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庆特辑丨十四年前,复旦人的这些心愿都实现了吗?

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 2023-08-20

2009年的复旦是什么样的?那时的复旦人对未来有过怎样的期待?


复旦118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开启了时空之旅,从故纸堆里翻出了2009年的复旦青年国庆60周年特刊。在这份特刊上,复旦青年向十年后的复旦提出了11个问题,并邀请了一些复旦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预测。


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此时此刻,细数校园的每处改变,一些问题已然有了答案。14年后的今天,我们揭开了属于复旦的时光瓶,选取其中同学们感兴趣的5个问题,看看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复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复旦青年记者 刘潇阳 金皙  杨丹露 胡逸菲 郭奕玮 整理

复旦青年记者 林雨彤 章渝婷 报道

复旦青年记者 毛心砚 赵睿佳 编辑

Q01

复旦大学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

是否能进入TOP 100?


2009年,复旦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103位。


十年来,复旦在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都保持着上升趋势,于2010-2011年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Top100,在2020-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也出现在了百强之列。


目前,复旦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榜上分别位于第34位和第51位。


▲2009-2023年复旦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 

制图/刘潇阳


▲2012-2023年复旦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制图/刘潇阳

Q02

复旦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寝室洗上热水澡吗?


十多年前,老复旦人们还需要在公共浴室门口买票洗澡,1.5元一张的洗澡券,同学们可以不限时淋浴。几年前,复旦校园里的宿舍热水淋浴尚未全面覆盖,有些宿舍楼只能用冷水洗澡。下雨的夜里,同学们一手撑着伞,一手抱着淋浴用品,走在去公共浴室的路上。


▲复旦大学学生浴室旧照 

图源/魅力五角场微信公众号


如今,复旦大学已全面推行空气源热泵,使得宿舍热水淋浴不再是一个难题。2021年,东区13、15号楼完成浴室改造,标志着学生前往公共浴室洗澡的时代“落幕”。


以下是《复旦青年》与总务处老师的对话:


《复旦青年》:目前学校实现宿舍热水淋浴全覆盖了吗?


总务处老师:目前,四个校区都已经实现热水淋浴进楼了。


《复旦青年》:宿舍楼内热水淋浴是从哪些区域开始改造?


总务处老师:2011年的时候,整个市场上空气源热泵技术比较成熟了,学校也想做这方面的改造,就从南区开始试点,再全面铺开。南区一期6、7、8、10号楼第一批浴室热水进楼,随后是2013年北区的整体改造,2021年,东区最后一批宿舍楼13和15号楼完成改造,北区和东区公共浴室在热水淋浴全部进楼后逐步关闭。


▲改造后的18号楼浴室 

图源/复旦大学志德书院微信公众号


《复旦青年》:锅炉烧水和空气源热泵有什么不同?


总务处老师:改造原因一方面是要节能,锅炉能耗比较高,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是锅炉作为特种设备要定期检查维修,使用的维护和人力成本较高,随着锅炉操作工的老龄化,也不得不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空气源热泵是自动化的,可以直接设置开关时间和烧水温度,节省了人员费用和锅炉检修费用。


《复旦青年》:浴室的刷卡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总务处老师:公共浴室最开始是买票洗澡,学生票1.5元,老师票4元,不限时,但是这样不利于节水,后来逐步改成了刷卡洗浴。

Q03

书院制度会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吗?


2005年,复旦大学建立了“复旦书院”,将建设住宿学院看作本科生教育制度改革和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书院共五个,分别为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和希德书院,名称都来自于老校长的字或者名。大一新生依照专业、国别、地域、民族分散的原则进入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书院生活。


2012年9月,复旦大学本科生住宿书院建设全面启动,书院制度实现由“一年制书院制”到“四年书院制”的转变。十余年来,复旦书院教育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书院成为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学生自管的教育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复旦各书院开展各具特色的思想引领、学术拓展、身心健康、文化涵养、创新实践、领袖人才等“六大计划”,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2019年为转折点,学校对书院的本科生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在2019年以前,书院大都还是内聚式,将书院内的院系融合在一起,设计书院的萌宠和书院的标识系统,开展书院各自的活动。在学校整体的六大计划框架之下,书院开始开办与第一课堂融合的第二课堂,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去培养学生。此后,书院进一步成为一个整体,五大书院共同承办“传统文化月”、师生联合体育赛事等活动。单一书院的品牌活动也逐渐扩展为五大书院的品牌活动,增加了各书院同学参与活动的机会,也给为学生组织提供了跨书院交流的平台。


