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语译】
①雄:比喻刚劲、强大。
②雌:比喻柔弱、谦下。
③谿(xī):通溪,溪谷、溪涧。
④式:标准,榜样,范式。
⑤忒:过失。
⑥无极:指永恒真理,宇宙之原初状态。
⑦谷:深谷,比喻胸怀广阔。
⑧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初状态。
⑨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⑩割:割裂,损害。
译文
深知雄强之道,却能安处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离身,回归婴儿般纯洁的状态。深知清明之德,却能安处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样;做天下的榜样,就能长葆美德而无过失,回归宇宙之原初状态。深知荣耀之理,却能安处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朴归真。真朴的状态分散就成为具体的物,圣人依循这一原则,就能领袖群伦。因此,大手笔的制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损害原材料的。

名家注解
河上公: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知自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谿也。
王 弼: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使归于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
朱元璋:白乃光明也,将甚必有亏,故先守其黑。黑乃明之先兆,是以存其光而不欲尽也。既富而恐有所辱,守之以严,则不辱矣。

经典解读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纷纭扰攘。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处世原则,并主张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
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之意,又有内收、凝敛、含藏之意。守雌不是退缩或者逃避,而是提醒人们以柔弱、退守之道,来保身处世、治国安民。守雌与知雄相辅相成,先对雄的一面透彻了解,然后居于雌的地位。
这正如毛泽东所讲,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更注意体察信息,更谦虚谨慎,更不得不实事求是地分析与判断;而高贵者更容易有骄、娇二气,易犯刚愎自用、脱离实际、希图侥幸、“大意失荆州”的错误。因此,把自己看得低下一些,更容易接近真理。
本章中的“朴”、“婴儿”两个名词,代表着老子的一些基本观念。“朴”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婴儿”,是“朴”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
老子主张“复归”,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等清规戒律束缚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提倡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返朴归真”。
守雌、守黑、守辱,类似的说法还有守拙、安贫、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例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是一个能守拙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何必做“出头椽子”?
不过,老子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而是为天下谿,为天下式,为天下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怀若谷、从零开始、谦恭纳士、从善如流、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天高地阔等等。
值得深思的是,最反对用智谋取天下的老子,其所提倡的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却成为最大、最深、最神奇的计谋。而白与黑相对照而存在,知黑守白或知黑求白的最后结果与知白守黑,与谦卑、忍耐、沉默、善良相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大制不割”,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要采取因势利导的管理方式,不要勉强;一种是说完善的政治不会割裂。
老子“知”与“守”的表述意味深长,分离了知与行的底线,又论述了知与行的互补互通的可能,能让人更聪明、更耐心、更沉稳、更远视。

