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湘:她那么虔诚,整个宇宙都听到了她的声音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4-08-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文学的形状


文/二湘


编者按:本文为7月6日二湘在深圳书城《对话大家》栏目的演讲稿(有删节),主题是文学的形状,心的形状。今天刊出以飨读者。


1、我的文学启蒙


大家好,我是二湘,首先非常感谢南翔老师、陈劲松老师,感谢深圳龙华宣传部和龙华书城,谢谢深圳书城的王磊老师,李想老师等人让我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经历。


我一直特别喜欢深圳这个城市,那时候,为了写我的长篇小说《暗涌》,我特意来到深圳,感受一下这个城市。深圳在我的印象中特别生机勃勃,特别有朝气,城市整洁,清爽,有美丽的亚热带植物大朵大朵的开放。


而深圳的朋友特别的友善,我记得有一个《狂流》的读者还特意带着她的女儿来见我,去年春天,这位读者特别高兴地告诉我,她女儿申请到了非常不错的一个美国的大学,秋天就会去美国留学,而她去美国留学的种子是在看了我的《狂流》之后。这让我真的特别感慨。文学的形状其实就是心的形状,传播爱和善意,传播美好和希望。文学可以在人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也许要经过很多年,才会生根发芽,但是,那是一颗美好的种子。



而对我而言,文学是一个偶然,但文学的种子是在多年前就深埋心底。今天来了不少我的中学母校邵阳市二中的校友们。其实我最初的文学种子就是我在那里读书时埋下的。我的姐姐也是二中毕业的,她从小酷爱文学,那时候,二中有一个文学社,负责的杨老师是我姐姐的语文老师。那时候他组织了很多活动,包括带着这些中学生去很远的地方远足,比如衡山,白水洞等等,这些熏陶特别能培养一个孩子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和未来的道路。我姐姐一直喜爱文学,后来是去做中学语文老师,业余还经常写点诗歌什么的。而且她人一直特别单纯,善良,我觉得是和她深受文学的熏陶有关的。


姐姐那时候总是带回来很多文学期刊,比如《当代》《花城》什么的,那里的很多篇章我的记忆深刻,比如《北方的河》《风景》《钟鼓楼》《美食家》等等。姐姐还借了不少书回来,都是严肃的文学小说,我记得的有《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等等。正是这些最初的文学熏陶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我的初中班主任曾莲芳老师教语文。她让我们每天都记日记,三年日记记下来,收益颇丰,写的好不好是另一说,至少写字是不怵的,提笔就能写。曾老师还要我们动手办手抄报,我记得我办的报纸名字叫“花溪”,自己配画,自己排版,安排内容,觉得很有趣味,对于语文和文字的兴趣就是这样一点点培养起来了。


后来我去了北京大学念书,到后来又去美国留学,成家,工作,生子,专心做自己的工程师的工作,其实那时候是想在职场这条道路上一头走到黑的,所以这中间长长的一段岁月,我和文学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看的书也都是励志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书也不是没有裨益,这些经历对我后来的写作颇有助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任何经历都不会被浪费的。


这长久的和文学的隔离后的某一天,我看到另一个和我有着类似经历的朋友子姜开了个博客,我于是也开了一个博客,于是开启了我和汉字隔绝多年后的又一次亲密接触。子姜深爱文学,一度辞去工程师的工作全职在家写作。但是后来她又回到公司做程序员。那是一个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但是她却帮我开启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形状,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状。其实,生活的形状是可塑的,是可以改变的,而文学最初其实是无形的,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大概是2006年开始写博客的,子姜那时候看到我的第一篇博文,还特别开心地给我打电话,给我鼓励,说没想到我写的还不错。这样小小的鼓励,激励我更多地去书写。也是在博客时代,我接触到了纽约蓝蓝,一楠、小放等文友。后来博客被微博替代,我不喜欢短的文字,也没有开微博,大家也没有一开始的热情写博客,只是私下里几个要好的朋友联系。


