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明年1月1日起,义乌新死亡人员骨灰一律安置存放堂!

2017-12-26 王志坚 浙中新报


昨天上午,记者在义乌奇山陵园入口处看到,不时有市民手持菊花进场祭祖。在入口处设摊兜售菊花等祭品的陈大妈告诉记者,每年冬至前后,总会有一波又一波的市民到陵园祭祖,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卖掉上千支菊花。

“听说明年1月1日起,义乌新死亡人员的骨灰一律都要放到室内的存放堂了。以后,人去世后若不接受生态葬,就只能把骨灰放进各自所在镇街的骨灰存放堂了!”市民张女士说,她的观念有点传统,虽然觉得现在已日益盛行的生态葬很好,既节地又省钱,但她目前还是倾向于把骨灰埋入土里。“入土为安嘛,像我父亲的骨灰就安葬在奇山陵园,墓地所在的位置阳光很好,陵园也很空旷,里面绿化也不错,看到父亲的碑坟和遗像,感觉父亲还活在人世间一样,只是在墓地里睡着了而已。每年清明、冬至、春节,我都要带家人来这里看看。”


   

 新死亡人员一律实行节地生态葬?


据义乌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2月8日下午,该局组织召开义乌市推进节地生态葬改革部署会,明确从明年1月1日起,义乌境内已完成骨灰存放堂建设的辖区,新死亡人员火化后以及迁坟遗骨二次火化处理后,除配偶已葬在义乌市级或镇街公墓并预留空格的可选择葬入外,其他一律实行骨灰存放堂安放或生态安葬。

“主要是义乌最大的两处公墓——奇山陵园和黄山公墓,甚至包括各镇街的公益性公墓,现在的容量都基本饱和了。” 有关负责人说,骨灰从“入土为安”到“生态为尊”,这也是新时代殡葬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是义乌比其他地方早走一步而已。

其实,敢为人先的义乌人,殡葬改革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早在1996年义乌就率先推出了火化制度改革,并于当年5月1日在原稠城镇辖区进行试点。次年10月5日,一场颠覆千年传统旧习的大变革在义乌全面推开。经过三年“拉锯式”的推进,到2000年,逝者火化已成义乌市民的共识,火化率实现100%。

然而,随着骨灰安葬人数的不断增加,公墓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日益加剧。据义乌市殡葬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义乌每年火化数达5000人左右,采取火化后土葬的方式,每具骨灰占地面积至少2平方米,按每年5000人死亡计算,义乌每年墓地需求要1万多平方米土地。而随着义乌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建墓地的空间已极其有限。早在两年前,义乌就已停止审批新的公墓建设用地。

一边是新建大小公墓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边是可以用来建设墓地的地方越来越少,土地不够用了,只能进行新一步的殡葬制度改革。” 有关负责人说,义乌已到了必须以节地为引导大力推行生态殡葬的时候了。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在全社会形成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义乌于2011年起全面推行生态葬。义乌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实施生态葬管理试行办法》,接受生态葬即给予“重奖”——树葬、花葬每例奖励3000元,骨灰撒散每例奖励6000元。2013年底,义乌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不仅扩大生态葬奖励范围,还大幅提高奖励标准,树葬、花葬、草坪葬的奖励从3000元提高到1万元,骨灰撒散的奖励从6000元提高到1.5万元。不仅如此,义乌市民政局、镇街、社区、村(居)同步加大宣传与引导力度,“节地生态葬法”在义乌已日益深入人心。

据统计,截至目前,义乌生态葬法已达267例,其中今年以来选择节地生态葬的有近百例。不过,这与义乌每年5000人左右的火化量相比,市民普遍接受生态葬的大气候还没形成,节地生态葬还需大力宣传倡导。

    

 义乌现有的骨灰存放堂够用吗?


