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
2024-08-22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东西方文明互鉴通和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


目前,“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热展,古时丝绸之路的辉煌,在这个约3000年前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地精彩绽放。


沉浸式体验石窟艺术

此次特展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精美藏品13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78件。

为呈现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此次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单元。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一帧帧丝绸毛纺织品、一片片珍贵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简牍文书、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雕塑壁画,共同诉说着古老丝绸之路的繁华。

顺着时间长河向前,在“丝路雏形”单元里,观众可以透过彩陶、青铜器等展品,了解到战国及以前新疆与其他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与生产发展情况。“丝路华章”单元则以文书、丝织品和生活用品等展出为主,呈现了丝绸之路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的繁盛场景。“丝路梵音”单元,通过一件件壁画、经卷,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传播;而尾厅“丝路交融”,则以蜀锦为媒介的丝路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丝路梵音”单元,策展方还复刻了克孜尔石窟17号窟的原貌,附以代表性佛教故事的临摹图样,生动再现了丝路艺术的恢弘瑰丽。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部执行策展人赵娜介绍,金沙博物馆打造沉浸式观展空间,如展厅内巨幅投影辅以壁画、锦绣纹样,伴随着浓浓的西域风格音乐,观众看展期间犹如移步换景。


古代的新疆很国际

丝绸之路上曾经古国林立,一队队骆驼驮着香料、丝绸、瓷器来来往往,说不同语言的商贾互通有无。此次特展展出的多种货币就印证了这一点:贵霜王朝波调一世铜币、察合台银币、东罗马金币……“这些刻有不同文字,采用不同形制和材质的金属货币,反映出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活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

在展厅中间,一尊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的蹲跪武士俑(复制件)样貌独特:目大鼻高,头戴高高的弯钩尖顶宽沿大圆帽,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异域风。于志勇介绍,这尊蹲跪武士俑很可能是“塞人”。公元前3世纪以前,塞人主要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一带,以游牧为主,后被大月氏所败,迁徙至今中亚地区,与当地民族逐步融合,“铜武士俑的出土,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

汉唐时期,新疆各地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容的盛况。在展览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板块,无论是从粉黛仪容到丧葬习俗,或是从品类繁多的服饰衣料到文化礼制与等级规约,或是从展出的人俑、木碗、陶罐等物品中,观众都能窥见浓浓的“唐家风雨汉家烟”,体验到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繁荣。于志勇表示,新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形而上的精神信仰层面,还是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层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交往交流交融的力量,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丝绸之路少不了蜀锦

此次特展上,多件展品引起了成都观众的共情。其中,唐代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就是代表。该展品于1966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画面中,伏羲和女娲均为彩绘人首蛇身,蛇尾相交。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伏羲和女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创世神。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就曾有诸多伏羲女娲形象。

能够勾起成都观众想象的还有更多的实物和文献证据。于志勇介绍,唐代诗人张籍曾在《凉州词三首》中描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根据文献记载,诗中的“白练”很有可能相当一部分产自蜀地。“而很多人猜测,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产地可能也来自蜀地。”

2012年,在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首次发现完整的提花木织机模型,如同“锦官城”中蜀锦织造作坊的一个微型缩影。而在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就用复原出的提花木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此次,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蜀锦为媒,创造性地展示新疆与四川两地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在展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和老官山汉墓的织机模型一起展出,勾连起成都市民对于丝绸之路上蜀锦流传的无限遐想。

展览信息


此次展览将从5月28日持续展出至10月27日。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考古人面对面”、“丝路寻宝”、全景展厅等多项配套活动。

珍品点击


● 织机模型


●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


● 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台提花织机模型,均为木质,包括一台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和三台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其原型是汉代成都生产蜀锦的机器。中国丝绸博物馆根据老官山织机模型复原出西汉时期的提花织机,成功复制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再现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高超技术水平。


● 黄色龙纹绮


● 唐代(公元618—907年),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21号墓出土


● 绮是一种暗花的丝织品,织造工艺与织锦类似。这件黄色龙纹绮的主体纹样以联珠纹搭配相对均齐式的双龙纹,这是典型的“陵阳公样”,也是唐代织锦中常用且富有特色的图案形式。


●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 东汉(公元25—220年),1959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墓地出土


● 鸡鸣枕的使用可以上溯至汉代,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外,也被用作陪葬明器。这件鸡鸣枕的中间枕部为两鸡共同的鸡身,两端为两只相背的公鸡首,呈现高冠、尖嘴、圆眼、细颈的形象。枕芯采用植物的茎叶填充,枕面用锦缝制,而鸡冠和双眼用红、绿、白色绢缝制。枕面上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字样,以祈求祖先保佑,并寄托着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及对后世子孙美好的祝愿。


● 彩绘泥塑骑马武士俑


● 唐代(公元618—907年),1964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


● 该俑为随葬兵马俑之一。武士头戴白底黑线勾勒成格纹的头盔式风帽,身穿黄色长袍,面容端庄,神情威严,乘坐在一匹高大矫健的大马上。战马两眼圆睁,双耳上竖,四肢雄健有力。雕塑造型逼真,充满生机,再现了唐代西域军队的威严阵容,为我们研究唐代军事史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件)


● 原件为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基地出土


● 护膊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白绳为里衬,呈长方形,四边用白绢包缘,长边各缝缀有三根黄绢带。主体图案为云气、瑞兽、吉祥语、星纹的精巧设计,在祥瑞云气纹样间,有序织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瑞兽图案,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吉祥小篆文字及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织锦织造以五色丝线见出,对应“五星”的吉祥语和星纹设计,呈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密切关联,鲜明地昭示出汉代阴阳五行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奢华织锦的创制,表达祈佑祥瑞的寓意。


●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


● 唐代(公元618—907年),1966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45号墓出土


● 画面彩绘人首蛇身,蛇尾相交的伏羲女娲,为麻布设色,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图中伏羲左手执矩,右手执墨斗;女娲右手执规,左手握四支短棍。画面中绘有太阳和月亮。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分执规矩,其意即为“司天规地”。伏羲和女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创世神,在各种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经常出现。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地群,共出土了73幅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绢麻画。其中,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汉人的形象,另外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汉胡两种风格同时出现,说明新疆地区各族先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深刻统一。


川观夜读期待您的加入


川观新闻微信《夜读》邀请您成为“川观夜读”的分享人,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作者 张斌

编辑 覃贻花

校对 曾沧海

责编 张通

审核 史册
图片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走,一起去“西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川观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