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三十九章 · 贱为贵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三十九章 · 贱为贵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语译】
①一:即“道”。
②贞:首领。
③其致之:推而言之。
④废:荒废,此处意为崩塌。
⑤歇:绝灭、停止,此处指耗尽精力。
⑥竭:干涸、枯竭。
⑦蹶:跌倒、挫折,此处指垮台。
⑧致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⑨琭琭(lù):形容玉的华美。
⑩珞珞(luò):形容石块的坚硬、粗糙。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诸神得到道而灵验;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苍天若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大地若不能保持宁静,恐怕就会崩塌;诸神若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会耗尽;川谷若不能保持盈满,恐怕就会枯竭;万物若不能生长,恐怕就会灭绝;侯王若不能成为好的榜样,恐怕就会垮台。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人、不毂。这不就是以卑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因此,不要华美如玉,也不要坚硬如石。

名家注解
王 弼: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废歇竭灭蹶也。
河上公: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高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
朱元璋:为仁人君子者,务尚谦卑为吉,所以又云王称孤寡不毂,此三字俗呼,皆微小无德之名,王臣乃称之,言其不自高也。小人夸己,可乎?

经典解读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先是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然后,再推及到人类社会,告诫执政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
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并意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本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并将其绝对化。
老子一再使用“一”,就是为了表明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就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
总之,本章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难以再存在下去。

处世空明拳:富贵要靠自己去争取
老子说,贵以贱为本。意思是,贵是以贱为根本的。可以说,很少有人生下来就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除非生于王公贵族之家。很多拥有成功的大事业的人,都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只有从最低处、最难处开始,经历过底层生活磨练的人,才有机会成就大事业。
勒格森·卡伊拉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是广受尊重的成功人士。可是,当初他却是个极其贫贱的人,他仅有一本《圣经》,一把防身用的小斧头,外加一块毯子。
后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带着上述仅有的“财产”,以及够维持五天的食物,离开了家乡尼亚萨兰,准备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再乘船到美国去接受大学教育。
对勒格森来说,他的旅途源于他的一个梦想。他希望自己能像自己的偶像林肯那样,成就一番大事业。林肯虽然出身贫寒,却凭着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勒格森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为他自己和他的种族带来希望与尊严。不过,要实现这个梦想目标,他需要接受好的教育。他认为,只有在美国,他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人生基础越是差,向上的决心就越坚定。虽然勒格森身无分文,也没有任何办法支付船票;虽然他根本不知道他要上哪所大学,也不知他会不会被大学接收;虽然他的旅途从开罗到华盛顿有3000英里之遥,途中要准备经过百个部落,说着50多种语言,而他对此一窍不通……有这么多的障碍,勒格森还是出发了。
勒格森在炎热的非洲大地上艰难跋涉了五六天以后,仅仅前进了几十英里。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上没有一分钱。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了,但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重新回到低贱的地位。因此,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
于是,他继续前行。一次高烧使他病得很重。好心的陌生人用草药为他治疗,并给他提供了地方休息和养病。为了坚定信念,他翻开了两本随身携带的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这使他恢复了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心,继续前行。他的这次旅行经历了十几个月,艰难跋涉了近千英里,到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
后来,他的事迹渐渐地广为人知,当他身无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州大地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森65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勒格森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当勒格森终于来到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时,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行程,他手持那两本宝贵的书,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
毕业后,勒格森进行学术研究,并在英国成为剑桥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而且还成为广受尊重的权威。
勒格森的奋斗之路,给那些基础差的人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你的现状并不代表着你的将来,只要你肯努力,达到多么高的目标都是有可能的!靠自己,才能改变低贱的命运


