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 第五章 不如守中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道经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世人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地生活。  得道之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自得、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五章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语译】
①天地不仁:天地没有意志,也没有仁爱之心。它只是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不具备人类的感情。
②刍狗:用刍草扎成的狗,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古代用于祭祀中,当用之时,备受重视,祭祀完毕,随即丢弃。
③圣人不仁:圣人效法天地,纯任自然,无所偏爱,不干涉百姓的行为,任其自我生灭。
④橐籥(tuóyuè):古代的风箱,多用于冶炼时为炉火鼓风助燃。
⑤屈(jué):匮乏。
⑥多言数穷:多言,政令繁多。数,通“速”,指政令越是繁多,失败得越快。穷,困难到走投无路。
⑦守中:即守冲,持守虚静的意思。
译文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将万物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他们自生自灭。天和地之间,大概就像鼓风吹火的风箱吧?它内部空虚,但是永不匮乏;它越鼓动,就越产生更多的风。一个人说话太多,往往使自己走投无路,倒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将话放在心中。

名家注解
河上公: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朱元璋:圣人之心,无不虚而无不实,无不惜而无不弃。所以惜者,常常惜之。所以弃者,常常弃之。是不弃而弃,不惜而惜,故民乐自然矣。
王 弼: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中以共吹者之求也。

经典解读
所谓“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对这一问题,老子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进行了形象的解说。
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执政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
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上述两个比喻得出结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太多,往往使得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不言的状态。老子讲的这个“中”,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中正之道。老子讲的是虚静,而不是儒家所讲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
说得过多,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淮南子·道应训》用王寿焚书来说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书者言之所出也,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于是王寿焚书而舞之。”
这段话讲的是:王寿背着书在路上走着,在周碰到了徐冯。徐冯说:“人的行为应随变化而变化,变化产生了时机。所以识时务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只是记载了人的言论,言论当然出自智者,但有智慧的人是不藏书的。”于是王寿就把书全都烧掉了。
很多时候,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辞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沉默可以丰富言辞的内容,也可以丰富言辞的技巧。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对他就必须沉默。”
“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只有平时不多言,才能在该多言时多发言。像秉烛夜谈、长亭话别,这些都是可以尽兴说话的时候。但如果平时把话说尽了,该说的时候忽然哑了声,那也是大煞风景的。既然话越多越窘迫,我们又何必多言?!


处世空明拳: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人话说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恶语伤人,好谈是非,不但自伤口德、毁人名誉,还容易惹怨成仇,终成祸患。
所以,为人处世,应当管住一张嘴,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谨言慎语,不出恶言,不论人之短,不谈人之非,方不致结怨于人。
其实,谨言慎语并非不言不语。言多、言少是相对的,没有定规。正确的讲话态度最好是:应讲则讲,不应讲则保持缄默;应多讲则多讲,不应多讲则少讲;公开批评他人的事切不可做,而圆滑的说话方式也切勿过头。
虽然言多、言少没有定规,但现实的情况是,话说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漏洞。而且中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很容易出现歧义,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话没有什么问题,别人却不一定和你理解的一样,何况还有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清两朝,文字狱盛行,那些作诗的、写文章的,哪一个人认为他们的诗文有问题呢?可是一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手里就出了天大的问题。
比如,明朝的时候,有个叫徐一夔的人写道:“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意思是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这位圣人,救民于水火,为万世开太平。徐一夔先生的本意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他肯定不会认为这句话有问题。可是,一传到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手里,就有了有问题的解读:什么是“光天之下”?这不是在讽刺朱元璋当过和尚吗?什么叫“为世作则”?“则”与“贼”谐音,这不是在讽刺朱元璋参加过红巾军,做过“贼”吗?经过这样一解读,这位徐一夔先生可谓“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反而被腰斩了。
又如,清朝有个名叫戴名士的人,他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一句诗,收在一部叫《南山集》的诗集里面。这句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有一次他在看书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把他正在看的书页吹乱了,他有些恼怒,但也因此来了灵感,于是脱口而出来了这么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偏偏有人拿此大做文章,硬说这句诗是讽刺清朝执政者的,大清皇帝自马上得天下,以蛮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他们以前从来就没有接受过孔孟之“道”的教化,是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如今却统治那么多的汉人。经过这么一解读,这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反清言论。于是,不但戴名士丢了脑袋,看过这首诗的人,抄过这首诗的人,评论过这首诗的人,还有他的弟子们,都被牵连,前后被杀的有几百人……
可见,老子说“多言数穷”,是多么有道理啊!老子不主张多说,有些东西最好别写,比如说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等等,因为说过的话还可以不认账,但写出来的文章,白纸黑字,想抵赖都不行了。
所以,高明的人处世,从不多说话,他们宁愿用某个细微的表情,某种得体的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也不愿用语言把不该说的话直白地表述出来。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会吃大亏。