处世空明拳:曾国藩“知雄守雌”
一个人最难做到的是在崇高的荣宠面前保持平静,但越是难做到,就越是要去做。“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强大,却安于处在柔弱的位置,才能强而不折,得以保全。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日渐壮大,清廷对此十分担心。咸丰皇帝曾仰天长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面对清廷的猜忌,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积极探寻保身进退之道。他精研《易经》,深知水满则溢,日满则亏,月圆则缺,器满则倾,因此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国藩曾说:“一般人只看到身居高位的人处于花团锦簇之中,而没有看到他们正于荆棘、陷阱和沼泽之中,他们正处在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稍有不慎,就会遭遇杀身之祸。”
当其弟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太平天国的中心城市金陵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已在覆灭的边缘,而曾国藩的声威正是如日中天。
那么,如何才能在功成之际避祸呢?曾国藩认为应该首先劝说弟弟曾国荃将功劳推让一些,以减轻众人的嫉妒之心和清廷的猜忌之心。
曾国荃
曾国荃久攻金陵不下,曾国藩便苦口婆心地劝他把打金陵的功劳让一些给李鸿章,同时也让李鸿章分担些风险。他说:“金陵城久攻不下,我的意思是奏上朝廷请求准许少荃(李鸿章)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城会同剿灭敌军。如果李军大功告成,则老弟承受其辛劳,而少荃坐享其名。既可以一同接受大奖赏,又可以暗中为自己培养大福。单独享受大功名乃是折福之道,和别人分享功名则是得福的途径。若李军到了,金陵仍攻不下来,则朝廷对我们的责难也可以少一些,我们的责任也可以稍微轻一些。”
但碍于曾国藩的面子,李鸿章不愿与曾国荃抢功。虽然朝廷命令李鸿章迅速率军助攻金陵,而面对这个立大功的机会,李的部下也都跃跃欲试,但李鸿章都不为所动。
幸好,曾国荃不久后便攻下了金陵。但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却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他还一再声称,能成大功,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将同心协力,他们曾家兄弟全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更是多加美言。
然而,心高气傲的曾国荃却没有他大哥曾国藩的涵养,攻陷金陵的当天夜里就急忙上奏报捷。正如曾国藩一直所担忧的那样,满心以为会受到朝廷褒奖的曾国荃,却挨了当头一棒。上谕严厉指责曾国荃说,就是因为你的疏忽,才让千余太平军突围。很明显,这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兄弟吹毛求疵。幸好此时有人将太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捆送大营,否则曾国荃便难下台了。
但是,清廷并未就此罢休,反而步步紧逼。几天后,清廷又追查金陵金银的下落:“金陵陷于贼中十余年,外间传闻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着曾国藩将金陵城内金银下落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而且上谕中直接点了曾国荃的名,警告他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寥寥数语,却暗藏杀机:你曾氏兄弟如再不收敛,就别想“永保勋名”、“长承恩眷”了。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自然品出了这话中的味道,他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与清廷的关系,已成为能否保持其权力和地位的关键。于是,他一面劝说曾国荃主动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朝廷奏请回原籍养病,一面裁减湘军,最终消除了朝廷的猜忌,从而保住了“勋名”。
曾国藩精通儒学,兼攻道、法,熟悉历代掌故,善用权术。在上面的事例中,他运用了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的策略,极其成功地使自己的功名得以保全。
凡善于韬光养晦之人,多能成就大业,且能功成身退、全身保命;而越是锋芒毕露、力压群雄者,越会被下嫉妒,被上猜疑,不但难有所成,而且很可能是落一个被车裂或被夷九族的下场。

职场易筋经:职场黑锅要酌情背
知白守黑,用黑格尔话说,就是虽然知晓光明,却将自己沉浸在深深的黑暗中。知荣守辱,就是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羞辱。
这给职场人士的启示,就是要忍辱负重,把荣誉让给旁人,把困难和误解留给自己。适当的情况下,不妨为上司或同事背背黑锅。
大学毕业后,秦琴被一家小企业招聘为总经理助理。那天,总经理要她翻译一份重要的文件,说是很紧急,要求她当天就完成。谁知道,当天早上她正在翻译的时候,老板的夫人来到了公司。
老板的夫人看到公司招财树的叶子掉了不少,再一看,发现盆里的土壤都有些干裂了。她当即责备秦琴说:“为什么不给树浇水,你太不负责任了!”秦琴觉得特别委屈,因为总经理曾经特别交待过,招财树由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其他人不许碰。
怎么办呢?秦琴很想把总经理的交待告诉老板的夫人,可又怕得罪总经理,还怕让老板的夫人下不了台。
于是,她马上主动向老板的夫人承认错误,并说总经理一直吩咐她注意给树浇水,是她自己不小心忘记了,并立即起身给树浇了水。
笑着来承担
秦琴帮总经理背了一次小小的“黑锅”。不过这也成了她的机会,后来总经理听说这件事后,就对秦琴特别照顾,还总是在董事长面前说:“那个秦琴表现很不错。”
短期而言,背黑锅是职场生涯的阻力。但长期来讲,在名誉上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大损害。毕竟日久见人心,有背黑锅的度量,反而会让人对你青睐有加,未尝不是另一种助力。
不过,替上司背黑锅终究是件十分危险的事,一定要量力而为。
王卓,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是广州一家民营企业市场采购部里的骨干,并且很有望升为部门的副主管。市场部主管很欣赏他,在工作中总是对他刻意栽培。为此,王卓非常感激主管,彼此间的交情也很不错。
最近,公司对外采购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管经过再三挑选最终选择了一家与他有私人关系的工厂的原材料。而当原材料被送至公司后,却发现质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要求退货未果,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此,老板大发雷霆,正当大家担心主管受此事影响,将失去年底晋升机会时,王卓挺身而出,替主管承担这个责任,说是因为自己疏忽导致的错误。王卓哪里知道,这事另有内情。原来,主管在这笔生意中贪了一笔钱。老板心知肚明,有意拿他开刀,却被王卓坏了事。于是,大老板一怒之下,便把王卓辞退了。
在一个组织内部,职位低、资历浅的员工往往没有背黑锅的筹码,非必要的话,应尽量避免承揽责任。即使有必要挺身而出,也要谨慎行事,否则一旦承揽下自己担不了的责任,当真只有像王卓一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所以,是否背黑锅,要视其时间、地点、情况而定,要量力而为。既不应坚决不背黑锅,也不应毫不犹豫地背起黑锅。
其实,背黑锅并不可怕。有人的地方就有职场,有职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处职场江湖,发生一点小意外,背一个小黑锅,受一点委屈,实属寻常。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用什么方法去处理。
职场之上,不能针尖对麦芒,眼里不搀沙子;只能抓大放小,有所不顾,有所牺牲,有所不为,有所不争,有所糊涂,有所健忘。只有保持谦卑与可容受、可承担的状态,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虚怀若谷、德性圆满,才能回到老子所说的最本初、最朴素无华的品质。