职场易筋经:高不忘下,贵不忘卑
能够做到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就是真正的“德”。正如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给你真正的名誉。
一位职场领袖,如果他谦虚而不自夸,卑下而不自高,别人自会尊敬他、赞美他、以他为高。因而真正的德性所讲的就是不需要那虚华美丽的玉石,宁可做实实在在的一块顽石。厚道而真实,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德性。
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去追求躲避它的人。生活中许多伟大的成功者,正是这一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并首次飞行试验成功,之后便名扬全球。可他们视荣誉如粪土,不写自传,从不接待新闻记者,更不喜欢抛头露面显示自己。
有一次,一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兄弟两人,要给他们拍照。弟弟奥维尔·莱特谢绝了记者的请求,他说:“为什么要让那么多的人知道我俩的相貌呢?”当记者要求哥哥威尔伯·莱特发表讲话时,威尔伯回答道:“先生,你可知道,鹦鹉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不能飞得很高很高。”
还有一次,奥维尔从口袋里取手帕时,带出来一条红丝带,姐姐见了问他是什么东西,他毫不在意地说:“哦,我忘记告诉你了,这是法国政府今天下午发给我的荣誉奖章。”
莱特兄弟就是这样的厚道而真实,他们不愿在人前显露自己,究其原因是他们知道,荣誉只不过是虚华的东西而已,正如居里夫人所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地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其实,追求荣誉是人之常情,获得荣誉是美好的。它是一个人追求的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切记以它为人生的目标。一位职场领袖,如果把荣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处卖弄、显示,就是追求虚华,就会超出限度和理智,常会迷失自己,惹下属反感。


商海逍遥游:从最低层开始努力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商人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将对其事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艾富雷德·佛勒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农村。他的事业始于背着一捆捆扫帚、一扎扎的刷子,穿街过巷,挨家挨户地推销这些批发来的小商品。
佛勒好不容易敲开了两家人的门,都是还没有开口,就被人很厌恶地打发走了。他没有气馁,很快又敲开了第三家的门。这家的主妇正在吃力地搬动一只大花盆,他急忙跑上前去帮了她一把。随后,那位慈祥的主妇对他说:“孩子,你的推销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就这样,佛勒做成了一生中的第一笔生意,以8美分的价格卖掉了一把小刷子。他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不到一年,他的存款已近400美元,在当时已经是一大笔财产了。
后来,佛勒决定自己生产扫帚、刷子,自己推销。晚上,他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在地窖里生产各种新式样的刷子。白天,他就背上刷子挨家挨户去推销,由于都是老主顾,销售起来轻松得很。他很注意询问顾客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和要求改进产品……
一段时间后,他大胆地在另外一个城市开设了“分厂”。他租了一个旧车库做工厂,雇了一个工人开机器,自己则把全部时间放在销售产品上。一年后,他的营业额已上升到每周2000美元。他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生产大量各式各样的刷子。他聘请了更多的工人和销售员,新客户也不断增加,生意做到了更多的城市。
佛勒的事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而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背着一捆捆刷子挨家挨户地去推销。佛勒的事业正是由最低层的努力开始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看见别人成功了,常常无形中有点嫉妒,甚至还会妄自菲薄,总以为别人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而自己呢?总是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之于运气好,他们也梦想着好运能早一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起初,查尔斯·瓦格林是一个小药店的店主。他鄙视自己的小药店,一直想在其他行业找个干大事业的机会。所以,他经常离开药店去做其他事,任凭药店的生意摇摇欲坠。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希望、目标寄托在那些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上呢?为什么不在自己相对熟悉的医药行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呢?”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基础就是这家小药店,决定全心全意地去经营它。他对自己的事业有了热情,尽量提高服务质量使顾客满意。如果附近的顾客打电话来买东西,他就会一面接电话,一面举手向店里的伙计示意,并大声地回答说:“好的,赫士博克夫人,一瓶三两的樟脑油、半磅巧克力。还要别的吗?赫士博克夫人,今天天气很好……”
在和赫士博克夫人通电话的同时,他指挥着伙计们把相应的药品快速找出。而与此同时,负责送货的人正忙着穿外衣。在赫士博克夫人说完她所要的东西后,送货的人就上路了。而他则仍旧和她在电话中闲谈着,直到等她说:“瓦格林先生,请先等一等,我家的门铃响了。”
于是,他笑了笑,手里仍拿着话筒。不一会儿,她在电话中说:“瓦格林先生,刚才敲门的就是你们的店伙计给我送东西来了!我真不知道你怎么会这么快,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我打电话给你还不到半分钟呢!我今天晚上一定要把这事告诉赫士博克先生。”
因为他那里有优质的服务,几条街以外的居民也都舍近求远到他的店里去买药。后来,好多药店老板都跑到他那里取经,那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偏偏他的生意会做得那么火。
对药店经营态度的改变,使得瓦格林的生意日益兴隆,其连锁店在全美国遍地开花,很快便占领了美国药品零售市场。在当时的美国医药业中,他的公司拥有的分店数量位居第二。
远大的目标当然必须有,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好高骛远,不仅会眼高手低,还会忽视近在眼前的机会。对于同一件事情,用心去做与不用心去做,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对于一项并不能让你振奋的小工作,告诉自己那是伟大事业的开端,相信你就能精神焕发,用心来做了。

