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四十四章 · 知止不殆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四十四章 · 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语译】
①名与身:名誉和身体。
②货:财富。
③多:重视。
④得与亡:获得与丧失。
⑤病:有害。
⑥甚:过于,过分,过度。
⑦费:耗费。
⑧厚:重大,巨大,惨重。
译文
名誉与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分地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惨重的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生存。

名家注解
王 弼: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贪货无厌,其身必少。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河上公: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朱元璋:其非理之名易夺,货藏多而必恃,故厚亡。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谓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长久,云永不坏也。

经典解读
名利与生命、财富与生命、得名享利与保命全身,哪些更重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生命最宝贵,为前者而丢弃后者是得不偿失的。这个道理无人不懂,可惜大多数人都不免沾染私欲与贪婪的恶习,一到关键时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所以,不由得走错了路。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一个生命观的问题。吝惜生命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人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了这个极限,必然走向反面。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说: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聚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于名利和财富,只要能够知道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那么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只要能够懂得适可而止,不为己甚,那么也就不会走向灭亡,自然也就会保持长久而不败了。
然而,贪欲的力量很大,浅薄的习俗也难以打破,愚蠢的脑筋更不易扭转过来。因而,人生总难以摆脱冲一冲、试一试、争取一下的冲动。因此,最终损失的不光是物质,还有人的精神和品格。
在老子看来,每个人都可以舒舒服服、自自然然地生活,却往往由于贪欲,由于一心要“为”、要“言”而毁了自己。贪欲像木马病毒,如果不对其加以防护、扫描、杀毒、隔离,而任其自由进入电脑系统,就必然会导致整个电脑系统的崩溃。
总之,人生之旅是一个由多方面的相关追求构成的系统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保持身心调适,不屈从于欲望和名利的逼迫而淡泊地行进是极其必要的。

处世空明拳:贪欲难舍终须舍
在本章中,老子将名和货,与人的自身价值进行了对比,启发人自重、自爱。他认为,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
《增广贤文》上说,名利是无情之物,你把它看得越重,它害你就越深。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死于盛名之下,又有多少人死在钱袋子里。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徒步外出旅行。他们正穿行在一个小沙漠中,没多久就把带的水喝光了。正当他们口干舌燥之际,一个赶骆驼的人迎面走来,骆驼上还驮着两大桶水。
两人如遇救星,赶紧上前讨水喝。那人说没问题,但这沙漠里的水比甘露还珍贵,得付费,一两银子一碗。胖子一听,说:“只要有水喝,钱不是问题。”说完就径直走向水桶,拧开塞大口地喝了起来。而瘦子则说太贵了,平时的水也不过两三文钱一碗。
那人见他如此不爽快,就说二两一碗,瘦子张大了嘴说:“什么?”正想争辩,那人马上涨到三两一碗……瘦子一次次和那人争执,那人一次次地往上涨价,当涨到五两银子一碗的时候,瘦子愤怒地说道:“大不了不喝你的水!”
那人等胖子喝够了水,收了钱就赶着骆驼走了。胖子在水的滋润下如获新生,脚下生风。瘦子则因为焦渴难耐,步履艰难,终于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好在胖子没有遗弃他,终于把他背出了沙漠。
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在瘦子的眼里,钱居然比生命还重要,多么不明智啊!
还是老子说得好,甚爱必大费。欲望膨胀,必会丧失理智。于是,巧取豪夺的有之,杀人越货的有之,父子失和的有之,兄弟相残的有之,夫妻反目的有之,朋友绝交的有之……历史上,因贪求名利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者数不胜数,和珅就是其中的一个。
和珅是历史上知名的大贪官,由于精通溜须拍马之术,由一个少年家贫应试不中的文生员,经乾隆帝一手提拔,飞黄腾达。他是一等公、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身兼多种要职,荣为皇帝的亲家,真可谓位极人臣,荣华富贵无以复加。
乾隆晚年怡情声色,大兴土木,又好大喜功,连年用兵,耗资巨大。和珅遂乘机大饱私囊,各地官员也争相贿赂和珅以求晋升,各级将领甚至拿军饷来行贿。和珅贪得无厌,自由出入皇宫,见所喜好之物,直取之而去;四方贡物,上者送和珅,次者方进贡给乾隆。其党羽、家人,甚至差役,亦到处招摇,贪污索贿。
乾隆帝观画图
嘉庆登基后,和珅专权贪纵依旧。嘉庆碍于父亲乾隆的面子,对和珅也是多加容忍、以礼相待。左右有人指责和珅的不是的,嘉庆也常为他开脱。
那年正月初三,乾隆寿终正寝。给事中王念孙上书嘉庆,弹劾和珅。嘉庆皇帝于正月十一宣读遗诏之时,下令逮捕和珅治罪。
当查抄者把查抄和珅家的清单拿来,大家看了,无不吃惊。仅据籍没入官的一百零九号本银,可抵甲午、庚子两次赔款的总额。也曾有人计算,乾隆时,清廷岁入为七千万两,和珅为相二十年,他的这部分家产,有八亿两之巨,比清政府十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
当时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死了,他搜刮的钱财也没能带走。他的所作所为,正验证了老子所说的“多藏必厚亡”。
明代陈继儒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曾国藩也曾劝告人们说: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功名利禄就像一张表面光鲜的罗网,一旦被它网住,再也难得逍遥。无功名利禄时,想得到;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得到了大的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如此患得患失,怎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只有心无私欲,才能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消弭烦恼于无形。然而,看破红尘,是为了再入红尘;不贪名利,不等于不建功立业。只不过,唯有摆脱了名利的束缚,才能超然物外,长生久视。

