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语译】
①孔德:大德。孔,大。德,“道”的显现和作用。
②容:形态、举止。
③恍、惚:仿佛、不清楚、难以捉摸的样子。
④象:形象、具象、物象。
⑤窈、冥: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⑥精:精气,极其细微的物质实体。
⑦信:真实可信。
⑧甫:始,引申为事物之原始。
⑨此:指大道。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具体的物质。深远幽暗啊,其中却有精微之气。这精微之气十分纯真,那里面有可靠的验证。自古及今,它的名字从未泯灭,可用它来审视世间万物的初始。我是如何来了解万源之始的情况呢?靠的就是这大道。

名家注解
河上公: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道唯忽恍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象。
王 弼: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朱元璋:道不失信,常经以四时,源源不绝,生物之繁,以为必然,故所以教人守此道,行以诚者,如影随身,如响疾应是也。

经典解读
“道”是宇宙的本原,这是本章的核心观点。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由极其微小的物质所组成的。虽然它无形无象,肉眼不能看见,但确实是存在的,万物也都是由它创生的。
道这个东西,具有不确定性。说它是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吧,它却能生成万象。说它是惚惚恍恍若有若无的吧,它却能产生万物。说它深远难见吧,其中自有精华元素。而且这种精华元素非常真切,很有效,很好用。
这种对“道”的精彩描述,带有天才的想象色彩,且极有道理。它与曾在西方盛极一时的星云说很相似。不论是关于星云旋转、集中、收缩、冷却、坍塌、扁平化的假设,还是关于宇宙微粒子的学说,都有与恍惚说有相似之处。老子认为,“道”是物质性的,所以他才说“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
“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在道与德的关系方面,“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显现其功能。老子把“道”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并在万事万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展现出它的“德”,德的首要之点,在于服从大道的指引,以大道为依据去观察万物的本源。
存在与本质是统一的。大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发生、初始化,也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本来质地的最高最广泛的概括。物是万物,道是那个最最精彩的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对于老子来说,道既是抽象的,又是如宇宙微粒一样的具体的。
他统一了道、德、天、自然等概念,强调它们的同一性与唯一性。本章的“德”,是与大道一致的“玄德”——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
老子之“道”,超越了物与心、客观与主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差别,也统一了人们对于世界与人类的基本认知。大道与世界与万物可以统一,与人也可以统一。一个得道之人,就是道的载体。他的豫兮、犹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澹兮、混兮以及其他诸方面,本身就是道的作用与道的证明。

处世空明拳: 以德立身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是什么呢?就是大,非常不一般。诸葛亮的父亲因为希望他日后有所出息,所以给他取了一个字,叫“孔明”,意谓大智慧,非常聪明。“孔德”就是大德的意思。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大德”。《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久,就露馅了;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交友,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韩非子的这句话是说,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来对待别人。
一日,荀巨伯(东汉人)收到一位朋友的急信,说自己病入膏肓,希望能见他最后一面。他赶忙收拾行装上了路。他赶到时,朋友所住的城市正被胡人围困,他便偷偷潜入城中。
朋友一见荀巨伯,就高兴起来,但随即又担忧地说:“谢谢你能来看望我。现在城已被胡人包围了,看样子难以守住。我马上就不行了,城破与否,对我来说已无所谓了。可是,你没有必要留在这里,你赶快走吧!”
听了这话,荀巨伯很不高兴,他责备朋友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大难临头,你却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去逃命,我怎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胡人打进城以后,四处烧杀抢掠,几个士兵闯进荀巨伯朋友的家。他们见到荀巨伯仍然安坐在那里,遂大发威风地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什么人,竟然没有望风而逃,难道想阻挡我们的大军不成?”
荀巨伯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城里的人,到这里只是来看望一位住在这里的朋友。现在我的朋友病得很严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为你们来,就丢下朋友不管。你们如果要杀的话,就杀我吧!不要杀死我这位已痛苦不堪的朋友。”
胡人听到他说出这样的话,半晌没说出话来。过了好大一会儿,有一位头领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说道:“看来,我们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义的人了。我们怎么能在这个崇尚道义的国家里胡闯乱荡,为所欲为呢?走吧!”胡人竟因此而收兵,一城得以保全。
荀巨伯以诚实的品德感化了胡人,致使他们退兵。由此可见,在某些情况下,诚实的品德也是强有力的武器。
“宽仁”也是中华民族的“大德”。为人处世,做事不要太绝,而要与人为善。因此,走不过去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宽阔的道路,给别人三分便利又何妨。
汉朝人刘宽,为人仁慈宽厚。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
有一次,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真的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故意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吗?”
还有一次,有人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牛是自己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了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向刘宽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不必自责。
刘宽的雅量可谓不小,有礼也让人三分。他感化了别人,赢得了人心。以德立身,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内在品质。没有这个内在品质,人生就会失去支撑,失败将是必然的。
要赢得一个美德的名声,最快捷可靠的方法,不是在人们面前做出一副有美德的样子,而是要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真正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正如利希腾贝格所说:“让别人认为我们是好人很难,不如去做一个好人,即我们想要别人认可的那样的人。”