管理般若功:打好地基才能建高楼
一个人,必须尊“道”贵德,像“道”那样谦卑自处,虚怀若谷。尤其当身居高位时,更不能自鸣得意,高高在上。否则脱离了群众,处境就岌岌可危了。群众是你身居高位的基础,好比万丈高楼的地基,地基要是动摇了,这高楼也就会轰然倒塌。
那些得“道”的侯王深知这一道理,总是以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天下人。他们还时不时地写出两份“罪己诏”,把旱涝灾害、虫灾、瘟疫的产生都归咎于自己德薄,以致让苍生受苦。所以大家都拥护他,让他成为天下的正统,拥有天下,治理天下。这是典型的贵以贱为本!
领导者要有谦逊的作风、宽广的胸怀,不要标榜自己,越是标榜自己,越是显得自己没有底气。最高尚的道德是用不着标榜的,最高的荣誉是无需人们夸奖的。
唐太宗说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如果深得民心,那么老百姓就是一汪平静的水,君主就可以像一叶扁舟风行水上,逍遥自在。如果君主看不起老百姓,让他们无法正常地生活,那么他们就会掀起冲天巨浪,把君主这叶扁舟掀翻到水底。
如果执政者不管百姓的死活,把贪婪的手无止境地伸向他们,不倾听他们的意见,不顾他们的呻吟,甚至为了压制他们的不满情绪,动用专政工具,那么他们都不怕了,他们会提着菜刀,挥舞着锄头,拿着木棒镰刀去跟他们拼命。
执政者既然被称作公仆,那么就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要扰民,不要搞政绩工程。老百姓有意见,要虚心听取,理顺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问题。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官,就老是高高在上,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老百姓只有听的份,只有服从的份,只有忍受的份。
为政以亲民爱民为本
历史上有不少贵且富的人,贪无止境,用其权力残民以自乐,人民恨得要食其肉;当其败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安身之处。
北宋时误国害民的贾似道,罢官后要回绍兴,地方官关门不让他入城;被贬婆州,该州群众贴出通告,把他赶走,朝廷只得将他贬到高州。由于贾似道罪大恶极,人人痛恨,其中就有因受其迫害而主动要求押解他到高州的郑虎臣。当时朝廷还宽赦不杀贾似道,但郑虎臣还是把他杀了。一个与人民为敌的人,其下场活该如此。
鱼儿离不开水,做领导的如果没有下属的支持,只能成为孤家寡人。那种靠走上层路线发迹的人,由于没有下属支持,多半不能长久。聪明的领导,会时刻注意下属态度的变化,并进行策略调整。这一项明智的长期投资,因为下级可以在多个方面使上司获益。
首先,下级是工作成绩的真正创造者。虽然,领导的谋划水平对政策的成败至关重要,但是要使其成为现实还离不开下级默默无闻的细致工作。如果上司是舵手,那么下属便是发动机、便是螺旋桨。如果上司的成绩像座长城,那么每个下属的辛勤劳动就是一块块砖石。
其次,下级手中握有选票。现在,在干部制度中正在推行一种民主评议制,其做法就是由群众来投票。如果领导不注重与群众搞好关系,那么关键时刻就很可能造成对领导不利的局面。领导若想坐稳位子,就必须真正地关心下级,注意他们的态度和反应。
再次,下级可帮助领导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俗语云:“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对领导形象的最好宣传莫过于借他人之口,收己之惠。这要比领导自吹自擂要有效得多,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而且,下级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还会把这些好名声广泛传播。
最后,重视下级可防止“后院起火”。当下属感到被冷落、被压制或心怀不满时,他们就很可能倒向领导的对手一边,从而使其腹背受敌,造成形势上的不利。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只有堡垒内部的人才最知道自己防御的弱点,反戈一击常常是致命的。
事实上,智慧的领导,仰赖的是下属的善意,而不是要塞的力量。古代的圣贤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们自爱,但不自贵,心里总是想着老百姓,所以,老百姓都真心拥戴他们,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好的口碑,为后世景仰。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