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湘:命运的伏笔

二湘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1-01-29


摄影:吉它木影

我以为,一别两宽,我和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关联了。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

命运的伏笔


文/二湘

我曾在我的长篇小说《暗涌》里写过那个北方的滨海城市,大连。我在那个城市住过四年,我借着主人公贵林的眼,写我记忆中那座美丽的城。那个城市的天空华丽得如一块锦缎,那个城市的风里略带着一点咸味和海藻的气息,那个城市有我童年的怯懦和忧愁。

我们一开始临时住在一个海军大院,我们的房间在走廊最靠里的一间,那其实是战士的营房,外面是大大的阳台。我那时喜欢站在阳台上,看楼下穿海魂衫的士兵走来走去。后来我们搬到了铁山巷。房子是在半山腰,上山的青石路两旁是高高的竹篱笆,上面爬着宝蓝色的牵牛花,早上的时候骄傲地挺着小喇叭,到了下午,就换了模样,耷拉着,全无生机。我家房子的对面是一个文具厂,厂子外面是一片桃树林。春天的时候,桃花灿烂,粉白的桃花,大朵大朵地盛开,枝枝串串,如雪如海一般漫过整个山坡。

山顶有一个气象台,童年的我喜欢爬到气象台的高墙上,从那个高高的地方看这个城市。深蓝色的大海从辽远的地方缓缓而至,温柔地围绕着脚下的城市。过了气象台就是下山的路,路的两旁是一排排的法国梧桐,枝叶相连,遮住了蓝天。梧桐树的后面是一个个的大院子,高高的铁门给深深的庭院添了几分神秘。隔着高墙,能看到里面一栋栋漂亮的俄式小洋楼。

摄影:吉它木影


然而我并不喜欢那个城市,一点也不。我掬起我年少的心泉之水,那么清浅,我看到了那个少年的心思。我知道,我不喜欢的并不是那个城市本身,而是那种疏离感---它那么好,却不属于我。记忆中那座北方的城市有如天空之城,无比美丽,无比繁华,美得让年少的我对它产生了距离。这么多年,它一直是美的,冷的,不可触摸的。

我的父亲是军人,六岁那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三人随军来到了这个城市。我那时小,很快就学会了普通话,说得很溜。然而我的父亲母亲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父亲经常说他雪,他雪---他实际是想说“他说”。这个时候,我总有些尴尬。那时候,我们经常要和别人换米,就是用面粉换米,我虽然喜欢吃面食,可是我的父亲母亲是喜欢米饭的。这些都还好,最难熬的是逢年过节,我们没有亲戚可以走动。仅有的一次,是过年去一个湖南老乡家玩。他家是姓周的---我也不晓得为什么会记得这样清楚。我记得她家的女儿我们叫二姐的,长得好看,样子有些像电影演员龚雪。还记得他家里有很多小人书,我们在他家看书,玩耍,快乐得不愿意回家,后来是他派了一辆吉普车把我们送回家。

更多的时候,别人家节日相聚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是去看电影。那条气象台下山的路,走到头就是南山电影院。那座电影院,有我童年最深绵的记忆,我们在那个地方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电影。八十年代初那些有名的电影《庐山恋》《小花》《瞧这一家子》,我们都看过。我记得那条路,有一段路的旁边有一些小小的坟堆,我们看完晚场的电影,走在那路上,月光之下,道路愈发清凛耸人。那异乡的月夜,就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让我对这个城市愈发隔膜。我尤其记得我们离开这座城市的那天,天好蓝,冰蓝,海也好蓝,也是那种冷色的蓝。我们是坐船,万吨轮船,那样的庞然大物。我们都站在甲板上看着码头,母亲说,多好的天气啊。岸上有许多人在挥手道别,但是没有一个是为我们送行。后来,我就把这个场景写在了《暗涌》里。我们回到了家乡的小城,那座北方的城市从此深埋在记忆之水的深处。我以为,一别两宽,我和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关联了。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
注:本文原载《湖南文学》2020年11期

我上大学的第一天,听说有两个同学是大连来的,特别兴奋,兴冲冲地去找她们。其中一个居然也是住在中山区。她上的高中,大连市二十四中,是一座声名赫赫的重点高中,我小时候就知道的。我和她成了好朋友,她是我大学最好的朋友。我得承认,是我主动地靠近她。原来,童年的记忆如此倔强,如此深刻,原来,命运早就打下了一个薄薄的印记,我居然不由自主地要和来自这个城市的人发生关联。那座我从来没有接纳过的城市,却在多年后千指绕地要靠近它,这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回环?仿佛那座城是一块磁铁,无论我走多远,总能感知到它的引力。

