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十九章 绝学无忧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十九章 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语译】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圣,这里指自作聪明。
②文:粉饰、掩藏。
③属:归属,适从。
④见素抱朴:意为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琢的木;此处素、朴皆指本色。
⑤绝学无忧:指摒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于忧患。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抛弃仁义,人民就能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销声匿迹。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都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所以应当使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摒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于忧患。

名家注解
河上公: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之文。弃智慧,反无为。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信。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绝学不真,不合道义。除浮华则无忧患也。
王 弼: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于素朴寡欲。
朱元璋:老子戒人,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以此三绝示后人,使朝无争位,即君臣安矣。再有所属,令人务尚俭而淳实,少私寡欲。

经典解读
前面老子讲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的种种病态表现,本章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的方案。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之举,人民就能得到实利。
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他认为那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圣人借其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不仅这样,这一切产生虚伪的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激发了他们对“奇物”的欲望,乃是“乱之首”。
在老子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它对人民毫无益处,必须予以抛弃。从这个方面讲,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绝学无忧”,一般有三种理解。其一,认为“绝学无忧”,是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要毁灭一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其二,认为“绝学无忧”,是指抛弃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免受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其三,认为“绝”指“绝招”,即至深、独到的学问,只有具备不同凡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达到无私无欲的自由境地。
其实,学问多的人往往爱钻牛角尖,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们最易多愁善感,孤独寂寞。他们又愤世嫉俗,看到现实中不合时宜的东西,总爱发牢骚。而那些淳朴善良的老百姓,没有读多少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们不发牢骚,该干活的时候干活,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吃饱喝足,其乐融融,天塌下来他们也不会去管,多么逍遥自在!
另外,许多版本以“少私寡欲”结束本章,而把“绝学无忧”放到下一章的开头。我们主张把“绝学无忧”放在本章末尾,与前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

处世空明拳:耍小聪明多误人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老子认为,正是“聪明”人所建立的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滋生出虚伪的文化,腐蚀了淳朴的民众,刺激了他们的物欲。因此,聪明、智巧是绝对不能鼓励的,否则就会与“道”相背离,招致祸端。
古人云: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的屏藩。的确,声色犬马可能迷惑不了意志坚强的人,自作聪明却是人们通向大道的屏障!不安守本份,喜欢耍小聪明、小手段、小伎俩的人,偶尔也能侥幸成功,但最终常是自讨没趣,与其初衷大相径庭,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的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却偏好卖弄,常爱耍个小聪明,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哪里想到,自己的虚荣心是得到满足了,却也因此命丧黄泉。
一日,曹操的新园建好了,下属请他去看看。曹操看过之后,挥笔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说:“门里添‘活’,就是‘阔’字,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命工匠赶紧翻修。曹操自以为没人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当他得知杨修说出了他的心意时,便对其卖弄小聪明心生恶感。
曹操生性多疑。为防别人在他睡觉时加害于他,就常对卫士说他梦中好杀人。一晚,他的被子掉了,一个卫士过去为他盖上。他一下惊醒了,跳下床拔剑就杀了卫士。他以为没人看破他的诡计。谁知,在这个卫士的葬礼上,爱耍小聪明的杨修却对众人说:“丞相没在梦中,你们才是在梦中啊!”
曹操精心设计的伪装,就这样被杨修一语点破了,能不恨他吗?其实,曹操的这点诡计,他身边的其他谋士会看不出来吗?其他人之所以一语不发,恰恰是因为他们大智若愚!
还有一回,有人送了一盒美食给曹操,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了一边。没想到,后来竟然被杨修招呼众人分吃了。曹操便责问杨修,为何不经允许就擅用美食。杨修答道:“您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忌恨杨修了。
后来,曹操与刘备决战于汉中,双方对峙多日,曹军进退两难。一日,厨师端来鸡汤,曹操看见碗底鸡肋,心有所感。这时有人入帐询问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那人便误将“鸡肋”当成了号令。杨修听到这个号令后,便命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他认为:“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纷纷打点行装。曹操闻讯大怒,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了。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爱耍小聪明,爱出风头的人,固然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同时,也容易遭致他人的厌恶和嫉恨。做人,还是安分一点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古耍小聪明者多误己,今人本应引以为戒,可有些人仍然是耍起小聪明来得意洋洋。这不,一个老农为多赚钱,在卖猪前给猪吃下掺水泥的饲料,最终坑害了自己。
老农王某家中养了几头大黑猪,打算卖其中两头给邻村屠户张某。张某到他家来看货后,双方谈妥了价格,并约定次日上午10点准时来拉猪,还特意在两头猪的臀部做了记号。
次日一早,王某将那两头肥猪赶出猪圈,在喂食时打起了小算盘,竟在猪食里掺搅了许多水泥。望着吃食后两头挺着圆鼓大肚子的肥猪,王某得意地笑了。
可等到快中午了,张某也没到他家来拉猪。这时,那两头撑得不能动弹的肥猪躺在猪圈里哼哼直叫。这下王某脑门冒汗,再也笑不出了。他立即打电话催促张某来拉猪,张某却说拉猪用的机动三轮车坏了,只能改天再来。结果,两头猪先后被水泥“撑”死了。
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本是人的长处,但有时聪明也会让人忘乎所以,丧失本心。而且,如果你本不聪明,却故作聪明状,那更是大愚若智、自欺欺人。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懂得把聪明用在刀刃上。他们常会把自己装扮得很淳厚,来消减别人的嫉妒或眼红。而卖弄小聪明,则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要知道,做人做事上须下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何不踏实一点,拙诚一些呢?