管理般若功:管理应以全局为重
老子说:“大制不割”。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从管理的角度来理解,老子这句话的含义是:好的管理,追求的是大局、全局、整体,而不是被割裂开来的某些局部、枝节。
河南双汇集团不仅是全国有名的火腿肠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冷鲜猪肉也全国知名。从前,双汇生产火腿肠的原料主要是冻猪肉。后来,为了使火腿肠的口味更好,双汇改用鲜猪肉作为原料。不过,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双汇上马了一个屠宰车间,投入了不少固定资产和人工成本。而且,要自己杀猪,就必须有稳定的猪源。为保证每年数百万头猪源的供应,双汇集团在一年内出资上千万元资金,在周边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养猪基地。
杀猪和养猪,这两个环节从局部看、从短期看,都是赔钱的,有的还赔得相当多。但是,时任双汇集团总经理的万隆却认为,做企业不能指望每个环节都赚钱,该赚的赚,该赔的赔,只要最后算下来是赚了大钱,我们就赢了。
这“最后算下来赚大钱”就是整体利益。杀猪、养猪这两个环节是赔了,但火腿肠口味更好了,销量更大了,利润也更多了。更何况,正是这一决策,使得双汇的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为其后来大力推广冷鲜肉奠定了基础。现在双汇牌冷鲜肉已经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为其带来了滚滚财源。
所以说,没有局部的、暂时的、较小的赔,就没有全局的、长期的、更大的赚。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就是其“大制不割”的道理。
“大制不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系统观,树立局部服从整体、阶段服从于全程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极其正确的,也非常符合现代管理的潮流。
在深圳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特区,“三资”企业为稳定员工队伍,一般都从员工工资中扣“押金”。有一家大型私营企业,原来也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10%的“押金”。后来,这家企业的老板引进国外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主动废除了“押金”制度,并承诺从下个月起,分期归还原来所扣的“押金”。又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员工们怀着兴奋的心情领到工资后,都傻了眼——所扣的“押金”竟然分文未退。询问领导,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员工们开始吵闹起来:“老板说话不算数”,“老板太不讲信用了”。
浑然不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近期企业资金周转发生了一些困难,财务部门想拖一拖再返还工人的押金。拖一拖,对资本周转这一企业管理的局部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拖一拖”的结果却是失信于员工。人无信不立,一个企业对员工失信,怎能赢得人心,怎能实施好人性化管理。“失信于员工”是事关企业全局的大事。为了资金周转这个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这可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啊!
在一个管理系统中,局部要服务于整体。企业决策,要以整体效益为目标。企业管理,必须先抓大局,再看细节;先抓整体,再顾局部。管理工作决不可只从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出发,也不能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而必须从企业整体的、长期的利益出发,用系统的观念恰当地解决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大事小事全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大事小事全糊涂,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很明显,老子“大制不割”的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管理是有价值,是应当坚持的。当然,在两千多年前,不可能产生系统理论,老子也未能提出明确的系统观。然而,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提出有系统观念内涵的论断,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