商海逍遥游:高瞻远瞩才能成就大业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意思是,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精华和本质。的确,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更精确地预测事物发展的长远方向,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不谋而合,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世界著名企业家韦尔奇善于高瞻远瞩,所以他总是能够创造商业奇迹。他认为,企业经营的成功规则只有一个: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他表示,在某一个国家之内成功,还不足以保证企业能够存活,要全面获胜,必须依靠开发全球市场。
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大多数商人眼光仅限于本国,根本还没有全球化经营的观念,根本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
韦尔奇成为通用公司的总经理之后,通过对全球的经济环境的分析,发现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通用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在美国,而是世界上所有的汽车产家。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改变势在必行,否则通用就会坐失良机。韦尔奇将全球化视为通用面临的巨大机遇,并毫不犹豫地立即采取行动,以适应日益明朗的全球化经济。
1987年6月,韦尔奇会见了法国最大家电公司汤姆森的总裁阿兰·戈梅斯。在半个小时的会谈后,两位总裁达成一项交易,虽然这项交易的规模比以后购买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交易小很多,但它却符合韦尔奇的策略。
通用同意将每年30亿营业额的消费性电子部门和汤姆森公司的医疗显影单位交换。通用是美国电视机和录像机的第一大厂商,而汤姆森每年在欧洲市场的X光机及其他医疗诊断器材的销售额,约为7.5亿美元。此外,汤姆森需付8亿美元给通用。
尽管通用拥有美国25%的电视机市场,在世界排名第四,但是经营无利可图。韦尔奇指出:“在电视机方面,我们已经是强弩之末——电视机企业要继续存活,需要支出4亿美元的成本。”
和汤姆森的交易被看成是韦尔奇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交易。因为在这次交易中,韦尔奇一次解决了两个问题:它在切掉从未达到韦尔奇标准的企业的同时,也巩固了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最重要的是,它使通用的现金收入增加到27亿美元。
高瞻远瞩
韦尔奇高瞻远瞩,为通用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扫除了发展的障碍,使通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器公司。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过来说,人有了长远考虑,近处就无忧了。今天的一切不顺利、不如意,都是我们昨日的疏忽造成的。但是未来永远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向前看,越过眼前的波折,紧盯自己对未来的长远规划;确立自己的终极目标,说话、做事都奔着这个目标而去,如此一来,心灵自然宁静了,意志自然坚定了,应该怎么行动,也自然了然于胸了。

管理般若功:管理者要有远大的目光
圣人之言,充满了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明天打算,到了明天必然有许多忧虑,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此,不容我们不努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目光远大,所以他才能够克成帝业。朱元璋曾经在义军领袖郭子兴帐下为将。有一年,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军的驻地濠州,被元军包围了几个月,形势危急。
这段时间里,朱元璋曾奉郭子兴之命攻打灵璧、萧县和虹县,试图分散元军的注意力,但元军一直不为所动。谁知正当元军即将对濠州发动总攻之时,元军主帅突然病死,全军上下无心恋战,遂放弃了对濠州的围困。
郭子兴的军队趁机得到喘息,就在濠州城内饮酒高歌,庆祝围困解除。朱元璋没有去,他是个志向远大之人,在军中待的时间长了,他对各种事情看得越来越透彻明白,渐渐觉得郭子兴治军无方、驭下无道,成不了大气候。他还深深地意识到,在这群雄割据、形势混乱的局面下,唯有发展自己的军队,招揽天下英豪为己所用,才会有出头之日。
于是,朱元璋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征得郭子兴同意后,他回故乡钟离招募了几百名士兵。回到濠州后,郭子兴把这几百人交给他统领,并接连提升他为镇抚、总管。
朱元璋并未因升为总管而心满意足,他还有更大的抱负。后来,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吴良等人离开了濠州,前往定远发展自己的势力。但这次出行并不顺利,还没有开始,朱元璋就患了重病,只得返回濠州治病。
半个月后,朱元璋病情有所好转。这时,他听说张家堡附近屯居着一支几千人的队伍,现在正断了粮,处境艰难,而且他们的主帅与郭子兴相识。朱元璋觉得这是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他抱病请求郭子兴派自己前去招降。
郭子兴问:“你想带多少人去?”朱元璋说:“人多易生疑,带十人就可以了。”
朱元璋带病出发。几天之后,他到达张家堡。与主帅一见面,朱元璋便对他说:“郭公与你是老相识,他听说你们缺粮,又得到消息说有别的军队要来攻打你们,特地派我来通报。如果你们愿意跟随郭公,就与我一起回去。不愿意,也要赶快移到别处,以避来犯之敌。”
主帅见朱元璋说得真诚,就与他交换了信物,答应收拾好行装,就到濠州归附。朱元璋便将费聚留下等候,自己先回濠州,报告了郭子兴。郭子兴大为高兴,夸奖朱元璋办事得力。
不料过了两天,费聚来报,说事情有变,那个主帅想把队伍拉到别处去。朱元璋立即带着几百名士兵赶去,费尽唇舌,劝其归附郭子兴。但那个主帅却犹豫不决,朱元璋便让人请主帅议事,乘机将他挟持而去。随后,他又派人到寨中传话,说主帅下令移营。部众信以为真,便烧了营寨跟去。主帅见木已成舟,只得投效。
紧接着,朱元璋又带兵去豁鼻山,招降了以秦把头为首占山为王的草寇近千人。
明太祖朱元璋
他对收编来的队伍进行了集中训练,在较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不久,他率领这支部队降服了屯居横涧山的缪大亨。
就这样,朱元璋的势力逐步壮大,不到半年就发展至十几万人,为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鼠目寸光难成大事,高瞻远瞩可成大器。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成功;可没有生涯设计的人,定难成功。过一天算一天,只看见鼻尖下边一小块地方的人,什么时候都“不吃香”。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忘恩负义的人,往往都有这3个特征!(深度)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