职场易筋经: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内部空虚但永不匮乏,越鼓动就越产生更多的风。用之于社会生活,则与《周易·系辞下》中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异曲同工。
的确,大智之人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才把那些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这句话也提醒身处职场的人士,在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要隐藏自己的才华或真实意图,并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时机成熟,就应“动而愈出”,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后,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唯独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极为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他从不提异议,对于纳赛尔的话,他总是唯唯诺诺。为此,纳赛尔称他为“是是上校”。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
后来,纳赛尔考虑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经过再三权衡,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小等理由,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纳赛尔去世后,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等人,大权在握,相互间展开激烈争夺。后来出于妥协,他们把萨达特推上了总统宝座。
萨达特继任总统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惊人之举。他先是排除异己,将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降职,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外交上,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向以色列发动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亲访以色列,打破埃、以关系的僵局;与美、以签订戴维营协议,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一系列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成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正所谓“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藏才华或真实意图,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的自保之道,时机成熟了就应有所行动。
官场亦职场,只不过官场上的争斗,要比普通的职场竞争更惨烈罢了。其实,无论官场也好,普通的职场也罢,身处其中的人士要想成功运用“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术战胜对手,都要先看清形势,了解对手的实际情况,然后隐藏实力,把表象拿给别人看,打消对手的戒备心理,最后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崛起。
实际上,不仅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要隐藏才华来自保全身,即便大权在握、处于优势,也需要“虚而不屈”以调整自己。因为,长期处于高位的人,必然疲于指挥、周旋、应付,其精力、健康、思维都难免受损。这类人很有必要避开一些琐碎事务,退到隐蔽之处来修养身心、恢复精力,拓展心灵的空间,强大灵魂的力量,以便能在必要之时“动而愈出”,发挥作用。

管理般若功:一视同仁地对待下属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没有任何偏爱,将万物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做祭坛上用草扎成的狗,让他们自生自灭。

竹石图
这就提醒我们的管理者,对下属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亲有疏,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要“一碗水端平”。如果下属发现你“偏心眼儿”,可想而知,偏向的一方获得好处无怨言,但另一方则是怨声载道。
一家公司接到了客户赠送的三张旅游券,可是公司却有四个人,怎么办?公司经理自己拿了一张券,发下去了两张。显然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券,就备感打击,对经理产生了憎恨的心理。在留守上班的日子里,他故意把几笔生意给推了。
且不说这位员工做法对不对,那位经理却犯了错误,他没有一碗水端平。他最好的做法,是去补一张券,或者自己不去旅游,或者对留下的员工进行解释,让他下次优先享受“好处”。
作为一个领导,最好实行“等距外交”,也就是要求你不能与一部分人或个别人过分亲密,又同时过分疏远另一些人。在工作问题上,应该是一律公平,工作上一样支持、一样看待。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能因人而异地“看菜下饭”。
玛丽·凯曾经在一家公司当业务员。有一次,她参加了整整一天的销售训练课。课程结束后,由总裁做激励演讲,然后和大家一一握手。玛丽·凯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排在队伍中。终于轮到她了,但总裁却连正眼都没有瞧她一下,冷漠甚至有些厌烦地从她的头顶望过去,看看后面还有多少人,根本没有觉察到玛丽·凯在和他握手。
总裁冷漠的眼神刺得玛丽·凯心里隐隐作痛。她感觉到,总裁根本就没有将员工真正放在心上,接见和握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大家只不过是他的赚钱工具而已。
这件事使玛丽·凯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位领导者,在雇员眼中不仅要有权威,更重要的还要有人性。因此,她自创办自己的企业以来,一直以这件事为镜子,并用“我在帮助别人,别人也在帮助我”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尽量做到公平对待雇员,尊重他们的人格,使每个人感觉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
后来,尽管她的公司拥有20余万员工,尽管她已成为世界工商界的名人,但她每月仍然要抽出时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回到总部来轮训的400名雇员,并且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用亲自烘焙的点心招待他们。她和每一个人热情地握手,并且与他们亲切地交谈。每当她感到疲劳的时候,她总会想起自己当年排队和那位总裁握手时的情景,于是就会立即打起精神。她说:“我将给每一个来到我面前的人全然的注意,不管我自己多么疲劳。”
正是这种对下属“一视同仁”的关爱,使她掌握了打开员工心灵之门的钥匙,看到了他们内心需要的东西并给予呵护,从而也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码。
对下属一视同仁、公平合理,是领导者处理与下属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赢得下属信任的重中之重。你的下级发现你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他定会心情舒畅,干起活儿来,也必是积极主动、斗志昂扬的。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深度好文)

    丰富自己(此文无价)

   《老子的智慧》合集(共81章)值得收藏

    改变自己(此文无价)

    成功者的秘密:自渡于己,执着于事(深度好文)

    易经: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一位风水师傅喝醉后说出的秘密.. 最好背下来!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