微信公号推出后我又找到了博客时代的几个文友,一起办了一个文学公众号,忆乡坊文学城,也就是现在的二湘的十一维空间。这里可以说是我文学的启航站,我一开始就是写写散文,后来开始写小说。我记得是刘雁老师看到我发在公号上的小说推荐给《青年作家》,然后开始了我的文学之旅。刘雁老师之前是《小说月报》的编辑,她之后还帮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小说集《重返2046》。她可以说是第一个给予我肯定的文学专业人士。那之后,我就开始在国内的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了。《湖南文学》《芙蓉》《湘江文艺》,这些来自我的家乡湖南的文学期刊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还有来自大连的《海燕》和来自广州的《作品》,谢谢他们对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接纳。


尝试了中短篇后,我又开始尝试长篇小说,我的第一个长篇《狂流》一开始是在微信公号奴隶社会连载的,写的是三个同宿舍的留学生从青涩的大学生活到留学海外的爱情和婚姻故事。反响很不错,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韩敬群老师看到连载,问我要了文稿,编辑木蓝看了后很喜欢,极力推荐,这样促成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狂流》的出版,紧接着,我就出了第二本长篇小说《暗涌》,也是写一个留学生辗转全球的故事,是从男性角度入手,他的生活轨迹从湖南到大连到北美,从阿富汗到硅谷,到海归回上海,又到深圳创业,最后又飞往埃塞俄比亚。较之《狂流》,视野更广阔,也更悲凉深沉一些。


2、《心的形状》背后的故事


我的写作因为疫情有了一些停顿,今年,我的第二部小说集《心的形状》终于出版了。我要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为这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和尝试,尤其是碎碎老师。书的设计非常别致,用一个个小窗户喻示一个个被囚禁的人心,用的纸张也特别好,然后还是这种裸脊的设计,这样书就可以完全地展开,方便阅读。


这本书精选了我从2017年到2022年创作的9个小说。那么这些小说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小说来源于一次对话,一个新闻,一次旅行,甚至是一个眼神。那些小小的契机引爆了创作欲望。很多核心故事,其实是很多年前就看到,甚至是经历过。但是要等多年以后,才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开出花,结出果子。


《母亲节的礼物》


比如第一篇《母亲节的礼物》,我记得那个凝视,那个母亲的凝视。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我的妇产科医生那做B超,等候室里坐着两位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两个十多岁的孩子,一男一女,看起来是高中生的样子,他们指点着那张B超图片,没心没肺地说着、笑着。两位母亲凝视着对面的孩子一语不发,沉默如海,像是看着两尾鱼在时光之水里没有方向的游曳。我那时还没有写作,不知道为何,就记住了这个场景。


我不知道那个孩子的命运,也不知道那两个高中生之后的故事,我从这个小苗开始,虚构了一整片森林。我把那个困境当成了一个药引,之后引出来的其实是母女关系的审视和深挖。纠缠其中的是母亲年轻时候的故事,像是两面相对而立的镜子,透过镜像看到母女之间的纠葛和命运的出其不意。


一篇小说是作者个人经验、社会经验和阅读经验融会贯通的产品。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搅拌混合在一起,然后,再在这之间撒上自己生活的细节,比如那个硕大无比的蚊子,比如那个在大雨中艰难前行的母亲。


又比如有一次,我去一个野营地接我的孩子,正是夕阳西下之时,山峦如波涛一般起起伏伏,太阳把最后一束光芒涂抹在一座座山峦上,天地间顿时变得流光溢彩,光影斑驳交错,万物生长呼吸,那瞬间的光亮给眼前的一切注入了一种灵动和神奇。我的孩子说:“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我记住了那句话和孩子眼里的惊叹,并把它写在了这个小说的结尾。我们在虚构的小说里记录自己生活的片断,多年后,再透过虚构的河流看到自己生活的掠影,或许,这也是写作意义的一种。


小说发表在《芙蓉》,被《北京文学》和《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心的形状》


还有《心的形状》也是如此,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那时在一个海外华人网站潜水,看各位高手们或指点江山,或家长里短。有一天一个著名的ID说起在新闻上看到她的一个大学同学被抓的消息,太不可思议了,他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她不停地惋惜,多么有才华的一个同学。就是这样,这个有些凄苦的故事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底。


后来,当我走上文学之路,开始大量阅读西方经典小说的时候,《洛丽塔》这部小说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视野。“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多么诡丽的文字,多么让人着迷的一个主题,那个华人大叔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