职场易筋经:不轻视自己就有希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意思是说,名誉与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
老子通过这一系列尖锐的发问,提醒世人要贵身、要自重!这也给了身处职场的人一个启示:不轻视自己就有希望。
的确,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有所建树,就要能够在工作遇到挫折时保持自信,保持一股能忍辱负重的韧劲。
曹沫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将,他曾三次领兵与齐国作战,但都以失败告终,使得鲁国失掉了五百多里的国土。公卿大臣们对他十分不满,纷纷指责曹沫不堪为将。曹沫却镇静自若,率领败兵回国,并与鲁桓公商议夺回失去的国土的计划。
后来,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会盟,鲁国也参加了。曹沫抓住机会,手持一把利剑,抵住齐桓公的心口。他没有把齐桓公当人质要挟,而是正气凛然,侃侃陈辞,各诸侯为之动容。结果,三次战败失去的土地,一下子全部被要了回来。曹沫当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不仅震慑住了“霸主”齐桓公,同时也震慑住了在场所有的人。他们在惊骇之余,又不得不对他的行动表示赞叹。
三战三败,这对于一个上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如果曹沫因为这种耻辱而失掉信心、轻视自己,甚至自暴自弃,那么他就一定永远是个败军之将。曹沫的聪慧,在于不争一日之短长,不被失败之耻辱打倒,从而保持理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夺回了鲁国的失地,也洗去了昔日的耻辱。
在职场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身处职场生涯的低谷,很容易感觉到困难的高大和自身的渺小,也就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进而忽视自身的价值。其实,天下事无难易之分,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消极、自卑的心态去面对,前面只有死路一条;以积极、自信心态去争取,前路一片光明。
在某公司的员工培训课上,培训讲师没讲一句开场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手中高举着一张100美元的钞票走上讲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要这100美元”。
几乎每一位员工都举起了手。看到这种情况,讲师接着说:“我打算把这10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说着,他便将美元揉成一团,然后问道:“现在,谁还想要它?”仍有很多员工举起了手。
讲师点了点头,又说道:“那么,假如我这样做还会不会有人要呢?”话音未落,他就把钞票扔到地上,接着用脚踩了几脚。之后,他捡起那张钞票,钞票已经变得又脏又皱了。“现在,还有没有人要?”还是有一些员工举手。
培训讲师看着台下的员工们,满意地笑了。
他说:“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你们都已看到,无论我怎样对待这张钞票,还是有人希望得到它。为什么?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100美元。在人生的旅途上,在不间断的工作中,我们会无数次在逆境中跌倒,甚至被它碾得粉身碎骨。我们可能会因此而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进而轻视自己。
“但是,朋友,记住吧!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永远都不会失去价值。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是无价之宝。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做了什么,也不仰仗其结交了哪些人物,而是永远取决于我们自身!所以,永远别轻视自己!”
的确,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除了自己,没人能让我们贬值。职场之上充满了选择,而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一切。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事业,事业就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回报你。你消极、自卑,事业就一片暗淡;你积极、自信,事业就充满希望。


商海逍遥游:请把自己当成拿破仑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在一场考试、面试或是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无数次的练习,熟练的程度让你以为一定万无一失了。然而,到了关键时刻,一切都变了。你完全无法发挥出平时的水平,频频失误让你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
其实,人生就好像一场场的球赛,外在的球技固然是赢球的因素,内在的心灵力量却是决定你能否完全发挥球技的关键。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怀疑,只是让自己与成功分道扬镳。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成功就在不远处。
有个法国人,40岁了仍旧一事无成。他一度认为自己彻底完了:离婚、破产、失业……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生存价值。他变得古怪、易怒而又相当脆弱。不过,一个偶然的事件,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天,他看到一个人在巴黎街头算命,就走上前去让那人给自己算一算。
算命的人看过他的手相后,很惊讶地说:“您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啊!”
“什么?”他更是大吃一惊,“我是个伟人?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算命的人郑重地对他说:“您知道您是谁吗?”
“我是谁?”他想:“我是个倒霉鬼,是个穷光蛋,是个被生活抛弃、毫无希望的人!”
但他没有说出口,反而问道:“您说我是谁呢?”
“您是伟人,”算命的人说,“您知道吗,您是拿破仑转世!您身上流的血、您的勇气和智慧,都与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啊!先生,难道您真的没有发觉,您的面貌也与拿破仑很像吗?”
“不会吧……”他说,“我离婚了……我破产了……我失业了……我几乎无家可归……”
“不要在意,那只是您的过去,”算命的人很肯定地说,“您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您不相信,就先别付钱好了。不过,等您5年之后成了法国最成功的人,您可要加倍付钱给我啊。”
法国人半信半疑地离开,但他情不自禁地对拿破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想方设法找与拿破仑有关的一切书籍著述来学习。潜移默化中,他的整个心态都焕然一新——他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渐渐地,他发现周围的环境也变了,家人、同事、老板都换了另一种眼光看他,事业也日渐有了起色。
其实,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他越来越相信自身的价值。他的胆魄、思维模式都在模仿拿破仑,就连走路说话都是如此。
就这样,在十多年后他55岁的时候成了亿万富翁。他就是法国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威廉·赫克曼。
信心就好比心中的指南针,无论你绕了多远,无论你被阻挡得多严密,只要有信心在,你都会有实现目标的一天。
不轻视自己,连一个失败者都有可能变为成功者,一个一贫如洗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巨富。相信自己能成为亿万富翁,不见得就真的能实现;但是,绝大多数亿万富翁,都曾深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
信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巨大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转化为物质、财富、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可以说,信心是创业的原动力,是任何一个意欲创富的人必备的心理素质。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视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就有成功的希望。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