我后来开始写字,大连就不断地出现在我的文字里。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再也绕不开这座城市,绕不开童年这段记忆,无论它曾经多么晦涩,多么冷僻,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法分离,无法躲藏。又或许,这样的童年记忆对一个作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笔馈赠。而我懂得命运的馈赠的另一层意义却是这几年的事了。

这几年,我又陆续认识了几个大连的朋友。有一个是《书城》的主编李庆西,我加他的微信投稿,他看了很快就回复我可以留用。后来又投了一次,也是如此。我是个小写手,他接受完全是因为文字。我很感动,他是如此纯粹,如此爽快的人。我后来才知道他是大连出生的。还有一个是虹艳,是一个期刊的编辑,我们只见过一面,简短地说了几句,但是她却特别热忱地帮助我。我也是后来知道她是大连人,心想,真好,这些大连的朋友。

还有我的朋友吉它,之前我们是完全的陌生人。我们熟悉起来是因为他的微信上写着大连,我请他帮忙,看到大连两个字,就油然地对他有了信任。他是那么北方的一个人,那么热忱,那么有才华,为朋友默默地做事也不声张。还有作家朋友黑孩,也是大连的。我看到她的一个介绍,说她是大连人,我于是加她的微信。我和她聊得很顺畅,就是英文里的click。我的朋友不多,作家朋友就更少了,但是和黑孩一开始就觉得投缘。她特别诚恳,也特别坦率。我给她看我的小说,我特别认真地请教,她也特别认真地给意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信任她。她那么有才华,又那么低调。她说我进步快,说我一点就通,我好开心。大连那个城市,因为这些来自大连的朋友,慢慢地清朗起来,亲近起来,我慢慢地靠近它,靠近我童年心目中那座天空之城。

摄影:吉它木影


前几天,吉它发了几张铁山巷的照片给我。我看得很感动,又有些难受,甚至是有些窘。照片一下子就点开了我的记忆,然而却又和我的记忆如此相错。仿佛记忆被撕裂了。是的,撕裂。美丽记忆被撕了一个口子,一片片,碎的记忆,散落风中。照片上的铁山巷和记忆中的铁山巷,成了两个不对称的光影,摇曳在现实和记忆之中。我有些吃惊它居然那么破旧,周围的高楼一比照,它便更矮小,更旧陋,更加的不合时宜。在我储存的记忆里,那是栋高楼,红砖的四层楼。那时候,周围都没有高楼,独它那一栋,高高的样子。楼体上没有那么多管道,那么多电缆,楼梯也不是污垢连连。我家的门是绿色的吗?我居然不记得记忆中是什么颜色。我只记得楼道不是白的,似乎是灰的,水泥的地板,干干净净的。


然而无论多么不甘,多么不置信,记忆中的童年还是从那些照片里钻了出来,如此清晰地回归到这个当下。

楼的对面还是那堵石头的矮墙,有一回,我从对面的文具厂偷了几个墨水瓶子,被邻居小军的妈妈看见。他的妈妈在那个工厂上班,我很囧,于是拿了那几个瓶子往石墙上摔。在我扔出第二个墨水瓶的时候,他的妈妈制止了我。她说原以为我拿一两个墨水瓶用,拿了也就拿了,哪知道是要这样糟蹋东西。我想,如果不是她看见,我是不会这样往墙上摔。然而我站在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在游街的犯人,整座楼的人都在看着我,看着我这个罪犯。那种被审判的感觉,沉淀在头脑里,再也无法涂抹,而那宣判书,也像是刻在了石墙上。现在,隔着时光,我又看到了那个被审判的孩子,一个内心有着负罪感,手足无措的孩子。旧时光里的那个孩子,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灰溜溜地回了家。现在的我,依旧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想隔着时光,拍拍那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的肩膀。

摄影:吉它木影

楼道和石墙之间的过道,记忆中,好宽阔的,哪会是照片上这样窄,也不是现在这样,铺着红地砖,红红地一片,那时候是沙土的,灰黑的沙土。有一年的除夕,邻居们一起在过道上放鞭炮。我家斜对门的小哥哥,是山东人,个子好高,他敢拿着二踢脚在手里放,一点燃,二踢脚就嗤地一声,窜到了黑色的夜空里。我只有一个转陀螺,我点燃,烟花在地上打转,一圈一圈的光亮在地上转,好看得很。楼下王玲姐姐的妈妈看了直拍手,好看好看,再放一个啊。我又有些窘,那是我唯一的一个烟花,放过了,再也没有了。王玲姐姐是个机灵的,她在旁边拉她妈妈的手,示意她不要再说。但是,那么个小动作,怎么也进入了我的记忆的一角?

