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四十二章 · 损之而益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四十二章 · 损之而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语译】
①一:道。意指道是绝对无偶的。
②二:指阴阳二气。“道”所包含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三:由阴阳二气交感激荡所产生的第三种事物。
④冲:冲突,交融,交感。
⑤孤、寡、不毂: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⑥教父:教育的根本或指导思想。
译文
大道衍生出初始的一,一又生出阴阳的二,阴阳交合而生三,三生出万物。万物皆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交感激荡达成新的和谐。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沦为孤家、寡人、仆下,而王公以此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是获益反而受损。别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蛮横霸道的人难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做施教的指导思想。

名家注解
王 弼: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
朱元璋:以阴趋阳之道,皆以卑以就能成也。君子之习道如是乎。更逾以上古国王所称孤寡不毂,此三字人人以为不贞之字,王者乃取名之,是谓谦也。
河上公:强梁,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

经典解读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老子所说的一、二、三,并不是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此外,老子还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为什么说道生一?道的概念在前,道的存在在前,道中产生了万物与万象。物象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的物象却具有统一性、完整性、整合性、相同的道性。道与一之间是有一个多字存在的,没有多也就没有一的命名,没有对于多的感受也就没有对于一的寻找。正如此前讲过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多与一也是相生相形相通的。
一生二,就是从整体中产生相反相成的事物或概念,即有无、阴阳、乾坤、天地等。这两方面相交、相和、相激荡、相补充,便产生了第三个方面。于是,万物万象源源不绝,生而不绝,灭而不绝,一而多,多而一,万象归一,九九归一,大道永远。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说的是“一生二”,而不是一分为二。一生二,是从一中派生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原来的一可能仍然存在。一分为二,则是指一分裂成了互相对立乃至不共戴天的二,有了二以后,一就不复存在了。一分为二,强调的是斗争,一生二,强调的是和谐。
“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老子讲得有力度、很重、很直白、很露骨也很强烈,表现出他对于强梁者的愤怒。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讲万物皆有阴阳的两个方面,都是又背又抱。冲气以为和,这里有老子对于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的观念。气是无影无形的,变化无方,气与气相交合,才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到万物。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的事例很多。如父母溺爱子女,适成其害;严格要求与批评责备,才是真正的增而益之。天花乱坠地为自己添彩,结果往往会降低自己的威望;实事求是地自我批评,表面上看是贬损了自己,其实是增益了自己的影响。

处世空明拳:强横的人难得善终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蛮横霸道的人难得善终。老子认为,人的死亡源于刚愎自用和自以为是的逞强,它们造成自矜自伐与自见自彰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样态,导致人们在经验世界的冲突与对立,招来杀身的危机。
一句话,敢于逞强使气的,往往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不逞强、安分守己的人,往往能苟全性命。
有些人天不怕,地不怕,连国家的法律他都不放在眼里,对他们来说,法律是什么,不就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吗?于是为所欲为,欺行霸市,杀人越货,欺主乱政……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他出身将门,自幼弓马娴熟,武艺高强,性情凶暴,随清太宗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有勇士之称号,得以封官晋爵。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顺治帝临终时指定鳌拜等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康熙皇帝,其中,鳌拜权势最大,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是。
鳌拜大权独揽,谨防有实力的大臣接近皇帝,并不断派人观察宫中的动静,要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在玩摔跤的游戏,并未当成一回事,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玩耍。
有一次鳌拜称病,很久没有去上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在席子下面藏有利刀,知道鳌拜怀疑自己对他起了疑心。但康熙很能沉得住气,不但不加以责怪,反而安抚说:“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鳌拜听了,觉得康熙是个糊涂蛋,更加为所欲为了。
康熙探病回宫,就把那帮孩子们找来,说:“大清朝已处在危急关头,你们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那些孩子自然愿意听皇上的。于是,康熙就设下了陷阱,等着鳌拜落进来。
康熙召鳌拜进宫议事,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上。康熙便命那些孩子玩摔跤游戏给鳌拜看。孩子玩着玩着,一个个跌打翻滚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抱腿,那个抓头,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但鳌拜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力大无穷,他猛一挣扎,那些孩子都被他绊落在地,但这些孩子都忠于康熙,尽管敌不过鳌拜,仍死命纠缠住他不放,正在危急关头,康熙拿出藏匿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众人蜂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鳌拜终因欺主乱政、专横跋扈而被拘禁,不久便死于幽所。后来,康熙肃清了权臣鳌拜的党羽而亲政。
一代英主康熙帝
鳌拜被封为辅政大臣,已经位极人臣,非但不知韬光养晦,避免皇家猜忌,反而刚愎自用,以强横的态度对待他的上级——康熙皇帝,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与鳌拜相反,有些人为人处世谨小慎微,做什么都怕违背了法律法规,处处循规蹈矩,虽然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却也一辈子平平安安,官司与他无缘,灾难和他沾不上边,倒也生活幸福,怡然自乐。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好记住这一点吧,这是智者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不妨把它当做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行动原则,时刻引以为戒。
一个人懂得了阴阳转化、斟酌损益的道理,就不会到处去出风头逞强使气了。逞强使气的人常常是不得好死的。不逞强使气,灾难就会离得远些,是是非非也不会找上门,他就会是一个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人!

