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四十章 · 有生于无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四十章  ·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语译】
①反者:返回,循环。一说为相反、对立面。
②弱者:柔弱,渺小。
③有:道的有形质,指现实世界的形下之道。
④无:道的无形质,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译文
大道的运动,表现在循环往复上;大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产生于形而下的有,有又产生于形而上的无。

名家注解
王 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河上公: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
朱元璋:道行则被万物,物足用而道归我。反也其动字,既归又将动也。世间万物既有生,即有灭,理道自然,天地之纲纪也。所谓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也。

经典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并重申了大道与大德的关系。“道”无形象,无言语,无作为,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的一种“德”,也就是“道”的属性而已。
“反者道之动”一句,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当然,老子在认识上也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老子忽略了变化的条件性,认为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人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未必是把“无”当做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做第二性的东西。他只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二者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处世空明拳:磨平自己额上的角
“道”有自己的运动方式,它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中看出来,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万物草木春生而夏长,秋收而冬藏,如此循环不已。
“道”生长万物却不占有,滋养万物却不自恃。“道”无形象,不占有不自恃,所以说它是天下最柔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战胜它。
由此可知,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而人只有顺从自然之道,把握住循环往复、柔弱顺应的德性,才能无灾无害,一切顺利。如此,便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也就是说,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知收敛,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人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如此说来,还不如没有。
如果有此器而视为无此器,必不会成为圆月,成为全开之花,自然就没有缺、谢的危险了,这就是把握住了循环往复德性的结果。而有能力却不与人争,隐藏智慧,这就是把握住了柔弱顺应德性的表现。
隋人薛道衡,13岁便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颇不高兴,说:“不过文词漂亮而已。”这是因为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下令把薛道衡绞死了。
天下人都认为薛道衡死得冤枉,但他不正是违背了自然之道,丧失了“道”的德性,锋芒毕露,以刚强应对人生而遭人嫉恨命丧黄泉的吗?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就易招来别人的嫉恨。上古的时候人们砍伐树木,只选择那些干直圆粗的树木,而那些长得弱小的树木就能免遭砍伐。所以,在复杂的社会中,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锋芒毕露,而应藏头缩尾,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商海逍遥游:在自己手上留张王牌
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走向自己的反面,是大道运动的规律。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时,你看不清它的变化发展方向,因为它没有动,也就无所谓方向,可是一动,它的方向就明了了。所有运动着的事物都会朝着它的对立面转化。这就是“道”的运动状态。
有生便有死,天地万物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刻开始,便一刻不停地走向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的生命多了一岁,那么离死亡的时间就短了一年。世人喜欢借庆祝生日,真不知这是高兴的事,还是悲哀的事。
有生必有死,有强也必有弱。一个事物过分强大之后,必然要走向衰弱的境地。而一个弱小的事物,总是会不断积蓄力量,一步步走向强大。正因如此,高明的人处世,总是收敛、克制,做事情不意气用事,而是留有余地、留条后路。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挫折和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过,面对种种险境,只要你能像在打纸牌的时候那样,事先就预留一张王牌,然后把握时机果断打出,就能扳回败局、扭转乾坤。
自然之道,有无相生
一个其貌不扬的从农村出来的贫苦打工仔,10年后,身家竟然达到500万。
10年前,22岁的程晓明揣着从亲朋好友处借到的50元钱,踏上了去A市的火车,开始了他神奇的创业征程。在走出A市火车站的大门时,程晓明的身上只剩下10块钱和一条从家里带过来的旧被子。在老乡的介绍下,曾在家乡干过多年建筑活儿的程晓明当上了某建筑工地的工人,一年下来,挣了近1500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
他并没有像其他的打工青年一样,拿着这些钱回家盖房子、结婚,过“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第二年,尝到甜头的程晓明又从老家带来了20多个农民工,从事建筑工作。后来,在他和老乡们的不断努力下,他们完全在A市站稳了脚跟,老乡们都挣到了钱,而他个人资产也超过了30万元。
这以后他很有魄力地果断决定投资地产和生产领域。但是在进行投资的同时,农民的谨慎的性格还是让他决定为自己留条后路,他事先把10万元存入银行,决定万不得已不去动用这笔款项。同时,他花10万元在A市中区租了一间大型地下室,装修成商场后转租给他人,每年可以净赚2万元,他还在A市郊区开了两家煤矿。刚开始两年,煤矿和商场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验不足,文化水平有限,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接踵而来,两家煤矿和商场相继倒闭。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程晓明就从一个富翁变回了一个穷光蛋农民,谁也不知道他当年已经预留了一手。所以,他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经过仔细考察后,凭借那10万元创办了一家实业贸易公司,然后以公司资产为抵押从银行借贷了一笔款项,这样他首先投资了一个服装商场,并自己经营。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他招聘了大量高文化水平的员工,同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先进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科学的管理,让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利润滚滚。
准备一支精锐的预备队,是古今历代的杰出统帅和军事家们的成功经验,只有手中留有别人所不能揣度的底牌,才有反败为胜或是在僵持中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可能。预备队,往往就是变化战术和扭转局面的关键力量。
后路包括藏起一个存钱罐,虽然里面只有几块钱,但你将来就是要靠这几块钱东山再起;后路也包括一栋在你名下的房子,它可以让你耐心地疗伤,恢复元气。
知强守弱,不逞能,谨慎地行事,才能确保长盛不衰。在这个世界上,吃大亏的人往往不是那些谨慎小心、做事有度的人,而是那些到处逞能、自以为是、做事无度的人。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