这个小说发表在《北京文学》,被《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


《费城实验》


《费城实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是一个软科幻小说,发表在《上海文学》,后来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这个小说来源于一次旅行,一次和火车有关的旅行。很多年前了,坐的还是绿皮火车。我们对座的一个男人一直在昏睡,后来他抬起了头和我们交谈。他是回国奔丧的,他的老父亲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国外。我们谈了很多,很愉快的交谈。他说了一句话,北大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我一直记着,这或许是写这篇小说最深藏的蕴意和动力。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住在费城,经常坐火车去几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弗吉尼亚出差,他说他喜欢坐火车,他说他喜欢看车窗外的树木和云朵。他和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差不多是同时出国的,然后都是好多年后才重返故土。我透过他们相似的经历,看到他们重叠交错的身影和他们同样自由而不驯的灵魂,于是,素未平生的他们合二为一,成了我这个小说的男主人公。


起初它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传统叙事小说,主题是关于等待。但是后来我心血来潮地加入了一些科幻的色彩,随着科幻元素的加入,这篇小说的主题也从等待改成了对命运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探究。


《白的粉》


这篇小说写于2017年,发表在《芙蓉》,被四个选刊转载。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喜欢听朋友们讲故事,尤其是这些小概率事件,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这些小概率事件往往就成为最适宜的小说素材。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有它的真实性,又高于生活,因为它是极少发生的。


这个小说内核故事是听来的,我那时隐约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小说素材,但是却不知如何处理这个素材,直到后来我看到一则新闻,这则新闻把我记忆深处的那段高中生吸毒的小概率事件调了出来。我把新闻和我听到那个事情揉合在一起,我想表达的是生活和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不仅生活如此,市场如此,人性如此,连小说也是如此,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和戏剧性应该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基本元素。


我试图在这篇小说里探讨一些东西,关于信仰的迷失,关于人性的善变,关于欲望的晦涩,关于中年危机的虚空。而这两个事件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容器。


《一个人的公共汽车》


这个小说是在疫情中写的,发表在《青年作家》。有一次,我带着孩子走路去附近一家商店买东西,这样的出游更多是去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辆公共汽车缓缓从我身边驶过,空荡荡的公共汽车上只有一个乘客。我突然就有些感动,对孩子们说,我要写一个小说,名字就叫一个人的公共汽车。故事有了大致的轮廓,情节推进成了最艰难的任务,因为这个小说太多虚构,尤其是最后老梁和“我”的对话,一改又改,如何让逻辑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如何自然地引出老梁的版本,成了这个小说最艰难的一个关口。当我终于找到一个还算妥帖的处理方式时,我知道,这是一篇可以完成的小说,我心里充满快乐,那种从痛苦中脱茧而出的快乐,那种只有写小说才会拥有的快乐。


我同时尝试做一些探索,关于死亡,爱,意义和孤独。一个人的公共汽车,每个人最后都是孤单前行,人生就是重复爱和死亡的故事,这些追问也是我自己的困惑,我把这些困惑通过小说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期待他们能得到更好的解答。


《大海星辰》


整个小说是从“星辰大海”这个意向里生长出来的,可以说是先写了这个开头,有了这个意向,再有整个小说。小说的文眼就是“她惊诧于这瞬间的风和影,似乎那里隐藏着无与言说的隐秘和力道,能把大海星辰如此逼真地同时呈现”。我想表达的就是那些美好和不堪,可以从同一个内核里生长出来,可以在未知的遥远里转化自如。美好的开端会坠入无从料想的丑陋和未可知。


而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那么非典型的。看到太多婚姻的解体和破碎,而起初,都是那么美好的开始。这篇小说里我要探究的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一种自内而来的关系。


小说发表在《山花》。


《双棱镜里的夏天》


我很多的小说,写的是别人的故事,这一篇,大概是最接近我个人经历的一篇小说了。写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和成长,互相嫉妒,不断靠近又不断走远。


这篇小说写得非常顺畅,大概是因为不需要做太多虚构,里面很多的细节都是信手拈来。这篇小说最大的挑战大概是如何跳出散文的行文写出小说的腔调。或者,这个腔调也没那么重要,私小说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真情实感,这是写别人的故事无法企及的境地。文章在《上海文学》发出后,我自己重读这篇小说,眼眶湿润,尤其是看到写我母亲的那些话语,我从这些文字里再次感受到她深深的爱。我也看到了那个倔强的少年,那个发誓要离开小城的少年,那是多年前的我,时光长河里真实的我。那一刻,我明白了写作于我的意义的一种,那便是记录自己的私人史,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些存留了自己的过往和自己努力前行痕迹的文字,让我觉得文学之路是值得的,尽管这一路太多艰辛。


