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与教育

吴主任 吴主任 2021-04-11


当我们在谈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时,尤其是宏观和抽象的问题,更好去理解的办法是尽可能具体化。教育是个大词,它可以大到我们每天其实都在接受各种教育。但“教育”作为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时,多数时候指的是学校教育。


具体化教育这件事,我们可以回顾自身的受教育经历以及身边朋友的,再然后是那些被公认为取得较大成就的人身上去分析。除此之外,为了摆脱各种理论的教条,我们也有必要认清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实际现实差异。


人类很脆弱,出生之后的很多年都不能自理,没有成年人的悉心照料很难存活。在进入校园之前,光学习走路和说话其实已经耗费了很多年时间。这个现实经常被忽略,以至于长大之后很多人竟然着急寻找各种学习的捷径。其实人之初就蕴藏着教育的秘密。


中国人对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是深入骨髓的。在过去,普通家庭命运的变迁也的的确确与读书联系在一起。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任何一个小地方而言,出个大学生都是可以轰动好几个村的事。因为那意味着那家人从此有别于农民,开始吃公粮了。工作、住房全都有,变成了城里人。


这种游戏规则之下,普通人家必然重视高考,我们也会慢慢地理解为何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去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争取有编制的工作。换句话说,好教育就是考上好大学随之能有一份有编制的工作。这依然是今天很多父母对好教育的理解。


但过去这些年环境的变化太快,以至于整体上人们观念的转变十分滞后。不存在包分配,想进体制内都要重新再公考。最不一样的是,随着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外部的就业环境已经不再像当初那般荒芜,相反,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市场上的大中小公司奋斗,改变了家庭命运。但整体上对稳定的需求依然压倒了一切。实际上从更长远眼光看人一生,有编制的工作可能是风险最高的。因为它过于安稳因此非常脆弱,经不起变化。前车之鉴就是几十年前的国企下岗潮,下岗就废了。这不是一种观点,甚至都不需要经验教训,而是基于风险判断。


多年来教育的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其中恐怕不是意愿问题,而是游戏规则决定了没法换药。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媒体和官方都在反思应试教育,相对应的就有了被称之为“素质教育”的教育。二十多年过去了,情况有变化吗?没有。这些年主管部门做出一堆的“教育方向调整”都毫不意外地难以调和众人口味,怎么做都会挨骂。


如果多数学生最终都要面对高考的挑战,刷题考高分就是不可避免的追求。这里已经谈不上对错,只是既定游戏规则之下人的正常行为。也就是说多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就业环境更加多元和丰富,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待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最大的那个游戏规则始终还在。


相比过去,今天的家长,主要是城市里的中产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教育,虽然很多时候各种微信群放大了这种紧张的氛围。但归根到底,家长们焦头烂额忙来忙去,目的依然清晰,就是为了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相比过去只是军备竞赛从冷兵器升级到热核武器。只要不摆脱统一的游戏规则,所有的家长都会被卷到竞赛之中去。隐去排名也隐藏不了实际的成绩和位置。自己孩子成绩如何家长们心知肚明。


虽然体验上有些无法弥补的差异,但随移动互联网而诞生的各种在线教育本质上是让教育资源更加充足,并且是以更为低廉的价格。以往优秀的老师能够辐射的面很窄,现如今任何一个地方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坏事。如同所有行业的竞争,所有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这既是技术的力量,也是资本的力量。


而所有这一切都跟原本的线下服务不冲突。相反,更贵的线下教育也遭到了冲击,必须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服务才能生存下来。


教育原本就是服务业,但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里多数人并不这么看。我最近意识到,实际上这些观念才是教育进一步市场化的最大阻力。作为服务行业,在资本的加持之下,教育本可以丰富无比,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收费档次,满足不同的家庭和个性各异的学生。但实际情况做不到,因为永远有一把叫做高考的利剑悬在家长头上,令人时刻不敢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当下蓬勃发展的培训机构几乎都是应试加强机构。


当然了,人的观念是游戏规则决定的。只有那些有条件摆脱高考这一游戏规则的家庭才可能逐步解除焦虑,看清教育绝不仅仅是会做题。这种认识谈不上颠覆,只是条件终于允许另摆一桌。


人可以很容易做到省吃俭用,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很难允许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的将就。自古以来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上学。这意味着市场化之下稍微优质点的教育不会便宜,因为多数家长可能在教育上投入超过自己能力的支出,从而推高了整体的教育费用。从供给的角度,优质服务就是贵,好比贵的律师贵的医生,不要指望被市场认可的优秀老师收费便宜。人家没有义务搞慈善。


但无论如何,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提供更充分的供给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那些对教育市场化冷嘲热讽的人错在把“当下不现实”当成“方向不对”。实际上城市里还需要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对这些在城市里打拼的群体而言,是有和没有的区别。真正焦虑的是城市中产,该群体根本不是焦虑孩子没学上,而是高不成低不就,都希望挤进口碑绝佳的公立学校,学区房随之卖到天价。但供给有限,大量中产家长内心无法平衡,这种怨气催生了相关部门屡屡出镜搞教育平衡。也就是近几年各位可以感知到的大体教育走向。


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长期以来的大学扩招让大学文凭的含金量骤降。2020年有大约800万的毕业生,2021年将迎来900万。而那些广受大学生追捧的公司岗位又极其有限,这就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只能从事那些根本就不需要大学文凭就能胜任的工作。反过来看,四年的机会成本非常高昂。很遗憾,这样的现实并不足以拦住家长观念的惯性,千军万马前赴后继挤独木桥。


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大概也有不少家长心知肚明,但只有摆脱了“考高分”的执念之后人才可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是知识吗?比如三岁就会背诵唐诗三百首,会加减乘除。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是做题技术吗?大家都上过学知道考试是有诀窍的,大类题型就那么些,足够熟悉就能考高分。不可否认,训练解题技巧这件事对人的专注和毅力的提升有帮助。但教育远远不止如此,也不应该仅限于此。且无论是知识点还是解题技巧,机器人会做得更好。


我想,教育更重要的大概是培养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不,真相是人原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是某种教育彻底击碎了它们,因为那些好奇心“不务正业”。教育是尽可能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独有的一些天性,因材施教。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更加健全的人格,让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教育还应该培养人自主学习的能力,人这一生在校园里的时间有限,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校园,终身学习的习惯必将让人受益终身。


平心而论,以上这些服务都不便宜,因为这对教育工作者是高要求,包括了其个人整体的素质和教学技能。我们必须接受多数家庭都无法享受这种较为昂贵的服务的现实。但这也从来不意味着接受贵的教育是人取得了不起成就的充分条件,连必要条件都不是。


家长们不必焦虑,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涉及太多的决定因素了。而最重要的是,对每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仍然是来自家庭的爱,父母的爱,那种不可替代、独一无二、平等尊重的爱。



上篇:黄峥辞任董事长“早有预谋”

推荐:移民火星又有什么不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