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研究生到大学书记,​舍弃凡尘的他们为什么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1-01-29


成都大学   图片来自网络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意义几何
文/大帅铁哥

 

近些日子,接二连三地听到从小学生到大学研究生、领导者,从默默无名的百姓到赫赫在位的大官的自杀事件,除了惊骇就是心痛。


如果是个别人这样,或者可以忽略不计。但问题在其后继者源源不断,不能不令人担心和重视。

 

“空心病”也成为自杀后备军

 

医学界人士往往用抑郁症来解释自杀现象。


一位北大的心理医生担心地说出他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了用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前来咨询和治疗此问题的学生,普遍感到内心空虚,像具活着的躯壳。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该医生发现,这类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正如他们说的:“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发现,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他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我很同意这种概括。

 

人生意义问题,其实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伦理、心理问题少不了的严肃话题。人们回避它,很可能它常貌似政治的专利。而前辈曾经的苦难经历又使本来属于“人文科学”的政治蒙上令人害怕的灰尘。


关于意义,少谈或不谈,缺乏其充实,必然造成心灵的“空”,造成“空心病”。 

摄影:吉它木影


意义来自价值观

 

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意义,这个甩不掉的人生影子。


学心理学时,老师就把意义、价值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这些联系着的东西煮成一锅粥给我们吃——它们实在难舍难分。


价值观是个体按照事物对自身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这太拗口难记了——可能教科书上的概念就是为了锻炼人的记忆,难怪学生那么辛苦——干脆就是一句通俗的话:值不值得!


麻烦的是概念里又有概念。原则、标准容易理解,那“信念”又是什么?


原来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兴趣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不背其概念,只知道它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就行了。信念和信仰在英文中都是Belief,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准确性,并用以调节自己的人格倾向。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各人有不同,但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意义。背教科书的概念太辛苦了。但我们可以有根据地说:所谓意义,就是自己认为“值不值得”。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先说价值观中曾经被鼓吹得高大上的理想吧!


学生时,经常以“我的理想”命题作文。说要当解放军、警察、医生、教师、司机……记得我当时的理想是当拖拉机手。


令人深思的是有学生说他的理想是当官,因为可以指挥别人,有人送来钱和物。难怪说,价值观是在个体环境中各自形成的。


理想作为人生的目标令人向往,但回到现实又会令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如大梦初醒。我们希望理想变为现实,但它们走到一起的距离有多远?


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很普通却名扬全球的无名氏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时,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无论这是人生的教义还是灵魂的自省,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对此都感慨不已。因为它揭示了,其实我们在把理想变为现实时,应该像儿童一样,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从脚下开始。

 

人们终于明白,走向理想的道路从脚下始,无需整天想着伟大的事业,沉浸在幻想的激动中。


卡耐基在谈论人性弱点时说:“人性中最可怜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我们总是无法及早学会: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一天和每一时刻里。”


恍然大悟了:向往未来目标从今天脚下的行进开始,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撬起世界的支点就在自己的心灵上。


从研究生到大学书记或厅官,文化够高吧?他们为什么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自杀?或许就是因为缺乏了这种恍然大悟。

摄影:吉它木影

意义无须伟大

 

人是制造意义又离不开意义的动物,意义系统由人类的神话、语言、风俗习惯、生产工具、房屋建筑等社会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编织起来。它塑造着人的心理世界,而人又反过来扩展、修补这意义系统。当人们活着,就要问生命有什么意义。


生命的意义和理想一样,似乎只是陪着政治出场的奴仆,但实际上它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主人,是每个人关于为什么活着的思考。尤其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是增加活下去的勇气,是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的力量。

 

弗兰克尔二战时是纳粹集中营的长期囚徒。他的父母、兄弟、妻子或病死于集中营,或被送进了燃气炉。除了妹妹,他的全家都死在了集中营。所有财物都被剥压,所有价值都遭破坏,每天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随时失去生命。在这种条件下,他怎能够发现生命值得留恋?


