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语译】

①取:治理。
②为:指强行去做。
③不得己:达不到,办不到。
④神器:神圣之物。
⑤执:掌握、控制。
⑥物:指万事万物、一切事物。
⑦嘘、吹:嘘,和缓地吐气。吹,急速地吐气。
⑧羸(léi):羸弱、虚弱。
⑨载、隳(huī):载,安稳。隳,危险。
⑩甚、奢、泰:甚,极端。奢,奢侈。泰,过度。


译文


想要治理好天下,却又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成功。天下是神圣之物,不可去强行改变它。企图强行改变它,必定会失败;企图强行控制它,必定会失去。天下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安处,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去除走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名家注解

河上公: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性。强执教之人,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也。


王 弼: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


朱元璋:吾将取天下而将行,又且不行,云何?盖天下国家,神器也。神器者何?上天后土,主之者国家也。所以不敢取,乃曰我见谋人之国,未尝不败,然此见主者尚有败者,所以天命也。

经典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从反面论述了“无为”之治,警告执政者执着于“有为”必致失败,即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终将自取灭亡。


世间众生,各有秉性,爱好不一。有人喜欢走在人前,有人却喜欢跟在人后;有人性情温和,有人却性情刚烈;有人刚强好斗,有人却软弱好欺;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却喜欢冒险。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高明的执政者不会采取某些强制措施,将自己的主张或意志强加于人,而往往顺任自然,因应物性,因势利导,不强制、不苛求,不走极端、不存奢望、不过度。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自己就会平安、幸福,而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会安定、繁荣。


老子极力宣传“无为”的政治思想,希望那些得“道”的执政者治国安民,能不为一己私欲而扰攘天下,而是把天下作为一个神圣的存在而加以细心呵护、真诚服侍,他主张通过对天下万物的顺任与放养,来实现万物的自约、自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老子从“无为而无不为”逆向引伸出来的。在他看来,天下是神圣之物,治理它不可“有为”,盲目蛮干,必遭挫折;固执地坚持“有为”,勉强去为,必遭失败。所以,掌握了“道”的圣人在管理中坚持“无为”。“无为”,就不会逆着规律,固执己见,勉强去为,所以不会失败。


可以说,老子一再苦口婆心地警告管理者,违背客观规律的制度、法规越多,其反作用也就越大;逆规律行事,即使以强力、权力作后盾,或以暴力来把持,也难免自食恶果。


不过,人类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得到一项事物,如工具、技能、权力等,就对它肆加利用。这虽然有时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类的行为能力,但是,这种对所取对象的予取予夺,却极易诱使人们对世界进行随心所欲的干预,肆无忌惮的猎掠搜刮,结果往往是自掘坟墓。


所以,对于因为过分开发自然环境而正自掘坟墓的现代人类来说,老子提出的以“无为”治理天下,不按自己的主观意志、愿望去治理天下,以及要顺任放养万物,要去甚、去奢、去泰的主张,是极富警醒意义的。


另外,老子也提出了选择何种生活的问题,是甚、奢、泰,还是去甚、去奢、去泰。

处世空明拳:做人千万不可走极端

老子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为圣人要去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度。


历史的经验和文学名著中人物的结局都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待人处世,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你留有一些余地,调头就容易多了。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


相信任何人都不愿做这样的狐狸。所以,走运时一定要做好倒霉的准备。


俗话所说“过饱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很有道理,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为人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有余地。


赵简子有两只白骡,他非常珍爱。任广门长官的胥渠派人在夜间来敲门,对赵简子的守门人说:“麻烦您向君主通报一声,就说他的臣子胥渠生病了,医生说只有白骡的肝才能医治,否则就会死。”


守门人向赵简子通报了,这时,站在赵简子身边的官员董安说:“胥渠这人竟敢要我君王珍爱的白骡来治病,应该处以极刑。”


赵简子不同意,说:“杀人以活畜,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杀畜以活人,这才是仁义的行为。”