管理般若功:人性化的糊涂管理
老子提醒世人,不能脑子里都是智谋,多一些纯朴我们才会更快乐。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越聪明越快乐,反而是越聪明越痛苦。因此,在管理中也不妨糊涂一点,多给员工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员工感觉他们是有价值的。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严格和认真著称,但他有时候是比较“糊涂”的。松下每天都做很多的决定,并要批准很多人的决定。在他批准别人的决定中,其中只有小部分是松下真正认同的,余下的大部分是松下有所保留的。他的下属问他:“您这样不累吗?您不同意,一口否决不就行了!”松下却觉得,有的时候要糊涂一点,不可太认真。其实,松下很聪明,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干的部下,而不是带领一批无能的部下。
领导者不要显得过分睿智,不要觉得自己能够明察秋毫就了不起,这样会使自己的部下左右为难、寸步难行的。压制了部下的创造力,就等于压制了集体智慧,压制了集体智慧就等于削弱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难得糊涂
中国有些企业管理者,还迷信一种管理信条:“要想把企业管好,凡事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任何人都不要轻易相信。”在这种指导思想指引下,他们的眼睛就像是遗传了“猫科动物”的遗传因子,能够明察秋毫,员工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控中。
有些企业家说:“当员工立功的时候,不要表扬他,要找他的其他毛病,让他疲于应付这些毛病,而淡化他的功劳,免得他借机要求加工资。”有些企业家这样指责员工:“我花这么高的工资把你养着,你就是这样工作的!”更多的企业家喜欢这样对员工说:“我整天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们的饭碗?”这些都是管理者太“聪明”的表现,请想一想,在这样“聪明”的领导者手下工作,能创造出辉煌业绩吗?
其实,糊涂管理中常常蕴含着两个字——人性。糊涂,是对员工的信任,是对他们的理解与宽容,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如鱼得水地工作。
有这样一家很“糊涂”的跨国公司,他们的每一个办公室,都设计得如同风格各异的家庭,一眼就可以判断办公室的主人是什么性格。这家公司为什么要“糊里糊涂”地做呢?因为,该公司奉行的是“糊涂”的管理理念。他们不像有些企业一样,认为企业是办公的地方,就应该严严肃肃、生生冷冷的。相反,他们认为,让员工感觉办公室就是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每一间办公室,都由员工自己设计,要求完全按照自己家的感觉来设计。你看,这是多么“糊涂”的管理者呀!
他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这样做不会使客户感到不舒服吗?他们的回答是:“当然不会!对任何人来说,家的温暖的感觉,都比公司的冷冰冰的生硬的感觉更让人觉得可亲。”你说,他们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呢?
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是个“糊涂蛋”!他干嘛总是好声好气地和员工说话呢?直接命令员工、训斥员工,让他们害怕、恐惧,不是更直接、更“聪明”的管理办法吗?
可是,盛田昭夫就是以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管理方式,创造了索尼神话。所以,当被他严厉批评的下属走到门口时,他会从柜子拿出一件礼物并对部下说:“你的母亲马上就要过生日了,这是我从瑞士带回来的小礼物,请收下。”盛田昭夫“糊涂”吗?
人性化的糊涂管理,其思想的根基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这种管理,既要讲糊涂,又要讲人性。如果不是为了实现“人性化”而进行“糊涂”管理,那就是“真糊涂”了。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然后以“糊涂”的方式来管理企业。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忘恩负义的人,往往都有这3个特征!(深度)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