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语译】
①容:形容,描述。
②豫兮:迟疑谨慎的样子。豫的另一层意思是欢喜、和乐的意思。
③涉川:涉水过河。
④犹兮:犹,原为猿猴类动物,性警觉。犹兮,引申为警觉、戒备的样子。
⑤俨:俨然,形容神态端谨、恭敬。
⑥混兮:浑厚朴实的样子。混,通浑。
⑦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⑧蔽而新成:去旧存新。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邻国的进攻;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浑厚朴实,好像浑浊的河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出现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




名家注解
朱元璋:君子所秉者,得天地至精之气,乃神慧而不妄为。使其动,则诸事有理焉。使其静,则灵神于心,人莫知其所为如何,故深妙难通。
王 弼: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
河上公: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经典解读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毋满毋盈。宁可要容释一点、敦朴一点、旷野一点、混浊一点,而不要盈满僵硬、狭隘难容、刚愎顽固、刻薄苛察、心细如发、洁癖排他。只有不盈,只有体认得到自己的缺陷空白,才有空间,才有未来,才有生命,才有发展,才有大道。
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
正因为“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以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
松溪吹箫
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师法自然,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学画的人会这样,学武的人也会这样,如猫窜狗跳鹰抓虎扑,学哲学的人也喜欢这样。
老子正是从自然与社会的诸种现象中体悟出大道的存在与微妙玄通深远伟大的。老子是一个思想者,但他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阅读自然,阅读天地、雨露、溪谷、水、玄牝、橐籥、万物、万象……这又与格物致知相近了。

处世空明拳: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意思是说,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这不禁令人想起一句俗语:“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它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两种最强的动物的捕食之道——以强装弱。这种行为非常微妙,既避免了自己因锋芒太露而引来攻击,又麻痹了对手的防备意识,所以这两种动物一旦出手捕食,几乎就不会落空。而古今许多谋划大业的人,也常借助此道取得成功。
魏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嘱咐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助太子曹芳。并让曹芳前去抱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感激涕零,连表忠心。
曹芳即位后,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魏少帝曹芳虽然年幼,也知道大权不能旁落他人之手,后来自然逐渐倾向于自己人曹爽,而疏远司马懿。
几年后,曹爽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司马懿的人,等到时机成熟时,又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撤销了太尉的实职,而安排一个太傅的空衔。司马懿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
司马懿告病,曹爽便提拔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在掌握了宫廷与京师的军事大权后,曹爽便得意忘形起来。他终日吃喝玩乐,出行时的车辆仪仗舆服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女带回家中寻欢作乐,逐渐失去人心。
司马懿装病在家,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曹爽的行为及渐失人心的情况,使他心中暗暗高兴,静待时机的到来。
一次,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临行前到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一听李胜来了,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便传令让李胜进来。
李胜进屋后,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觉得司马懿病得不轻。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听了,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并’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业啊。”
很快,李胜便向曹爽报告了司马懿的病重昏聩,并说:“司马懿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后大喜,完全不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司马懿此计奏效,更是加紧为重新夺回权力进行积极准备。
一天,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外的南山去为明帝祭陵,曹爽兄弟也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将近百里路程,当时交通条件差,当日定难返回洛阳。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边派人去观察,一边就开始了紧张的部署。三个时辰过后,他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便立刻分派两个儿子及心腹党羽分别夺取城中禁军的兵权,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和太后宫,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带领亲兵出城驻守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后,司马懿便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司马懿
曹爽在城外得知消息后,急得团团转。有人建议他挟持魏少帝曹芳退至许都,再聚集兵马对抗司马懿。建议虽好,不过曹爽兄弟都没有这个胆魄。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承诺只要他们交出兵权,决不为难,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不多久,就有人告发曹爽等人谋反,司马懿随即派人把曹爽等人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虽名义姓曹,实际上已经落到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本来是鹰是虎,反而假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的样子。曹爽被他麻痹,只当他是只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马懿猎取的对象。司马懿把心高而气不傲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勃勃却看起来行将待毙,所以,他才能够把握时机,笑到最后。