现在我依然在不断地写,写小说,也写不少时评热点。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双面人,一边在迅速地写公号文,一边在慢慢地写小说。在这两种文体之间不断切换,也给我一种颇为奇妙的感觉。文学是一个需要时间和韧劲的事业,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是要多年酝酿才能飘出酒香,而公号文拼的就是速度,当然还有角度和观点。


3、我的一点人生感触


我现在也算是经历了不少事情。


与我而言,有两个理念可以说是从小就深深影响着我。一个是高效,一个是质疑。我记得小时候语文课学的一篇文章,是叫《统筹方法》,说到烧开一壶水,最好的办法是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然后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最后等水开了,泡茶喝。而其他的办法都有些窝工,时间没有最大效率用上。这个理念对我影响特别深,我很多时候做事情下意识都是在寻求最大的效率。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情。


第二个对我影响特别深的一个理念就是质疑,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问到一个哲学家的信条,他说是怀疑一切。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凡事有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不会轻易接受,而是过一下脑子,用批判精神去看待一个事情。而且不仅是质疑权威,质疑惯常的说法,也质疑自己,质疑过去。我用这个思想去质疑我的高效的理念,我现在发现,其实以前的理解是有些错误的,multiasking,同时做很多事情,有时候反而会削弱结果。有时候,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情,反而比同时做很多事情,效果更好。因为有时候不同任务转换也是需要能量的。而且,我甚至质疑,高效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生命的意义就是做更多的事情,赚更多的钱吗?



关于生命的意义实在是个太宏大的话题,我也不认为自己真正的领悟到这个深层次的含义。但是在那次和罗博深教授的对谈中,我得到了不少感悟。他说,对他而言,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人,帮助的人越多越好。


其实,我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的确是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帮到别人一点点的时候最开心,比如有一次帮助一位残疾人筹到一点点的钱款,比如河南大水的时候帮助到一家书店。还有就是总有人告诉我,很喜欢我们公号的文章,有自己的态度和思考,还帮他们理顺了很多思路,这个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觉得自己被认可了。


对我来说,不管做什么,不管是待人,还是做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真实。不管对什么人,尊重、平等是交往的基础。不强求缘分,敬畏时间,随缘而行。


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和自己同频的人。在北美写作的,一般都是业余玩家,平日工作繁忙,文学是精神寄托和梦想所在。大家有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有在华尔街做数据分析的,有做编剧的,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还有在高科技公司做码农的。但是,无一例外,都有着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坚实的文字功底。


我相信爱的力量,家人是我们爱的源泉和坚实的基础,朋友是我们心灵休憩和分享快乐的地方,爱人是我们的避风港和前行的动力。


我也相信信的力量,我总是说,只要你把愿望说出来,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的。如果你坚韧地朝着你相信的方向走,你就一定能得到你期许的东西,就能美梦成真。我记得那个还只有十岁的小女孩,她站在邵阳的十字街头,说要考上北大清华,她那么虔诚,整个宇宙都听到她的声音了。



文学的形状,是爱的形状,是信仰的形状。


我很幸运,找到了文学,又通过文学找到了很多心意相通的朋友,找到了许多的知音,就像今天到现场的各位,谢谢你们百忙之中抽空来到这里。愿你们每一位都被爱环绕,愿你们每一位的愿望都会被这个世界听到。



更多文章:
二湘: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并非无解之谜,我的五点分析
二湘:硅谷是个什么样的谷
二湘:我们为什么怀念八十年代?我所经历的八十年代

8/11周日上午10:30我在硅谷有一个分享会,希望见到硅谷的读者朋友们!




作者简介

二湘,喜欢码字,著有长篇小说《暗涌》《狂流》,小说集《重返2046》,最新小说集《心的形状》刚刚上市。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陈冲主演的《弟弟》,讲述亚裔少年成长烦恼

当明星面对饭圈:利益越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李政道反驳《杨振宁传》杨振宁反驳《李政道传》 热,还是那样热;风,却不是那阵风了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