▲2023年书院传统文化月“风雅集市”活动现场

 图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相比于学校内其他学生组织所办的活动,在任重书院自管会主席团成员伏羲的眼里,书院下的活动“会跟大家的生活更贴近一些,会倾向于找我们书院自己的资源,活动策划也会更宽松,受到的限制比较少。”伏羲认为,当前书院的关注重点是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书院希望通过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以及书院自身和导师的力量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学科,改变学习方式,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而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进入专业学习,主要的学习辅导会交由专业院系和教务处,书院目前还没有涉及。细分到各自的专业后,学生对自己专业院系的归属感将会进一步加强。

Q04

图书馆里总能找到需要的图书或电子资料吗?


十年前,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还没有那么丰富,许多学科资料与文献的检索也并不容易,有时同学们难以找到所需的书籍。


如今,通过手机就能轻松地完成找书、预约、借书、还书、续借,不需再到专门的借书台。线上的图书馆电子门户分类清晰,检索方便,内容翔实。


以下是《复旦青年》与复旦大学图书馆数据管理与技术部主任薛崧的对话:


《复旦青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同学们对于线上资料需求的增加,我们看到复旦大学图书馆也在逐步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能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复旦大学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的搭建过程与成果?和十年前相比,我们的平台有哪些新的发展与变化吗?


薛崧:首先是图书馆的“数字特藏”建设。从2000年左右开始,数字图书馆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了应对馆藏资源日益同质化问题,越来越注重对特色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特色资源包括古籍、民国文献、老法文图书、老西文图书、复旦人著作、学位论文、校友及各界人士的重要捐赠,以及其它重要的近现代文献及手稿等。十年来,复旦大学图书馆持续数字化特色馆藏资源,并建成包括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全文数据库、民国书刊全文数据库、东亚语言数据库、顾维钧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简帛字词数据库、上医特藏资料数据库、《复旦》校刊数据库、印谱文献虚拟图书馆、陈毅专题数据库、馆藏古籍稿钞本数据库等等特色资源全文数据库。


近年来,复旦大学图书馆通过一些数字人文项目,尝试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从数字化走向文本化,并利用本体、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知识化、数据化,探索构建数字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

 

二是为了应对数据时代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下,高校师生对数据资源的新需求,复旦大学图书馆在原有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一方面汇聚和整合校内科学数据,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服务;另一方面拓展外部合作,获取高质量研究数据资源,支撑教学科研。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是国内高校第一家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平台。平台汇聚学校科研数据,其中包括科研期间采集的数据样本以及最终的科研成果,供学生老师申请使用。截至2023年5月,共有社会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的807个数据集,平台访问量达1.1千万次,下载次数超过70万次。


复旦大学图书馆还与国家卫健委等机构合作,获取高质量数据资源为学校老师、同学的科研提供支持。与此同时,搭建了慧源上海教育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汇聚上海各大高校特色资源,形成能够统一发现、统一访问的数据门户。提升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识、共享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上海高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截至2023年5月,平台已整合了沪上10所高校的20个特色资源库,平台访问量达724 万次。


三是建设复旦大学学术成果仓储,服务科研管理和决策支持。全面、系统地集成复旦大学教师研究产生和拥有的各类知识资产,对学术成果进行规范化处理,并通过教师认领形成了一个高质量的复旦大学学术成果数据库。目前面向决策管理层和科研人员,提供复旦大学学术成果的多维度多层次展示,自助和定制相结合的数据服务,与全校28个部处、院系进行了200多项委托和合作,包括学科规划与发展,人才评价与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测算与分配,学校影响力提升,评奖遴选辅助等。


四是建设数字基座,开展数据治理,赋能智慧应用在国家、社会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从2021年开始,图书馆开始了筑基行动,以数字基座为支撑,开展对图书馆的馆藏学术资源数据、用户数据等的治理工作,持续提升数据质量,以支撑未来智能化应用场景。


《复旦青年》:图书馆如何结合线上线下,更好地为同学和老师们提供服务呢?