职场易筋经 : 职场路上要如履薄冰
老子说,豫兮若冬涉川。意思是,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简单点说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谨慎也是职场千古不变的定律,职场上总不会事事如意的,有句话叫作“要你去适应工作,而不是叫工作去适应你”,这句话宜谨记于心。
大学毕业后,小吴进入一家私营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他十分看重自己这份“朝阳行业”的工作,在工作中热情很高。可是,他性格粗豪,对复印、传真、打电话、接电话之类的琐碎事情,总是不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而且他缺乏使用办公设备的经验,因此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只好硬着头皮再去请教同事。好在同事看他为人勤恳,也都乐意帮他。
工作中出点小错,没人在意。不幸的是,小吴因为自己的不谨慎,犯了一个大错。
一个周五的傍晚,他带着准备好的对外付汇材料到银行,赶在下班之前将这笔钱汇到香港的一个客户那里。当时他认真检查了金额、日期、发票、合同,确信没有问题然后交付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审核后,依照程序办理了购汇付汇。
没想到周一刚到公司,他就被总经理叫到办公室。经理的脸色很难看,第一句话就问他:“你给香港付款的账号写对了吗?”他马上意识到账号可能出问题了。原来,账号是香港方面通过短信发给他的,在他把它记下的时候,最后一个数字正好换行,他没有把短信继续翻下去,就此漏掉了最末尾的一个数字。
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账,导致香港那边不能按时付款,损害了公司信誉,也造成了少量经济损失。后来通过多方面和银行沟通,在最短时间内把这笔钱汇到了香港账户。小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有时候尽管你为一件事情做了99%的准备,但也许就是1%的疏忽,前面的努力都会归零,甚至是负数。这也许就是职场生存的法则吧。
刚刚从某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胡光,千辛万苦地找了几个月的工作,终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当他每天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后,就上网聊天、看电影或打游戏来打发时间,等待下班。而且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完了工作,娱乐一下没什么,因而他从不知避讳领导。时间一久,他发觉领导看他的眼神有些不对了。两个月后,他失业了,原因很简单:“闲”。
胡光意识到,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太不谨慎了。他的工作做得还可以,但在老板看来,不忙的人肯定没把工作放在心上。很快,胡光凭借第一次上班的经验,又找到一份工作。从那时起,他正式成为“装忙族”中一员。公司规定下午6点下班,但老板不走,他绝不走,即使是浏览网页,他也要避开老总耳目,迅速切换。如今,他的办公桌上堆满文件、书籍,深受领导好评。
职场上是涉及到利益的,比起学校里的同学关系来,职场关系要复杂多了。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别去做。本职工作就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去做好,有时候真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做得再好,人家不一定能看得到;一两次出了错,本来好的印象就会全变了。一定要谨慎,切记!