12月7日,义乌市殡仪馆发出公告,因殡仪馆新骨灰寄存楼已投入使用,存放在殡仪馆临时骨灰寄存室的骨灰,将整体迁移到新骨灰寄存楼,希望寄存人在12月10日前到殡仪馆服务大厅办理相关迁移手续。

昨天下午,记者从义乌市殡仪馆了解到,至今已有100余人到殡仪馆为家属办理了骨灰迁移手续,另有100多人是受委托帮人去迁移的。这个数据让殡仪馆工作人员有些失望,因为殡仪馆需要迁移的骨灰盒有4000盒左右。

“公告期满后,无人来认领的,我们只能组织人力进行统一迁移。”据殡仪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寄存在殡仪馆的近4000盒骨灰中,除了少数因后事尚未处理到位等原因暂时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外,其余80%以上都是无人认领的骨灰。其中,存放时间最长的已有40多年了

“有个从外地转入的军人骨灰,是义乌佛堂镇田心村人,1974年寄存在这里,我们千辛万苦总算为逝者找到了家属,但家属至今不愿来迁移。”该负责人说,面对3000多盒无人认领的骨灰,工作人员一脸愁容不知该如何处置。“按规定,一个格子只存放一个骨灰盒,可如今无人认领的骨灰盒太多,只能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对于几十年来一直无人认领的骨灰,到底该留还是进行统一深埋,各级殡葬管理条例也都没有处理说明。”

据了解,义乌市殡仪馆新建的骨灰寄存堂第一批骨灰存放间已投入使用,共开出了9个存放间,可寄存1700个骨灰盒。“目前,大多数格位都已有人预定。我们这里的格位很有限,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有关负责人表示,殡仪馆开设的骨灰寄存间,主要是给各镇街的骨灰存放堂做示范的,希望各镇街在修建骨灰存放堂时作参考。

(义乌市殡仪馆新建的骨灰存放堂已投入使用,目前首批设置了9个存放间,共计1700个格位。)

据义乌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义乌各镇街骨灰存放堂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佛堂、大陈、廿三里、稠江等7个镇街的骨灰存放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1.5万个格位。按照建设计划,其他镇街的骨灰存放堂也要求在2018年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悉,义乌将规划建设13个骨灰堂。其中,稠城、江东和后宅三个主城区规划礼坞和黄山2个存放堂,设计格位6万格和5万格。其他10个镇街及工业园区各规划1个,其中城西设计格位25000格,佛堂、苏溪、上溪、义亭、赤岸、北苑、稠江、廿三里设计格位各2万格、大陈1万格、工业园区6000格,总计31万个格位。“全面建成后,至少可以满足2030年前的骨灰寄存需求。”该负责人表示,义乌在大力新建骨灰存放堂的同时,还将在各骨灰堂周边同步规划生态葬区,专门划出一定区域用于树葬、花葬、草坪葬及骨灰撒散等。

    

你认同骨灰放入存放堂吗?


 “厚葬之风早该刹了,既浪费财力又浪费土地,对生态、经济都造成了极大损失。其实,好多都是出于盲目攀比,推行骨灰存放堂安置的做法好!”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家住义乌建设社区的陈先生认为,节地生态葬早该全面铺开了,死亡人员骨灰一律实行存放堂安置的做法非常好,希望以后能逐步转化为大家都接受的生态葬。

“生态葬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不少逝者亲属说,逝后选择生态葬,既环保又能节约土地,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在延续。 ”市民朱先生认为,为了鼓励更多人响应节地骨灰存放葬法,自觉接受骨灰从之前的“入土为安”转为“入室为安”的观念,政府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节地生态葬的宣传力度和殡葬执法力度,同时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对生态葬的奖励力度。“只有大家而不是少数人积极响应环保绿色的生态葬法,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青山白化’现象。”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也遇见了不少持不同意见的市民。有的市民认为,实行以骨灰寄存为主,撒散、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式为辅的骨灰安置方式,从理论上、经济上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上,固然是好,但在推行进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以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加以落实为妥,不宜在制度、观念等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实行“一刀切”。有的市民认为,骨灰存放堂安置方法还称不上真正的“节地”,目前斥巨资花大力规划建设的13个骨灰存放堂,全面建成后至少可以满足2030年前的安葬需求。那么2030年之后是不是又要重新修建或扩建更多的存放堂?

对此,义乌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殡葬是殡葬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大事,骨灰存放堂安置方法能有效遏制大碑大墓造成的青山白化现象。随着节地生态葬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今后自愿接受生态葬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为推进生态葬、深化殡葬改革,义乌这些年在生态殡葬上的惠民政策及扶持力度有增无减、持续加大,今后还将出台更多更好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广、引导生态节地安葬,立体葬、草坪葬、植树葬、鲜花葬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安葬。

殡葬既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生态葬、全面实行骨灰一律存放堂安置方法的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出台一个让人既叫好又叫座的法子,出台一个既不占地又能保留骨灰、还能领到政府奖励或补助的政策,将节地生态进行到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