于是召来厨师,叫他把白骡杀了,取出肝送给了胥渠。


过了不久,赵国起兵攻翟,胥渠为了报答赵简子杀骡治病之恩,率领部属分两路,左边七百人,右边七百人,奋勇攻城杀敌,终于登上敌城,并俘虏了守城的敌军将官。


是杀人活骡还是杀骡活人?这是暴和仁的分界线,残暴的执政者对人民任意掠夺、无恶不作,但人民如稍动其一草一木、一畜一物,就格杀勿论,视人贱过草木畜物,人民当然恨之入骨。



贵人而贱物


赵简子与董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视人贵过畜。尽管他对白骡是那么珍爱,其手下董安也因此认为胥渠竟敢要国君的白骡而主张处以极刑,但他立即驳斥了这种杀人活骡是不仁的行为,认为杀骡活人是仁者应做的事,便毫不犹豫地把心爱的白骡杀了,送给胥渠治病,这也使胥渠感恩戴德,于是奋战以报答赵简子的救命之恩。


事先留有余地地报告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最后会给你良好的评价,即使没有做出努力,也能让对方认为你尽了最大努力。


在你不能按时赴约时一般会给对方打电话,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也会给对方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假定你可能会迟到20分钟,这时究竟是打些折扣向对方说“我会迟到10分钟”好呢,还是留有余地地说“我大概迟到30分钟”好呢?如果你说“我会迟到10分钟”,对方会想只要再过10分钟你就来了。然而实际上你比这个时间再晚10分钟才能到达。也就是说,你会再次给对方留下不守约的印象,这样一定会使对方非常生气。而如果你说“我大概迟到30分钟”,虽然电话里说让对方再等30分钟他会感到不高兴,但是,你会提前10分钟到达。这样,对方就会忘掉你迟到20分钟,而对你提前10分钟到达所做的努力会给予很好的评价。


医生有时也使用同样的技巧,这也许不是有意识的,例如,对送重病号来医院的家属说“也许来不及了”,这就是说让他们有一个最坏的思想准备,然后再说“我会竭尽全力抢救的”,让家属有所期待。患者刚被送来时先这样说比较主动。如果患者痊愈,患者及其家属必定非常高兴。万一抢救无效,他们也能理解:医生已经说过送来得太晚了,结果还是不行。对这位医生来说,他会得到感谢或理解而不会招来责难和抱怨。

商海逍遥游:做生意切莫过度逐利

老子提醒我们要“去泰”,即去除过度,凡事适可而止。对一个商人而言,追逐利润也应适度,不要竭泽而渔。要知道,对利润过分追逐的过程,也就是风险逐渐积聚的过程,是违背大道的。所以,君子爱财,要取之有度。


智慧的生意人不是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时猛踩油门,而是适可而止,保持安全速度,留出安全距离,并且将全部精神贯注于驾驶,随时做刹车准备的人。


得意忘形是人的弱点,谁会在乘风破浪、突飞猛进的环境中还懂得“随时做刹车准备”呢?因此,击败对手的最佳方法是给他创造一个“一帆风顺”的感觉,使他先突飞猛进后人仰马翻。


日本有家公司叫做“磐若铁工”。董事长磐若松平氏有一年突然跃登日本最高所得排名第七位而一鸣惊人。然而几乎是在同时,爬得高跌得重,突然宣布破产,身败名裂,于是再度一鸣惊人。


原来这家公司以一贯作业方式制作车床,成为当时划时代的创举而受到注目。一时大发利市,批发商不断抱怨生意太好:“一进货马上就卖光了。请赶快制造送来吧。”磐若董事长笑逐颜开,决意趁热打铁,乘胜追击,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自以为已经称霸日本,下一步更要远征东南亚、中亚以至于世界了。


然而算盘打得太如意了。原来那些苦恼于销路太好的批发商纷纷退货,货积如山,不用说不得不宣布倒闭。有识者批评说:“如果当时销路太好、供不应求的时候,能够仔细作市场调整,努力于开发新产品,也许磐若铁工至今仍然生意兴隆,稳如泰山。”


过度追求利润往往和急于求成是同胞兄弟。很多人做生意不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是妄图一夜暴富。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积累起巨额财富,必然会导致过度求利,而过度求利往往会忽视风险,于是便一败涂地。


