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心理图书 解决心理问题

洪玉华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2-08-05

当下,很多人会感受到焦虑,但其实亦无需对此过于介怀。《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一书中直言,焦虑只是人类多种情绪中的一种罢了。不过对比以往,焦虑从未这样被人们清晰地意识到。那么要怪罪当下的快节奏与竞争吗?也大可不必。书中继续谈道,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机遇与可能性也让人欢欣鼓舞。


既如此,我们该如何面对焦虑呢?市场上的大众心理类图书能帮到我们什么,又该如何选择呢?记者采访了多位大众心理类图书策划编辑、产品经理,倾听观点与建议。他们是《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策划编辑姜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产品经理周喆、《我比焦虑更强大:拯救各种情绪崩溃》责编刘阳。


心理图书能实现疗愈吗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大众心理类图书可以治愈或者治疗心理问题吗?在很多人都会说有些焦虑的当下,这些图书的作用是什么?


 ● 姜珊:

如果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寻求精神科医生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学图书解决的是普通人的心理问题,而非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心理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讲,大众心理类图书是非常有用的,比如《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以专业心理学知识和步骤引导读者,行动起来、体验写作疗法、面对自我、逐步解决焦虑。很多人的焦虑是一些实际问题造成的,这本书中就聚焦于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


 ● 周喆

心理学图书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些专业理论,比如不同的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人和人的成长、改变的;也可以让读者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心理咨询能改变一个人;书中的案例、故事也可以让读者对照自己,得到一些安慰和启发。


但图书不是万能的——就像面对面的心理治疗也不是万能的一样。即使有真知灼见,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那再多的洞察都将毫无价值。那么如何改变呢?还是要去找个人聊聊,去建立关系,获得矫正性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改变都蕴藏在实际的生活中、真实的人际相处中。


 ● 刘阳:

心理类图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提高大众读者的认知。虽然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心理学知识,但鱼龙混杂且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一本书几万字,把一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以专业服务帮助读者解决问题。


借助心理类图书,肯定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治愈自己。至于程度,还要看读者的认知力和行动力,最重要的是改变的动机。


最适合的图书在哪里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目前市场上的心理类图书比较丰富,怎么找到合适、有用的呢?


 ● 姜珊:

读者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希望解决根本性的内心问题,有的只是想解决一时的问题,比如拖延症或者当下的一些焦虑。前者可以从心理学科普图书进入,循序渐进地阅读。


后者或很繁忙的读者可以选择大众心理学方面的图书。首先可以就最困惑的问题用关键词搜索,其次看图书作者,不一定是名家,但起码要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目前市场上有些图书文笔很好,但作者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这些书中有读者爱听的话,却不能从专业心理学角度去帮助读者解决问题。


其实有些关于个人成长的图书,作者有一定粉丝量,但书中角度有时很绝对。绝对化的答案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书时可以避开这些过于绝对化的答案,更多关注作者的专业背景。


 ● 周喆

建议读者去实体书店翻一翻,看看一本书的内容如何、具体的行文是不是能够真的吸引你,你是不是能站在书店里读完10页、20页后,还想继续读下去。这和在网站上只看封面和图书详情页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或者,在电子书网站看看试读文本也是不错的办法。总之,一本书是不是适合自己,一定要读了才会知道。


 ● 刘阳:

首先,放弃查不到作者专业背景的书。其次,要识别是不是给专业人士和从业者看的图书,这类书自然有其价值,但对于大众读者来说会存在专业术语过多、理论难理解、方法难实践的问题,甚至可能看不下去。


对于有心理困扰、情绪问题的人来说,最佳的选择是大型出版社和知名出版品牌,这类书能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读者也能够读得下去,并为己所用。此外根据目录判断内容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也是一目了然。


怎样用好心理类图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很多大众心理类图书书名比较直白,书中大多有些案例。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编写者有哪些考量,读者该怎么用好这些书?


 ● 姜珊:

首先,大众心理类图书有各种细分,这在书名上会有体现。其次,图书借助直白的书名与读者产生联结。因为有的读者不是主动去寻找一本书,而是无意中看到,契合了关注点才产生兴趣进而翻阅、购买。还有的读者目标明确,就是要解决焦虑或者某个心理问题,此时书名直白一些便于读者寻找。也有读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一种心理问题,书名在无意中戳中了他的痛点,可以让他意识到图书和自身的关联。


从某种角度来说,心理学是讨论“为什么”的科学。如果读者能借助图书搞明白为什么,很多问题就解决了。但有些读者不关注为什么,只想知道怎么办,在大众心理学图书中学习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工具和技巧也可以解决该怎么办的问题。有的读者感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种原因是只阅读而无行动。这类读者需要更深入地去学习一些心理学方法,了解自己怎么才能更进一步、去行动起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 周喆

通常来说,大众读者对心理学图书的两个诉求:一是“实用”,二是“触动”,心理学的书大致会往这个方向去起名字。书名比较直白为的是让读者一眼能看出“这是心理类的图书”“它触及了我内心的某个痛点”“它能解决我的某些疑问”。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书名在传递品类感、实用感的同时,也刻意传递了“童话感”。书名是对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这让读者知道:你将要打开的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心理学图书,它会用童话的方式讲述心理咨询的全过程,所以书名比较准确地传达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 刘阳:

大众心理学图书需要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看到读者真正的需求。比如说,读者问的抑郁症怎么治,但实际上读者需要的、书中要讲清楚的不仅仅是治疗方法,还要条分缕析、掰开揉碎了把“什么是抑郁症”“如何获得想要的支持”“如何自我关怀”都讲清楚,这才是专业引导的价值。



编辑:刘子靖
审核:韩阳


关注心理健康 出版人大有作为 让古籍“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