但弗兰克尔活下来了,并从中发现和总结出意义疗法。他发现,当活着是受苦时,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如果人生真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可是,没有人能告诉别人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得自行寻求,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规定的责任。如果他找到了,则他即使受尽屈辱,仍会继续成长。弗兰克特别喜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高尔曼曾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焦虑的时代”,那么现在已经开始转变为“哀伤的时代”。物质的“饱和”和精神的“空疏”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人类产生了一种生命意义的危机。意义、价值和希望的失落普遍地存在,心灵的孤寂和无助的情绪蔓延。”


前面那位北大的心理医生提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有一个有精神障碍,到了2005年已经高达17.5%。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却下降了。

 

寻找生活的意义

 

理论上讲了这么多,到底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说两个简单的小故事。


外母来广州治疗膝关节炎。来了两天就嚷着要回去。她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不能靠看书看电视消遣,也没法与邻居聊天,我们也不可能整天陪着,她只能闷闷一个人坐,的确是太无聊了。医生又交代她不能走动多,我们也监督着她不要动来动去。


两周后舅子来接她回去,我们讨论怎么让她在家少动,免得影响关节恢复。舅子说,她在家里也总是找这事干找那事干。可能她不干点什么就感到自己对家庭没贡献,是废物。他还说,爸在家里养鸟、侍候盘景,做这做那,所以生活很丰富,心情也很好。


这很有道理。当一个人什么都不能干时,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多余的人,就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成就感了。我说,早知道找点什么她干啦。像过去那样,米里总有沙子、谷子,做饭前都得挑拣一番,但现在米都很干净了,也不用干这事了。舅子说,可以找些花生她剥。我恍然大悟,是呀,当我们要照顾老人不要做这做那时,也剥夺了他们在做的过程中的生活趣味和自我价值感。

 

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个“找事干”而获取意义的故事。说的是在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俘虏们整天被关在牢房里。解放出来后,发现他们都被折磨得精神呆滞。但是当中有一个人精神状态良好、思路清晰。经进一步了解,此人在牢中天天找“事”干,就是用睡觉的干草编织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从中获得乐趣。这“事”帮助他摆脱残酷的苦难现实对精神的折磨,进入到宁静安详的创造天地。人改变不了外部环境,但可以改变内心的环境。


这改变,靠的就是寻找“意义”。人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需要我们去寻找意义。个人建构心理学家凯利认为,寻找“意义”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摄影:吉它木影


先别把意义说得那么崇高,把意义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吧!也许我们可以用朴实的话把“意义”说成是“值不值得”,许多时候朴实比高尚更难得。

 

十几年前曾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说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就是一种朴实的信仰。一个生活于底层的弱势群体人物,就因为在艰难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有意义”,所以活得精彩而平凡。难怪它播出后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反响,鼓励着许多人去帮助贫困人和老弱病残者,去做志愿者做好事,以此去追求人生的意义。

 

可惜的是,一些追星族只记住从打工仔成为影视明星的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关心他的结婚离婚,而没记住“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有希望,不抛弃,不放弃;对生活有追求,做有意义的事——好好活着。”


现在,接二连三出现的自杀悲剧,以及“空心病”的增多,我们或许应该从根本上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记住:“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the end~

“二湘空间”视频号开播了

作者简介:

大帅铁哥,心理学教授。喜欢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以往或现实中的各种人和事,让心理学进入大众中,算是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加把盐。有关的专著有《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辅导》等。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只有上海名媛拼团吗,看看纽约上东区的名媛怎么拼
三毛,故乡的名字是流浪,滚滚红尘从未离去
巴金:说真话
大帅铁哥:坚决制止餐饮浪费,你知道真正饥饿的滋味吗?
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 杨振宁  樊锦诗  艾芬  林青霞  刀尔登专辑:方方记录  方方读者日记  武汉故事  大家  时评  大学  疫情之后  人间事  万花筒  菊子  侠非侠  小草专辑 二湘专辑大家·时评·大学·疫后·人间事·万花筒

思想的碰撞·民声的回鸣敬请关注二湘的十一维空间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信息点击链接收看更多六维、九维好文

生命可贵,怎能轻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