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语译】
①兵:兵器,武器,引申为武力。
②物:指人。
③处:接近,接纳。
④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主生,阴主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⑤祥,吉凶祸福的征兆,吉祥,善。
⑥恬淡:安静,沉着。
⑦处:处置,处理。
⑧莅:临,面对,对待。
译文
武力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心怀大道的人不接纳它。君子平时居处以左侧为贵,而用兵时却以右侧为贵。武力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工作,若果迫不得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取胜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所以,吉庆的事情,以居左侧为尊;凶丧的事情,以居右侧为尊。因此,副将常居于左侧,主将常居于右侧。这是说,作战要以丧礼来处置。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去面对,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来处置。

名家注解
河上公: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
朱元璋:兵行处所,非损命则诸物不无被废。物者何?钱粮兵甲旗仗舍宇津渡舟车及马,无有不损者,故物或恶之。为此其上善度之,不处是也。兵本是凶器,没奈何而用之,是以君子不得已而用之,纵使大胜,不过处以寻常。所以寻常者,即恬淡也。是谓胜不美。

经典解读
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仍讲战争之道。按中国古代的礼仪看,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认为,兵器战争虽然不是祥的东西,但作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获取胜利时不要以兵力逞强,不要随意地使用兵力杀人。相反,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真心表示哀伤痛心,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但他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
春秋时期,战争十分普遍,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且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
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他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所以,老子谈论战争问题,目的在于反对战争,而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

处世空明拳:慎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老子说,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意思是,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得志于天下。这就提醒我们,暴力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矛盾激化容易导致暴力,用暴力解决问题比较直接,常是人们在盲目状态下解决问题时的首选方案。然而,它未必是最好的方案,也未必真能解决问题。过去新建立的王朝常屠戮功臣,即“鸟尽弓藏”。实际上,通过这种暴力手段,虽能一时确保新朝稳定,却容易形成暴力的轮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暴易暴”。进入了21世纪,“非暴力”这一解决矛盾的选择越来越为多数世人所理解,并加以运用。
大家都知道,战争会带来灾祸。其实,实现政治目标的方式很多,如谈判、经济补偿、相互谅解等,并不一定要诉诸战争。即使不得不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也要做到适可而止,即把战争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内,尽量把损失减到最小。
比如,可以兵临城下,逼其订城下之盟;可以围而不攻,绝水绝粮,迫其投降。如果不得不大动干戈,最好能出奇制胜,速战速决,切勿让战事旷日持久。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例如,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失败的赵军被坑杀者达40万之众,而事实上作为胜利一方的秦军也伤亡了十之六七。像这样的战争,即使胜利了,也没什么可洋洋得意的。
一句话,千万不要将战争作为其耀武扬威、逞能泄愤的工具,那样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商纣王曾几次征伐东夷,军队损伤严重。所以,当周的军队打过来的时候,朝廷便无兵可用了,只好临时把大群奴隶组织起来开往牧野,但奴隶们早就恨透了这位残暴无道、四处征战、不管老百姓死活的暴君,于是纷纷阵前倒戈。
持长矛的士兵
战争的目的绝不是炫耀武力。“武”字拆开就是“止戈”,就是以战止战。战争虽然是不祥之物,不是君子所崇尚的,但战争有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谁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是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但是,你不侵犯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不来侵犯你。从1840年起,英国来了,法国来了,沙俄来了,日本人来了,八国联军也来了。怎么办?打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所有的外来侵略者,从此站起来了。
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完美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要企图以强权控制对方,而最好像“周瑜打黄盖”那样,让对方心甘情愿为你服务。即使是强制性的提案,如果留少许修改的余地,就不会让人认为是被强加的。
比如,在开会时,管理者可以先提出一个划定范围的提案,然后说:“这就是我的想法,现在该你们发表意见了。”这时,大家就会开始热烈地讨论,并得出结论。最后,他可以说说:“好了,我们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吧!”虽然他最初就已决定了90%的大纲,只给下属留下10%的修正余地,但下属却完全没有被强迫之感,反而会觉得结论是大家的意见,当然就会口服心服地贯彻执行。
要追求内心的和谐,想问题、办事情,要多关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谦让少争执。面对矛盾、摩擦、误会、纠纷等,要有求同存异的大度雅量,要有克己为人的奉献胸怀,要放开眼界、提高境界,不长“小心眼”,不搞“小动作”,不弄“小圈子”,要大事小事皆容得。
凤和强都是急性子的人,他们爱得热烈,也吵得热闹。凤喜欢唠叨,强却最烦这个。所以一旦凤唠叨,强就心烦意乱,家庭战争爆发也就再所难免。最激烈的一次,强还动了手。当然他并非故意,只是当时在气头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战后,凤跑回娘家去住,直到强再三赔礼道歉,凤才肯回家。
无论夫妻间产生何种矛盾,诉诸于暴力都不是好办法。家庭暴力让人最痛的不是伤口,而是心的伤痛。如果对方只是偶因冲动犯错,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让他自惭形秽。生活中矛盾不断,需要我们去协调、去处理,在矛盾运动中将事物推向前进。但是,在协调、处理各类矛盾或问题时,一定要换位思考,求同存异,抓大放小,不诉诸暴力手段。

管理般若功:事常成于谨慎败于骄纵
老子说,胜而不美。即取胜了也不要得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得意就会忘形,就会骄傲,就会不再那么谨慎,就会纵情恣意,结果常常会像老子说的那样,“于几成而败之”。
不是这样的吗?难道你没有过在快要成功时,因一点小小的不慎而导致失败的经历?世人不明此理,常常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越到最后关头,越是沉不住气,结果常常功败垂成。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不骄不躁、认真对待,切勿骄纵轻敌、疏忽大意,以防前功尽弃。在我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教训。
战国时,秦国国富民强,气势最盛。秦武王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便骄傲起来。一个谋士见这样下去不行,便进言提醒武王:“《诗经》上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就是要看到最后关头的困难。今天的霸业是否能成,还得看各方诸侯是否出力,然而大王现在就沾沾自喜,以骄色示人,而忽视图霸的准备,若让其他国家知道了,进而攻击秦国的话,霸业就难成了。”
秦武王没有听进那个谋士的忠言,没能做到慎终如始、不急不躁、不骄不傲,故而他虽然精通治道,其霸业也只维持了短短四年。
所以说,要想成大业,就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听得进忠言,要回过头来看一下别人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顺其自然,不妄动,不盲从,按规律办事,一切的功败垂成都可以避免了。在这方面,做得最到位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
唐太宗李世民
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治国如同治病。病人希望尽快好起来,便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在关键时候稍有疏忽,就可能招致亡国。
“现在天下的安危关键在我身上,因此,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过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从不骄傲自满、急于求成,更不执着于眼前成败得失,而是善始善终、顺其自然,所以很少遇到失败,很少因小失大。唐太宗做人、为政都能不骄不躁、慎终如始,因而能够创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事常成于虚心而败于骄傲,常成于慎而败于纵。要想万事顺利,就一定要抛弃骄纵之心,小心谨慎、安全“驾驶”,即便是一帆风顺也不可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忘恩负义的人,往往都有这3个特征!(深度)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