商海逍遥游:谨防竞争对手挖墙脚
老子说,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邻国的进攻。这提醒站在现代商业竞争风口浪尖上的经营者们,一定要谨防竞争对手挖墙脚。
沙利文是安捷伦公司的人事经理。上任不久,他就发现“保住”自己的员工原来是那么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镇上,安捷伦是主要的IT业雇主。而就在附近,它的竞争对手也开了一家公司,于是很多员工跳槽了……
为保护自己的员工,沙利文以最快的速度制定了一个防御战略。他找到一位猎头,让猎头说出想挖走哪些人,然后将这些人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沙利文的经历足以给人以警示。事实上,挖墙脚行为是人力资源经理必须时刻警惕的事。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总裁惠勒曾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如果你想找一个高层次人员,首先你就会想,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能被挖过来。”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存在着人才短缺,就必然有挖墙脚行为的发生。
一个公司若在人才方面被竞争对手挖了墙脚,损失可能会成倍放大。首先,该公司失去了一个熟练员工而带来招募成本,项目的延迟也会带来额外损失,而且团队士气会下降,从而导致生产率下降。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销售代表如果跳槽,可能导致公司损失30万美元。如果他转投竞争对手的公司,并带走一些客户,则会给该公司造成高达90万美元的损失。
对这种“人才偷猎”,一些企业逐渐琢磨出一些应对策略。一旦公司发现了处在“危险中”的员工,就要马上采取防御措施。如果员工足够坦诚的话,应对其进行询问:是什么使他们留在公司里,什么样的原因会促使他们离开。这通常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向员工发放问卷,要求他们写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并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从反面来看,有人想偷偷猎走你的员工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这至少说明你的工作团队具备吸引人的价值。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要求它的员工足够优秀,足以吸引猎头的注意,但同时公司对待员工非常好,以至于压根没人想要离开。
多数猎头认为,优待员工是防止其被挖走的第一要务。除此以外,还应采取一些战术性策略。首先,企业的编制名录及电话目录不应被公开。其次,要求员工不得把同事的姓名告诉公司以外的人。此外,还要教会前台接待员如何辨别来挖掘信息的猎头人员。
如果竞争对手计划在你所在的区域进行大规模扩张,你可以考虑将当地的全部猎头聘用半年。或者,当对方的猎头到来之后,立即将其雇来为你工作。
柘溪草堂图
当然,即便采取再好的预防措施,仍有一些员工会想要另谋高枝。如果这个员工价值很高,你就该每个季度打一个电话问他是否对新公司满意。这是一个相当棒的留人策略。
总之,现代商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保住自己的人才,才能保住核心竞争力。

管理般若功: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意思是说,正因为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有永不自满、锐意革新的意识,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本质,是企业不断成长的保证。在技术更新不断加快的今天,只有创新的企业才能不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1928年,保罗和约瑟夫从芝加哥一家倒闭的蓄电池公司购买了整流器业务,创立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前身——高尔文制造公司。从生产出第一台汽车收音机,到进入家庭收音机领域,再到寻呼机的面世,一直到今天成为世界无线通信业的巨头,摩托罗拉已经走过了近80个春秋,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秘密何在呢?
秘密就在于摩托罗拉的“三新”法宝: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开辟新领域,占领新市场。是创新造就了摩托罗拉的今天,它也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等五个阶段。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时间就必然会演化成另外一种新的形式,如VCD代替录像机,手机代替BP机。想要继续滋润地生活下去,就必须学会创新。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屡次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事实上,比尔·盖茨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把创新当做企业的原动力,并把创新这个本来抽象的概念内化成可行性措施。他让创新成为公司的核心文化,让每一个人走入自己可以创新的领域之内。
比尔·盖茨认为,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微软来说都是福音。因为利用这些新技术,微软可以通过研发新软件的方式,快速进入新的领域。事实上,微软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速,走到别人的前面去。
微软公司曾凭借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Office套装软件击败了Lotus和Word Perfect,后来它又利用SQL数据库软件向甲骨文公司和IBM公司发起进攻,并利用一再改进的MSN在线服务超越雅虎和美国在线。
比尔·盖茨曾说:“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微软就是“橡树”,它喜欢做全世界没有做过的事情,喜欢为未来而奋斗,喜欢走在同行的前面。而正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在时时刻刻推动着微软前行。只有创新能够成就微软,也只有创新才能够演绎越来越多的微软神话。
英特尔公司总裁葛洛夫曾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面临一个战略转折点。”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而必须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并积极对产品、服务、制度等进行创新;否则就难以驾驭和掌控企业。
正如《摩尔定律》一书中所说:“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请牢记,不断创新的企业会蒸蒸日上,因循守旧的企业只能走向衰亡。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忘恩负义的人,往往都有这3个特征!(深度)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