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

【语译】
①强:刚强、果决,此处意指强者。
②强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③死而不亡:身亡而道存。亡,死亡、消亡。
译文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不离开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的人,就能长生久视;身死而精神长存不被人遗忘的人,才算真正长寿。

名家注解
河上公:能知人好恶,是为智。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
朱元璋: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贪,于我物甚坚,故得当富。又强行者,言君子终日虑道不息,是为有志,既有志,事将必成焉。
王 弼: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经典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用正面直言的文字,讲了个人修养与自我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一系列的观点,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老子认为,“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为关键。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不断省视自身、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付诸行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说,老子是这句话最早的表述者。“自知者明”,说的不就是一个人若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吗?这种论述,无疑已涉及精神修养的层面。
此外,老子还在本章中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对于该如何认识“死而不亡”,许多人意见相左。
国学大师任继愈认为,老子“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学者张松如却与之针锋相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张松如认为,人各有心,“死而不亡”是见仁见智之言,个人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我们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可以被当做“死而不亡”的正解。

处世空明拳: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确,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仅因为他们能胜人,更因为他们能胜己。
人吃五谷杂粮,生就七情六欲,未免易生放纵之心。于是,人的精神中便生出一种不可或缺的主宰力量——自制力。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性,也是人与人有所差别的关键。
成吉思汗能够雄霸天下,与他善于克制不无关系。而他善于克制,还源于一段传奇经历。
有一次,成吉思汗一大早便带人去打猎,可直至中午仍一无所获,众人只好返回帐篷。成吉思汗不甘心,便独自一人再次上山。
他沿着羊肠小径前进,走了好长时间。烈日炎炎,晒得他口干舌燥。不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水珠一滴一滴从上面滴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取出皮袋中的杯子,耐着性子去接慢慢滴落下来的水。
水接到七八分满时,成吉思汗高兴地把杯子举到嘴边,正想喝下去。就在这时,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打掉了,好不容易接到的水全洒了。成吉思汗又惊又怒,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心爱的猎鹰在捣鬼。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满。
哪知,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猎鹰又一次把水杯弄翻了。成吉思汗异常愤怒,他一声不响地捡起杯子,又耐着性子接水,并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把杯子慢慢地凑近嘴边。猎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手起刀落,当即把猎鹰杀死了。
可是,在杀猎鹰的时候,他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以致疏忽了手中的杯子,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不过他想到既然有水从山上滴下来,那么上面也许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尽气力向上爬。终于攀上了山顶,发现果然有一个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十分兴奋,立即弯下身子想要喝个饱。忽然,他看见池边躺着一条死去的大毒蛇。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猎鹰救了我一命,正因它刚才屡屡打翻我杯子里的水,才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错了,他带着自责的心情,忍着口渴返回了帐篷。他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绝不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自制力的养成,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错误决策,给他的雄图霸业带来了莫大的助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不过,自胜不易,那意味着要否定自己,要亲手毁掉许多珍贵的东西,甚至是曾经给自己带来过辉煌和荣誉,或者自己曾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如果不能当机立断,痛下决心,就难以自胜。
很多人的失败都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太固执,说服不了自己,战胜不了自己,最后被自己打败。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惜人类有着太多的私心和贪婪,每到了关键时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所以,做出错误的选择。
清末杭州知府陈鲁原是个很受百姓拥戴的清官,他不贪财不好色不嗜酒,想用这些东西拉他下水的人只好望而却步。但他有一样嗜好:喜爱古字画。遇到好的古字画,他茶饭不思。正好,他治下的余杭知县得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迹,送上门来请他观赏。他爱不释手,知县善解人意,便慷慨相送。自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过了不久,余杭县报上来一桩大案,他阅读案卷,明知事有蹊跷,却碍于情面,照准了。这桩案子就是当时震动朝野的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案发后,朝廷追究涉案官员的责任,陈鲁原自知罪责难逃,加上羞愧难当,便悬梁自尽了。
无求于物心常乐,自静其事品自高。否则,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从一幅字画开始,清官成赃官,贪欲害人可见一斑。所以,老子说:“知足者富。”对于名利和财富只要能够知道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
人生在世,最怕丧失本性。人刚生下来时,本来很纯洁,后来欲望渐多,便不那么纯洁了。尤其是那些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丧失了理智的人,更是做事不计后果,无所不为,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深渊。
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克制欲望,心胸坦荡。多点自知之明,多些自我克制,才可能成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如文王、周公、老子、孔子等,即使生命结束了,精神也会长存世间,书上会写他们,戏里会演他们。为人如此,方算得上真正的寿者。

