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使人去思的思想

哲学王 2024-04-15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选自赵汀阳《哲学原旨主义》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目前这个社会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人民的误解,即以为人民只需要娱乐而不需要思想。


事实上正如很容易观察到的那样,当下的精神生活主要是娱乐明星、都市写作和体育,这样轻浮的堕落是令人吃惊的。


它让我想起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的:一旦社会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就会鼓励娱乐和体育。


他是想说,人民只是好像最喜欢娱乐,其实是商人和政府需要人民去喜欢娱乐。


娱乐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如果娱乐成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反对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这样就形成一种轻浮和软弱无力的精神结构,让人只关心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和个人感受,总之把视野缩小到个人。


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值得思想的了,关于个人,至多有文学(而且是坏的文学),而不可能有思想。


所谓思想,就是去想他人、社会、国家和世界。不想大事情,就不是思想,而是感想。


在思想的时候,思想只代表某种可能性,不是要去代表个人,也不代表某个集体。如果代表个人,就是轻浮;如果代表集体,就是意识形态。



用小叙事代替宏大叙事,用娱乐代替思想,这样腐败的精神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崩溃。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注意到学术界存在着对自身的另一种误解,学术界喜欢欺骗自己说,学术有理由从书本到书本,只关心概念而不需要关心真实。


这种纯洁的堕落虽然不太显眼,但却也是对思想的误导。对生活没有意义的思想也是一种娱乐,尽管据说是一些高于生活的知识。可是,知识未必都是光辉的,也有可能是完全无聊的。


我们所以思想,终究是因为生活出了问题,假如生活不出问题,就没有什么值得思想的。


思想的严肃性来自生活的严肃性,显然,正因为生活中充满了不幸、不公、压迫、剥削、谎言、欺骗、贫困、冲突和战争,正因为生活有着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败、混乱与秩序,如此等等,因此才有许多问题可想,而这些问题所以是严肃的,是因为它们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意义。


第一辑
《为何要摆脱无知:苏格拉底》
《世界是真实的吗:柏拉图》
《好习惯为什么重要: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要学习:培根》
《只有怀疑不用怀疑吗:笛卡尔》
《要不要变回原始人:卢梭》
第二辑
《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亚当·斯密》
《如何分辨善恶:康德》
《历史是否会重演:黑格尔》
《什么是生产方式:马克思》
《我也可以是超人吗:尼采》
《梦是否有意义:弗洛伊德》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共12册

为什么说所有学科的

最高层级是哲学?

哲学能让孩子获得什么?

怎样判断对错?

如何有效地学习?

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在哲学的大树下,

感受枝繁叶茂……

原价360元
限时特价188
今日下单赠送
尼采《悲剧的诞生》
一本(价值45元)


生活的意义是一切思想的必要条件,思想不可以高于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宽阔,它要把各种可能生活都包括在内,以便能够充分地理解生活提出的问题。


就是说,思想需要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大的框架,才能够有效地分析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思想不高于生活,但大于生活。


因此,无论哲学所讨论的问题多么深刻,都必须与生活问题相关,在生活语境中没有意义的哲学是坏的哲学。


人民需要思想,而不仅仅需要娱乐和知识。娱乐是一个反对精神生活的阴谋,因为它事先预定好了什么是快乐,使人不能有自己发现的欢乐。


同样,无聊的知识也是个反对思想的阴谋,因为它事先预定了答案,然后再假装提出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打算让人思想。“教科书”是个关于知识的最好隐喻。当然,我们不是在反对知识,很多知识是有用的,这一点不言而喻。


问题在于,除了知识,人们还需要思想,因为任何一种知识的合法性都是个问题,都需要被反思。


对知识的合法性的批判就是哲学,所以哲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使人去思的思想。

东方文化擅于实现意象与意境,蕴含讲究伦理与道德规范的华人思想,以及看重美学淬炼的日本哲学。

日本三大美学:物哀、幽玄与侘寂,一道道回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触及的领域,长达千年的历史脉络,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展现独一无二的美感意识。


「物哀」表示刹那间的虚实源于心中的感叹、「幽玄」则是追求隐蔽下的暧昧不明、「侘寂」是通往原始的心境,可谓终极的美学思辩。


集老庄、儒家与佛教思想于一身,日式美学延伸至物语、和歌、戏剧以及茶道精神,施展多样化艺术形态,启发日后无形或有形的创作表现。



与此同时,东方独特的世界观,将这种感情方面的倾向在思想层面上不断深化,这样的结果便是,在东方人特有的价值观中,对 “自然美” 的体验就和西方世界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西方的 “自然美” 并没有发展到 “艺术美” 这样的特别的层次上,更遑论像日本一样随着思想的发展逐渐分化出 “艺能” 和 “艺道” 这种概念了。


幽玄:月下朦胧之影,不可言喻也暧昧不明的美好


「斜阳一定要是黑色的好,明灭的灯火要是暗黄余韵。」日本人心中适切的氛围安排,需有一股环境幽暗、带点暧昧和模糊,那正是幽玄(ゆうげん)的表现,幽是隐微,玄是奥妙的黑,两者之间足以找到阴暗晦涩的共鸣。

大西克礼将“幽玄”总结为:收敛、隐蔽审美对象、微暗且朦胧、寂寥、深远而深刻、超自然性、飘忽不定、不可言说的情趣。而在 “幽玄” 的世界,以上关键词往往不独立显现,是相互融合的。


物哀:风起樱落之状,不是悲恸,仅仅是感叹


物哀的「哀」并非伤感,而是一种由衷的感叹,意味著日人看待事物的某一项环节。


人的一生之所以珍贵,在于有限,我们在不知不觉、后知后觉中以客观的心传达漠然、热情以及哀愁,尤以唯美的物哀,最能刻画生命底层的净化与超脱,终有一天,死亡会优雅的敞开大门。


「物哀风情、和歌之美」反映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小说后半叙述主角政绩失利,失去挚爱而备受打击,最后选择隐匿山林间与世隔绝,作者透过景致的描绘因应时序流转、光阴递嬗的变化,扣紧人物的内心思绪,指引出日人最早的美学表达 ── 物哀(物の哀れ)。


侘寂:夕照枯叶之色,回归原始,落实素朴主义


侘寂(わびさび)两个字合而为一。侘,前期是指清贫、粗糙,后延伸出简居中自在享乐,悠然望天;寂,意味褪色和消逝的心境,另一表示则是在寂静里感受禅意,有句话形容: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



尽管难以透过文字概括说明,仍可透过众多创作,触及深植日人文化的古老精髓,几千年来,日本美学从唯美的物哀、深远的幽玄,走向空无的侘寂,各有其风采、耐人寻味,不变的是文学里那片纯净的本质,为美而生。

《日本美学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传世之作

追溯影响日本一切艺术领域的美学源头

幽玄:薄明之森,

以黑暗为尺度的心意流转

物哀:樱花落下,

转瞬即失的轻柔表达

诧寂:素朴日常,

不完美事物的内在显现

原价135元

限时特价7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