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读 | 李辉:我的阅读不是跟着潮流走的

2016-08-25 最近读 学而优新媒体




“最近读”是学而优新媒体全新推出的栏目。我们每周邀请一位学而优的新老朋友,就阅读、写作等问题进行同题采访。


我们期望读者可以透过这些问答,了解他们的阅读近况,并通过采访拼图,呈现出一幅思想的图景。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读到了哪些好书?

李辉:现在好书挺多,我一般是根据最近研究的问题或者要写的人物来读,所以我的阅读不是跟着潮流走,而是跟着我的兴趣走。


最近读范用的书,他的书不多,但他的文字很干净,文风很朴素。王世襄虽然不是作家,但他是文化史研究者,对中国的家具研究、竹刻研究的表述非常好。另外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指《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连载,他写完之后会发给我,我负责录入,这个过程也是一种阅读;国外的书经常也会看一些,董乐山先生翻译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1937年出版的,我搜集到很多各种各样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参照着阅读,也是很有意思的。

 


学而优新媒体:当前的的阅读兴奋点是什么?

李辉:阅读兴奋点就是根据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我的写作相关联的东西会读得更多。当然,一些闲书也看,这个就不是很重要了,例如一些旅行的书,我自己喜欢到处跑。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会重读一本书吗?

李辉:我是经常有些书反复看。因为我一直在写中国当代史的东西,国外有一本书叫《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像这样的书我就经常反复看。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在琢磨什么问题?

李辉:我在广州演讲的题目就是我这十几年一直在琢磨的问题。中国的地名的更改非常混乱,在这之前,湖北的襄阳和荆州也是我写过文章,然后大家参与恢复到它原来的名字,原来叫荆沙叫襄樊嘛。徽州来讲,更值得恢复。今年重要考虑的大问题也是地名的文化如何和历史进行延续。 



△ 在合肥做关于恢复徽州地名的讲座



学而优新媒体:近来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是怎样发生的?

李辉:今年《新世纪谁还忧伤?》在北京的书市上上市时,请到白岩松和梁鸿做嘉宾,我们三人那次交谈给我印象特别深。他们本身也是非虚构写作中的重要人物,思考的问题在很多方面跟我接近,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我这本书里的内核文化,人物关系和整个中国的现状,还谈到梁鸿写到的农村口述历史问题,父辈的经历问题,在《梁庄在中国》里,她采访了身边很多人。白岩松也采访了不同的人物,他们在访谈上都有不同的经验,所以那次交谈给我的启发还是很深的,包括白岩松说你应该再写你跟这些老一辈人具体交往的个人故事——这也是我现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与白岩松、梁鸿在对话之后合影



学而优新媒体:在你生活的城市,有你喜欢的“文化场所”吗?

李辉:一个是单向街书店,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朋友间的沙龙,像我们“六根”(六个朋友)的会合,经常在一起玩,每个月聚一聚,所以后来我们做的一个公众号就叫“六根”,已经做了两年多了。

 
△ 六根在座谈会上,由左至右为:武云溥、韩浩月、叶匡正、李辉、绿茶、潘采夫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一次旅行是去哪里?

李辉:甘肃和青海,去了张掖和青海湖。西部去了好多次,这次去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我的老师贾植芳先生今年百年诞辰,他去世后他的一些书捐给了张掖的一个河西学院,这是复旦援助的一个偏远地区的学校,以后我还会经常去,因为那里设立了一个贾植芳研究中心,办有贾植芳讲堂。我马上退休后为河西学院做一些事情,不定期请一些嘉宾去给那里的学生上上课,梁鸿就会去讲非虚构,马未都会去讲收藏,大城市名人很多了,但对边远地区来说却很难得。我的旅行跟这些事情是连在一起的。

 
△ 今年7月初,在甘肃张掖河西学院



学而优新媒体:可有推荐的网站、app或订阅号?

李辉:我推荐“六根”。今年5月1号我们又推出一个“地名古今”,专门谈各种地名,每天都有一篇谈全国各地地名的文章推出,“六根”是我们自己做,“地名古今”是全国各地的读者给我们投稿。包括像韦力,藏书家都写寻访文化古迹的故事给我们推出来。

 


学而优新媒体:可以谈谈你正在进行的写作,或者计划中的写作吗?

李辉:想写一组民间文化保护的人物,去年开始已经写了两篇。一篇写陕西汉中的石门十三品在抗战期间是怎么保存下来的,今年写了福建泉州安溪的文庙在历届怎么保护的。接下来还想写民间文物的发现和民间人士的保护。我是用几年时间来做这么一件事。


△ 陕西汉中,张佐周的墓碑。遵照遗嘱,张佐周魂归石门,安葬在西汉公路遗址旁, 他已与石门融为一体,与他敬畏与保护的历史永远相伴。


△ 位于石门的曹操书“衮雪”。


△ 福建安溪文庙 


△ 李辉听九旬老人叶清琳谈保护文庙往事



*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封面中国》、《传奇黄永玉》、《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散文家”奖项。2014年因《绝响》一书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3年散文家”奖项。




“最近读”往期:


1、止庵:重读夏目漱石的《心》,简直完美至极!

2、戴新伟:有文学真好,它是现实生活的救赎

3、李长声:我们能像日本人知道杜甫那样,知道芭蕉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