职场易筋经:风云变幻我自岿然
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很难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而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善于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人,则往往能够在事业上成就卓著。
比尔·盖茨曾说:“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不是吗?一个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总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的话,这样的头脑岂不成了大杂烩?
会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发展自己。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要时刻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力争能以自己的思绪控制行动。常能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状态,终将使自己的聚焦意志得到增强。而聚焦意志之花,最终会结出丰硕的成就之果。
一天,小镇上贴出了一个新奇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小镇上众多的人驻足观看。那启事写着:招聘一名懂得克制自己的年轻人,月薪四美元,表现得优异可增加至六美元。有升迁机会。
说它不寻常就是因为它的内容是“懂得克制自己的人”,大人和小孩都无法理解这一点。很多大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给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一段文字,问:“你能够读吗?”
“能啊。”
“那持续不断地阅读这一段,可以做到吗?”
“可以啊。”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脱口而出。
“那么好吧,你们一个一个来。”
那段文字被交到一个年轻人手里。他开始阅读,这时,负责招聘的人放出几只漂亮的小狗。小狗绒球一般滚动,打打闹闹,十分可爱。年轻人很快读不下去了,他的眼睛被小狗深深吸引去了。
第二个年轻人,只读了两句便错了。他也受不了小狗那么可爱的诱惑。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读不下去了。到了最后一个年轻人,小狗咬着他的衣服,他也不为所动,一字不错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负责招聘的人十分高兴,说:“小伙子,你承诺的事总会去做吗?”
“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好,你被录取了。”
学会努力克制,就要有坚定的目标。风云变幻我自岿然,只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岔路便分不了你的神。你也就不必在人生的岔路口转来转去,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判断,只要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就行了。
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永远从容,因为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他知道怎样平衡生活中紧急的事和主要的事,他不会手忙脚乱。左手做一件,右手做一件,只能是一件都做不好。要知道,该阅读的时候,手里的文字就是上帝,小狗再可爱也是“魔鬼”,不可理喻。
如果你能够克制自己,你的努力便永远指向成功的方向,不管成功的路多么崎岖漫长!
今天自我克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自制的功夫并不难为,慢慢就可以习以为常。而习惯似乎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驱逐出人们的内心。

管理般若功:无故加之而不怒
通过抵制本能的冲动,人类才把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懂得克制自己的人,不会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得盲目地乱走。他们冷静从容,有十足的信心控制局势,能够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而且有始有终。
但丁曾说,测量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怎样。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闪现出本能的应对方式。唯有以理性克制本能,才能成为强者。
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人,也都反复告诫人们:千万别被愤怒左右。
有一次,楚庄王大宴文武群臣。在酒席宴上,楚庄王命他的爱姬给文武敬酒。其中有一员偏将叫唐狡,见楚庄王的爱姬美貌已极,他就动心了。
恰在这时,突然刮了一阵风,把酒宴上的灯全都刮灭了。唐狡借这机会伸手扯了扯爱姬的衣服。她一伸手就把唐狡头盔上的盔缨摘掉了,然后跪在楚庄王的面前,声称有人调戏自己,她还把那个人的头盔上的盔缨抓下来了。
有人提议点上蜡烛,看谁的帽子上没有带子,那么谁就是调戏宠姬的人。唐狡心中有鬼,吓得直冒冷汗。
这时候,楚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居然有人趁黑调戏自己的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真要追究下去嘛,就有人要被杀头,当然也有人会借此做文章,说自己居然为了一个女人就滥杀朝廷大员。
最后,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楚庄王说,不要紧,酒后失态,人之常情。于是,他让所有的臣僚在点烛之前,都摘掉盔缨。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后来楚庄王跟秦国打仗,身陷重围,唐狡奋不顾身杀到他身边救驾,冒死保护楚庄王杀出重围,楚庄王终于得以脱险。楚庄王就问他:“你为何舍命救我?”唐狡跪在庄王面前:“大王,我谢您绝缨会上不斩之恩,誓死效忠您!”楚庄王心里感叹不已:如果那天听了爱姬和群臣的话,把这唐狡杀了,今天我可就死了。
楚庄王的爱姬
楚庄王善于自制,所以他才能成为他那个时代的强者,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结果就会伤人伤己,不可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和友好地交往。一旦如此,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做错事、蠢事的概率便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学会自制,这不仅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而且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歌德说:“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诠释这个道理——善于克制自己,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拥有完美无憾的人生。而克制不住激情和欲望的魔力,被它们所牵制,扬其波,逐其流,就难以成就事业,甚至走向自取灭亡的可悲境地。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忘恩负义的人,往往都有这3个特征!(深度)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