职场易筋经:别在上司面前逞强
老子说,物或损之益,或益之损。意思是,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会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会减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谦、自下,反而益处更多。
在职场中,在上司面前,更应自谦、自下,千万不能逞强。尊重上司或领导是应该的,但捧着上司就庸俗了,其实对领导和同事都不能逞强、不能老想着压人一头。如果凭恃自己的长处,常常压上司一头,必然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有一位宦官颇爱下棋,并且对自己的棋艺非常自负。张某是他门下的一名清客,有一天与该宦官对奕,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到后来,竟逼得宦官无计可施,汗涔涔而下,张某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宦官发现了,以为对方有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便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了,谁知张某不过是虚晃一招,见宦官中计便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便置宦官于死地,并且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吗?”该宦官遭此打击,心中大不高兴,立刻起身就走。
虽然该宦官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张某,始终不能忘怀。而张某呢,则一直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宦官不再与他下棋了。
该宦官本能使张某得到富贵,但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张某,张某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所以说,并非是他注定命薄,只不过是忽略了上司的心理感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更何况,上司的地位本身就比你高上一头。你要与上司联络感情,就不能将自己放于首位,必须抑制自己的好胜心,成全上司的好胜心。只有将上司放于首位,自己屈于其次,才能显示出对上司的尊重,才能博得上司的好感。
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己强。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诗的题材(或体裁)和一首。多数文人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唯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居炀帝之下。后来,杨广便借故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对着王胄的尸体说:“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
所以说,如果上司与你有共同的爱好,当你想通过这个共同爱好,与上司拉近距离时,千万别弄巧成拙。你必须让上司一步,即使他的技术不如你,也要让他获得胜利。在竞技中你是输了,可是却能获得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上司的看好!否则,真正吃亏的就是你了。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自显才华,使上司在面子上下不来台,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一定不要一时逞强,干出让上司面子难堪的蠢事。切记啊,做人该自谦、自下,在上司面前尤其需要这样!