有一张相片上,石墙之上是红砖的简陋的屋子。我不知道现在是做什么的,在我小时候,那里是鸡窝。那时候,似乎每一家都有养鸡的。我家也不例外。有一阵,我家的鸡总是下双黄蛋。还有一回,我钻到了鸡窝里,掏出了好多鸡蛋,头发却沾了好多鸡毛。那只母鸡,看到我拿了那些鸡蛋,朝我不停地咕咕叫。我母亲看到我手里的鸡蛋和头上的鸡毛直发笑,我却颇有一种胜利的感觉。

还有一张相片是下山的阶梯,记忆中似乎是青石板,现在也变成了灰白的水泥阶梯。那时候,我的父亲常常很晚还在单位打牌,我母亲有时候会去单位找他。有一次,夜好深了,他们还没回。我们三姐妹,就站在阶梯的那个地方等他们。寒风中,我们有些发抖,又有些恐惧。那一幕,也是无法涂抹,并且,我把它文学的加工,写进了一个小说。而现在,那个小说,沉睡在某个角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醒来。

楼西头有一片空地,我们那时候在那里打排球,管自己的球队叫昆明街铁山巷排球队。似乎是女排刚拿了世界冠军,全国上下都喜气洋洋。整个中国,像我们这样的小球队,不要太多。还有楼东头的那片小空地,是孩子们聚集的场所。到了夏天,楼里的小朋友,用铁圈粘了蜘蛛网,再用来粘蜻蜓。夏天的傍晚,有很多很多的蜻蜓,我们捉了蜻蜓,再用线缠在它的腰身,它想飞,却怎么也飞不了。那些男孩子还会捉了蚂蚁,拦腰折断,喝蚂蚁酒。还有把金龟子捉了,摘了翅膀,放在瓶子里。唉,我曾经,也是那些坏小孩中的一个。

我一张张地翻看那些照片,看记忆中的城市一点点破旧下来。我想,并不是记忆欺骗了我,而是记忆本身就是老旧的,过时的,是久远的一幅画,等把那幅画放在时光的这一头,当然斑驳,当然破旧,尤其年头这么久远。

而我们的当下,到了明日,又何尝不是记忆。最近的日子很沉闷,我在低谷里徘徊,找不到向上的力量,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吉它鼓励我继续写,心无旁骛地写,他说我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黑孩也和我说,你要珍惜这段经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你这样的经历。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就是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写字,你要沉淀,要积累,要让这一段时光发酵,但是,是朝着好的方向发酵。我感动极了,感动得直想哭。我想,我到底是和大连这个城市结了缘,结了一个善缘。这座城市,或许永远不属于我,但是我在它的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我终于懂得了如何从这个点开始,拥抱自己那一段童年的经历。命运在我的生命里写下大连两个字,是预备着在将来的某一天用另一种方式回赠给我。

所以,在我最苦闷的时候,是这几位来自大连的朋友推着我往前走,他们依然相信我,甚至比我自己还要相信我。他们那么真诚地陪伴我,劝导我。我于是开始读书,开始写字,虽然零碎,但是毕竟是开始了。这一篇,算是一个开端,也算是一份记忆的宣言,无论这一刻多么艰难,多么苦涩,我要努力让它在时光的长河里发酵,我要把它变成醇的,甜的。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会回望这一段时光,我会明白,所有命运馈赠给我们的,都是最好的。

~the end~

“二湘空间”视频号开播了

作者简介:

二湘: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著有长篇小说《暗涌》,《狂流》,小说集《重返204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二湘:记忆中北方的那座城50年前那场战乱后,不堪回首的华人命运隐匿在南山丛林里的铁山巷,是它与生俱来的气质,也是它的宿命二湘:《暗涌》创作谈,是什么让文字漂浮于尘世之上

大家:巴金  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 杨振宁 樊锦诗   艾芬  林青霞  刀尔登 王小波  齐邦媛
专辑:方方记录  方方读者日记  武汉故事  大家  时评  大学  疫情之后  人间事  万花筒  菊子  侠非侠  小草专辑 二湘专辑大家·时评·大学·疫后·人间事·万花筒

思想的碰撞·民声的回鸣敬请关注二湘的十一维空间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信息

点击链接收看更多六维、九维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