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语译】
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指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到的。“无不为”是“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②守:遵循。
③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④欲:指欲望,这里指有所作为的念头。
⑤朴:形容“道”的真朴。
⑥不欲:无欲。
⑦定:安定。
译文
大道永远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若能遵循大道,万物将会自我化育。自我化育时若有人产生有所作为的念头,我将用无名的真朴状态去安定他。万物在无名的真朴状态下行事,将会变得没有欲念。万物没有欲念而又清静淡泊,那么天下就会自己安定下来。

名家注解
河上公:道以无为为常也。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
王 弼:顺自然也。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无名之朴,不为主也。
朱元璋:王道布宇内,民从而国风淳。久之民富,人将奢侈,是以镇之。谓为王者,身先俭之,以使上行下效,不致纵欲是也。王者身行之,余者不待化而自化,必然。

经典解读
本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治道——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执政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老子曾多次在本书中阐述、解释“无为”的思想。本章首句即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并不主宰万物,而是顺任万物的自然法则,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也就是无不为。
紧接着,老子将“道”的概念引入社会生活,谈及“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
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镇”,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一章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即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
这种解释,我们认为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由此,我们也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是进步的、积极的。

处世空明拳:为人处世宜顺任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大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任何事情办不成。这“顺任自然”,就是成功的秘诀。天地万物都有其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坏的结果。要想狼成为草原之王,就要让它在草原上去驰骋;要想鹰成为长空之王,就让它在天空里翱翔;要想老虎成为百兽之王,就让它啸傲山林,声震林木;要想苍松成为凛凛君子,就让它居处悬崖,凌霜傲雪……一句话,万事万物,各依其性,顺任自然,自生自化。
顺任自然,不要让欲望蒙蔽理智。明明知道一亩地打八百斤就是高产,可偏偏要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非得一亩地打出个几千斤、几万斤,于是浮夸风、高指标盛行,亩产没有提高,粮食反而欠收了,大家只有勒紧裤带过日子而面露饥色。
大“道”看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看似无意,实则蕴含深意,看似无眼,实则时刻关注着天地万物的一举一动,尽管它不对你说什么,但它早就制定好了条条框框,你犯了哪一条,就自己去接受处罚。由此可见,不管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一切都合乎规律,合乎自然。众所周知,生活当中有些愿望可以实现,而有的愿望却实现不了。比如说,灾害发生了,造成了损失已成为事实,导致人类愿望不能实现。面对一些灾害,人们能做的也就是尽力去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和灾后自救的问题,人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原来讲“抗灾”,现在变成了“减灾”,很多事情是不会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想怎样就怎样。
人们做事总奔着成功而去,而事实上,即使奋斗了也未必能达到目的。比如说体育比赛,在众多的参赛者中,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站在领奖台上,夺得冠军更是难上加难。在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干某项工作,可单位领导偏偏安排他去做另外的工作。一句话,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
所以,人们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才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才说“做事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努力过、奋斗过,不就足够了吗?你倾尽了全力,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了无遗憾了。
顺任自然决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以积极进取为前提的。它不但不影响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还会使人活得更轻松、更愉快,反而对所为之事更有益处。
有个人由于身体不好,在考研究生前,突然想不参加考试了。但他又觉得,反正已经准备了,就随便考考吧!在这种心态下,整个考试过程中,他都很轻松,没有一点负担,结果发挥不错,竟然考出了很不错的好成绩。
众所周知,在重大比赛中,一靠实力,二靠心理素质。愿望越强,负担越重,最终反而会影响愿望的实现。平时注意培养顺任自然的心态,就能减轻紧张感,有利于超水平发挥。
顺任自然
人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有向往、有追求,但也要懂得有些事情,其结果是难以左右的,应以顺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坦然面对。总之,顺任自然,摆脱心理束缚,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的奥妙,更是我们平安喜乐、怡然自得的源泉。

管理般若功:放权与自主管理之道
无为而治,提醒管理者不要事必躬亲,而要放权给被管理者,让他们依循自然大道,快乐、轻松地工作和生活。这样,他们才会自发自愿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把工作当做使命看待,也就自然不会偷奸耍滑、作奸犯科。所以,管理者虽“无为”,却能收到“无不为”的效果。
松下幸之助在谈到企业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时说:“当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经营者可能有办法充分掌握每个细节,可是随着企业的成长扩大,企业家便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细节了。如果身为领导者在公司膨胀以前,能预作企划,建立分工制度,那么企业中的每一分子就可以完全依照其在制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领导者采取放任的态度,但制度可以造成相互牵制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进仍有一定的方向可循。因此我认为所谓‘无为’,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的真义。”
日本名人坂本尤马在成名之前,曾在一项土木工程中当工头,他负责的部分进度快且质量高,但他不像其他工头亲自督促工人,忙来忙去,总是看到他借机会走,睡午觉去了。
松下将这一经验加以提高、充实、完善,指出:“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握在手里亲自处理,只能做到一个人力量的范围,无法完成大事情。想要做大事,必须懂得分层负责,尽量去发挥。一个人受到重视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会更卖力地完成这个责任,个人的潜力也因而发挥得很透彻。”言简意赅地进一步发挥了“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即实行“分层负责制”。
GE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非常成功的企业,韦尔奇在总结GE成功的经验时说,GE虽然业务是多样化的,但是文化非常统一,任何人都绝对不允许对价值观有所怀疑,有所违背。也就是说,用统一的文化代替了统一的业务,也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GE也是高度授权的,各事业部权力很大,总部是战略和文化中心,似“无为”,但已经是“无所不为”。
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要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要平衡集权与授权的度,有所为有所不为。乱世靠有为,治世靠无为;创业靠有为,守业靠无为;管理靠有为,领导靠无为。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实,“无为”也是佛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类似的。
总之,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让他能够目标明确、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