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四十八章 · 无为而治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四十八章 · 无为而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语译】
①为学日益:探求外物的知识,日求增益。只不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为道日损:领悟天地自然大道,日求消减个人的世俗偏见和各种欲望,最后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境界。
③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④取:治理之意。
⑤无事:不忘为,无扰攘之事。
⑥有事:执著于有所作为,骚扰民生。
译文
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领悟大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再减少,达到不妄为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所以治理天下要靠不妄为。那些执著于有所作为的人,不能治理好天下。

名家注解
河上公: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损情欲,又损之,所以渐去。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以烦劳也。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王 弼: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朱元璋:圣人不言暴取他人天下,言人君能安己平天下,即是善取天下是也。如不能安天下者,诸事擅兴,民疲乏用,盗贼烽起,豪杰生焉,时乃整兵欲平之,可乎?未必也。

经典解读
为学,是求取外在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积累得愈多,私欲妄见也愈多。为道,即体悟事物的本质或运动规律,它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直观体悟和理性思考。它可以使人去除私欲妄见,日渐返璞归真,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极富智慧的命题。它从哲学高度论证了“无为”的社会意义,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从表面上看,“无为”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却在于避开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实现“无不为”。连向来提倡“有为”的孔子也曾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端坐在王位上罢了。
更深一层讲,本章是在讲“减法”。多数人都追求加法,其实很多时候,减法比加法更加明智,更有必要,也更有益。事实上,人的一生,是创造和获取、累积和发展知识、能力、经验、财富、地位、成绩与影响力的过程,是做加法的过程;但也同样是做减法的过程,要减少幼稚、贪欲、妄想、计较和不切实际……
没有减法就没有大道。做人、做事、为文、施政,都要减了又减。减成无为了,再也不做任何无聊的、不智的、不良的与无效的事情了,你的境界当然高于常人很多。你至少会高雅一些、从容一些、沉稳一些,于是,就能做好各种有意义的、合乎大道的事情。
俗话说,画蛇添足、越描越黑、越帮越忙、废话连篇。可见,滥用加法,不讲减法,是很可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家里添置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就是不肯减省,必然会弄得自家既混乱又肮脏。
为道日损,是一个警句,是一个亮点,是一个智者的微笑,是一个高峰。要知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事也无涯。如果只知为学日益,最多变成一个存储知识的U盘,甚至连一张刻有百科全书的光盘也不如。有所放弃,有所不为,你才能变得更平和、更雍容、更沉着,也更智慧,你的人生才更有希望。

处世空明拳:学知识要每天多一点
老子说:“为学日益。”对此,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曾说:“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人们才要“活到老,学到老”。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跟随大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一段时间后,薛谭自认为已经完全学会秦青的唱歌技巧。于是,他就去向秦青告辞回家。秦青心知薛谭的实际水平还差得很远,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阻止他。秦青在郊外为薛谭饯行。在宴席上,秦青打着拍子唱起悲歌,美妙的声音振动林木,似乎白云都在停下来听他唱歌。
薛谭深感惭愧,原来自己只是自高自大,殊不知自己还有很多高深技艺丝毫不懂,简直差远去了,于是他向师父认错谢罪,并请求留下来继续学习。
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是掌握一点知识的表皮,很快就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深入学习达到分析、探索事物本质的境界,须要用漫长的时间并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才能够做到。学无止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学艺,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找到师傅提出要下山。师傅取来一只木桶让他装满石头。做完后师傅问他:“装满了吗?”他自信地说:“装满了。”师傅又问:“能不能再往里面装一些沙子?”弟子便又装了一些沙子,而且特意填满了石头间的所有缝隙。于是走到师傅面前坚定地说:“这次真的装满了,不能再装任何东西了。”师傅舀了一大碗水,竟然又全部倒了进去。弟子满脸愧色,再不提下山之事了。
有道是,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研究学问是没有终点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知识的无限丰富和不断更新,决定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正是“学不可以已”。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如果自满和自高自大,对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借口工作忙不去学习或者敷衍了事,把学习当做装点门面,那么思想就会受到束缚,行动就会停步不前。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就不可能做到保持和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知识如海学无涯
只有刻苦学习,掌握技能,增长本领,才能弥补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刻苦学习,才会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让科学的信念、真理和崇高的理想在头脑里扎根。只有刻苦学习,才会有能力去评判、观察、辨别事物的真伪,明方向、懂道理、有修养,进而完善自我,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
如果你已经得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你一定会努力工作,为使工作做得更好,你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就是“为学日益”的过程。当你的才干已经可以使你的工作非常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时候,此时你就要追求完美了,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到了“为道日损”的阶段了,距离成功和辉煌就不远了。

职场易筋经:别被盲目和忙碌击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对那些终日忙忙碌碌、难得停下来思考和总结的职场人士有着特别的警醒意义!工作有时候是很盲目和忙碌的,我们必须要经常性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否则,我们很快就会被那些盲目和忙碌击垮。
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研究生仍勤奋地在实验台前工作。他关心地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这里做什么?”
研究生赶忙答道:“我在工作。”
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研究生回答说:“白天也在工作。”
卢瑟福再次问道:“你整天都在工作吗?”
研究生谦恭地回答说:“是的,导师。”
卢瑟福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你勤奋工作,这很难得。可我不得不提醒你,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西方流行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做“Useyourhead.”(用用你的脑子)。世界上所有的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经过思考后的产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我们需要养成的运筹帷幄式的、理性的思考方式。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上,都会摆着一块金属牌,上面写着“THINK”(想)。这个一字箴言,是IBM的创始人汤姆·华特森从多年的推销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华特森在1895年进入NCR(国际收银机公司)当推销员。同事们告诉他,推销不需要特别的才干,只要用脚去跑,用口去说就行了。华特森的脚底都磨出了泡,但业绩一直很不理想。后来,他改变了推销的策略,把不少精力放在区域分析、客户调查上。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注意一些推销的技巧,随时根据客户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言辞。几个月后,他成了NCR的销售冠军。
1911年12月,华特森在NCR担任销售部门的高级主管。有一天,寒风刺骨,霪雨霏霏,气氛沉闷,无人发言,大家逐渐显得焦躁不安。华特森突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THINK”,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的缺点是,对每一个问题没有充分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动脑筋赚得薪水的。”在场的NCR总裁约翰·巴达逊对“THINK”一词大为赞赏,当天,这个词就成为NCR的座右铭。三年后,它随着华特森的离职,变成了IBM的箴言。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思考的力量》一书里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若把你的思想当做一块土地,经过辛勤且有计划的耕耘,就可以把这块土地开垦成产量丰富的良田,或者也可以让它荒芜,任由它杂草丛生。”
一个思想有条理的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分清主次,抓住问题的核心。一个思考有条理的人,能以简明的方法,促使别人更了解自己。想要从你的思想中得到丰收,你必须付出种种努力并投入各项准备工作,这些工作的安排和执行就是正确思考的结果。
俗话说:“小思考,小收获;大思考,大收获;不思考,不收获。”只有认真思考,总结工作经验,才能全面发现成绩和优点,并继续发扬,以利今后做得更好;只有认真思考,吸取教训,才能深刻认识缺点与不足,并努力去克服,避免重蹈覆辙。
许多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天赋相若,实干精神也相差无几,进步快慢却差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不善于思考。有的人每干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对的在哪儿,错的在哪儿,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进步就快。而有的人干完就算完了,稀里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步就慢。
行成于思毁于随。热忱的行动只有播种在思考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做工作不应只顾“日益”——盲目地忙忙碌碌,还应做到“日损”——多在脑子里思考总结。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