商海逍遥游:“谦”能带来财富
一个商人定要懂得谦下之道,这能给其带来滚滚财富。马先生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马先生是图书销售商,主要从事美术设计书的推销。他每周都要去拜访几位著名的艺术家。尽管马先生总是很热情地告诉对方:“这部画册是现代最……的。”但这些人却从不买他的书,他们总是很仔细地翻看他带去的图书,然后说:“很遗憾,我不需要买这些图书。”
经过多次失败,马先生感到莫名其妙,于是他就去和一位学习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的朋友聊天儿。这位朋友仔细问了他推销的经过后,给马先生提了个“曲则全”的建议:“你不妨先把书送上门,让他们去品评一番。”
马先生接受了朋友的建议。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一次带着几本画册去拜访一位画家。到了画家家里后,他并不忙着推销书籍,而是左顾右盼,用心欣赏这位画家的作品。对一些不懂的地方,他总是及时提出来请教这位画家。
这位画家来了兴致,不知不觉中,两人已经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马先生请教这位画家道:“以您这么多年的美术设计经验,你能否帮我看一下这几本书,看看它们中到底哪个本儿更实用、更权威。”
两人约定第二天再见面。第二天,马先生再去取书时,这位画家已经认认真真地打出一份评价意见。字数不多,但是很中肯。马先生谢过了这位画家,这位画家主动要求:“我自己想订购几本这种画册。另外,我和我几个朋友都联系了一下,他们也表示愿意看一看。”马先生连忙表示感谢,并在这几位画家的引见下,一下子又售出了好几套画册。马先生后来说:“以前我总忙着介绍图书的种种好处,现在我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他们,他们更高兴,从而更愿意买我的图书。”
我们都看到了,在马先生非常自以为是的时候,他总是遭遇失败;当他懂得谦虚的时候,他开始取得成绩了。这就是自谦与不自谦的不同结果。
真正有潜质的商人,知道自己首先需要获得客户的好感。他们知道这种好感的价值,而且绝不肯让任何虚伪的自尊妨碍这种好感的获得。

管理般若功:善用自我贬损的法宝
老子说,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管理者越是在下面的人面前谦虚、诚恳,越是能够获取下面的人的支持和帮助。管理者要想得到这些“益处”,就要敢于先“自我贬损”。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个伟大的人,他从来不怕向民众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当他还在纽约警备团第18中队当队长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这种非同凡俗的素质。
当罗斯福带队练操的时候,他常常在中途这样喊一声:“停一下!”他边喊,边从裤袋里拿出一本教练手册来,当着全队所有人的面,他翻到某一面,找出他所要找的那一页来,认真读了以后,大家说:“刚才我做错了一点,本来应当是这样做的。”像这样极端诚恳的人实在不多。有时候,对他的这种行为,同事们常常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罗斯福任纽约市市长的时候,经他的提议和努力,一个议案在国会通过了。但他却发现自己判断错了。于是,他当着国会议员的面说道:“我感到很惭愧,当我极力赞成这项议案的时候,我当初确实是有一点隐衷的,我不应当这样做。”这种情况下,罗斯福竟然也敢于主动承认自己的失误,真是难能可贵!
正因为罗斯福肯于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尽量去纠正它,从而赢得了众多民众的爱戴与拥护。他的这种做法不能不说是令人钦佩的。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是一个谦虚、诚恳,勇于“自我贬损”的人。
当威尔逊刚被选为新泽西州州长的时候,有一次他应邀参加了“纽约南社”举行的一次午宴,当别人介绍他时,说他是“未来的美国大总统”,这自然是对他的一种抬举。
威尔逊讲了几句开场白后,接着说:“我感觉自己在某一方面类似于别人给我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我有一个朋友和一群垂钓者在加拿大玩,其中有一位先生想尝一尝名叫‘松鼠’的威士忌酒,听说凡是喝了这种酒的人,都会去爬树,这也就是这种酒取名‘松鼠’的原因。他真是够勇敢的。
“这位先生喝得太多了,结果他和其余的人在一起搭火车时,把方向给弄反了。本来他应该是往北去,结果他却坐上了往南的火车。他的伙伴们想把他弄回去,就打电报给那列往南的火车上的列车管理员:‘请把那个叫约翰逊的小子送到往北的火车上来,他喝醉酒了。’立刻,列车管理员就给他们来了回电:‘请再说一遍。车子里有13个人,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我现在是确实知道我自己的名字的,可是我不能和你们一样,确切知道我的目的地是哪里。”
听众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威尔逊接着还讲了另外一个他擅长的滑稽故事。听众们兴奋起来,心中充满了愉快的情感。就这样,他通过“自我贬损”赢得了在场的所有人的支持。
一个有地位的管理人员,每当接触下面的人时,故意打趣自己,或是批评自己,这是多么明智的行为!这样可以使下面的人感到愉悦,甚至能使他们感觉自己比管理者更优越,而这也正是管理者得到他们支持的最有力的法宝。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