例如,有一年秋天,呼拉圈突然风靡全球,几乎人手一圈。制造呼拉圈并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要多大资本,于是许多人争相投资,当时确实销路很好,一进货就卖光,供不应求,许多人因此赚了一笔。然而不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突然间不流行了。许多厂商不知道,还拼命制造,结果退货如山,又纷纷倒闭了。


又如,出版商也常常有这种情形,偶然出了一本畅销书,喔!不得了,到处抢购。于是再版啊再版!突然情势一变,滞销了,退书如山。


由此可见,虽说赚取利润是商人最基本的冲动和追求,然而过度求利却往往走向其反面——破产。古人说“生意如牛涎”,是很有道理的。牛涎又细又长,拖了三尺都不断。与疯狂逐利和一夜暴富相比,细水长流的生意虽然一时利润有限,却要安全得多了。

管理般若功:严苛管束员工危害大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个有智慧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这个道理,管理企业当以“无为”之道,当人性化,当使员工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反其道而行,实行“有为而治”,对员工管理得过死、过于严苛,给员工造成的压力过大,非但管不好企业,还会把企业搞乱。


某企业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具有了令人向往的巨大规模。但是,该企业的企业美誉度和企业规模之间反差却越来越大。


2009年,其员工孙某因被怀疑丢失iPhone遭遇调查而跳楼自杀。2010年3月,该企业又有3人跳楼或坠楼。4月7日,更是有两名员工自杀身亡。从2007年6月到2010年4月,该企业员工自杀人数已达12人。虽然其他大型企业也会有员工因种种原因自杀,但该企业的自杀人数过多、频率过大。


众多自杀事件,使该企业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纵观这12个人的死亡,基本都是自杀,甚至被自杀。在这些自杀案一再发生,该企业一次又一次自我检讨,承认其在内部管理上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如何帮助年轻员工排解工作以及他们个人精神层面上的困惑和烦恼方面做得不够细致。


其实,该企业从来就不缺少管理,相反,其管理甚为严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员工自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管理太严,导致员工压力太大。


该企业的内部管束能力十分强大,厂内就是一个小社会,围墙和严密的门禁使得厂区基本上与周边的社会割裂。这种割裂虽便于保密,有利于治安,却大有防范扩大化的味道。其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割裂了厂内外的正常交流,给员工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另外,该企业的员工一天8个小时上班时间之外,通常还要加班两到三个小时,而中午的吃饭时间也会被压缩。员工压力大,该企业又缺乏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而员工自身也没有很好的自我调整途径,只有任其恶化。


所以,以为员工自杀事件是因为管理上有不足,足可以误导企业内各层级的管理者继续加强管理。而强化管理的结果,一定会引起员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对员工心理引导不够,说到底是避重就轻。


如果该企业不能反省内部严苛管理的责任,那就会失去一次改进管理的机会。建议该企业的高层能够站在道德的高点来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放弃高压管束,实施人性管理,培养一个有尊严有理想的员工团队,并促进企业和外部的交流与理解。该企业是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完全有能力成为一家肩负得起社会责任的有品位的标杆企业。


可以说,以强力、权力作后盾,或以暴力来维持的管理,终将自取其祸。“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一命题,对现代管理是无价之宝,应该成为现代管理的灵魂。


现代的企业管理主要分两种,即西方式的管理技术——“术”和东方式的管理智慧——“道”。正所谓“以术治标,以道治本”。虽然西方式“胡萝卜+大棒”的管理理念给了我们不少启迪,但制度约束难出执行力,奖金也刺激不出忠诚。一个高明的管理者还必须有更高层面的思考,那就是“道”。“道”更关注人,在提升员工执行力和忠诚度方面卓有成效,也为管理者提供着大智慧、大境界的指引。



避免过度束缚


总之,东方传统的管理智慧以“道”为尊,西方的管理以“术”见长。现代企业宜对两者综合运用,使其达到平衡。如果过于重视“术”而忽视“道”,就难免重蹈上述那个企业的覆辙。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忘恩负义的人,往往都有这3个特征!(深度)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