薛崧: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努力实现“泛在、一站式”服务目标,即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获取你所需要的资源。同学们可以线上预约图书,线下自助取书来馆前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了解到各馆的实时入馆人数和座位使用情况;在各馆还可以用手机扫码自助借书;相比十年前,图书馆为同学们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了更多便利。在教学支持方面,我们与研究生院、信息办以及老师合作,共建了一个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的平台。如果老师们的教学提纲中指定了相关的参考书目以及文献资料,我们会获取相应信息,然后自动匹配图书馆馆藏。在参与课程期间,同学们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获取相应电子资料或是纸质书籍的馆藏地。


▲复旦大学移动图书馆 

图源/复旦大学图书馆2021年年报


《复旦青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有什么经验呢?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薛崧:数据是基础。过去十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在数据资源汇聚、数据服务创新、数据平台/工具建设、校内外机构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数据标准规范等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持续着力建设高质量、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提供学科专业资源和服务、数字人文研究支持和科学数据服务,有力支持复旦大学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我们也成立了“复旦-阿法迪智慧图书馆学研究中心”,从“产、学、研、用”角度研究并实践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落地,联合产业界,研发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数字基座”,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数智能力,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未来,在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图书馆应更加关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需求,服务于新时代育人的需要,将数据服务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未来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


*题外话:

复旦大学图书馆一直以来也在憧憬新馆的建设,以拓展图书馆空间、提升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来更好适应同学们的需求。

Q05

复旦能拥有设施完备的展馆,

以供常年艺术展览吗?


从1992年开放至今,复旦大学博物馆隐居在校园内,成为莘莘学子与历史对话的场域。


作为复旦校园的历史建筑,博物馆及周边建筑群经历了烽火岁月的纷扰,又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跨越腾飞。屹立在校园内的老建筑凝聚着时代的精粹,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文化记忆。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地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的建设,复旦100号、200号楼的复建以及周边建筑群的新建事宜被提上日程。


如今,正值全新建筑群正式竣工,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十年来复旦展馆与文化艺术教育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复旦青年》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系主任刘朝晖的对话。


《复旦青年》: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的品牌与文化象征,也是高校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我们注意到,复旦博物馆的重建策划,包括改建相伯堂、简公堂和相辉堂等事宜其实早些年就已被提出,但中途历经18号线地铁站的修建,今年才完成相关建设工作。请问博物馆及周边建筑群经历了怎样的重建过程?目前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复旦博物馆现在已经完全对外开放了吗?


刘朝晖:这次在地铁建造时复建的200号楼,以及它旁边的蔡冠深人文馆(300号楼),构成了复旦博物馆的建筑主体。200号楼落成于1922年的春天,由美国建筑大师亨利·墨菲设计,除200号楼等复旦校园老建筑外,亨利·墨菲还主持规划过清华学堂、燕京大学等多所校园的主要建筑。1937年,200号楼的屋顶曾被炸飞,内部设施损毁严重。它已经经历过几次修缮,我们希望这次重建能够尽可能地还原老建筑的原貌,在新时代发挥新的功能。


目前200号楼建筑已经修缮完成,正在开展展厅装修、展览筹备等工作,我们期待200号楼内部装修全面完成后,在充满传统文化气韵的中式建筑内呈现一个展陈条件现代化的展厅,见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复旦大学地铁站及地上建筑剖视图 

图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复旦青年》:在展览方面,复旦博物馆之后计划推出哪些重要的展览或者常设展呢?


刘朝晖:在这次重建的200号楼新馆,我们会推出新的常设展,主要展出我们学校自己的藏品,大概是以下四个门类:


一是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物展。这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批展品,里面有贝珠衣,有服饰、木雕,还有泥偶等,其中最珍贵的是贝珠衣,非常值得大家观赏。我们大概有收藏20多件贝珠衣,从全球来看应该是最多的,比台湾地区收藏的都要多。


二是青铜器展览。此前,我们有幸获得了王纲怀老先生的无偿捐赠。王纲怀老先生是清华的老校友,他捐了200面铜镜给母校清华大学。因为先生是上海人,也希望能够回报家乡,这批捐赠是老先生对我们复旦莫大的支持。除了这一批铜镜专题之外,我们的校友——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先生捐了十多件蔡侯器,这一批文物的等级是很高的,我们组织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对这批藏品进行了鉴定,其中有两件定为一级品,这是中国文物最高的等级了,另外还有非常珍贵的二级品。这两批捐赠,再加上我们旧藏的青铜器,共同构成这个青铜器展。


三是陶瓷器展。我们会展出学校馆藏的历代陶瓷,同时还会配上各个时期重要窑场的瓷器标本,让大家比较全面地感受陶瓷器的魅力。


四是甲骨和钱币展。甲骨是我们文物收藏里面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是著名的甲骨学家、历史学家胡厚宣先生的旧藏。胡先生是我们历史系的教授,后来去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他的旧藏就留在了复旦。因为甲骨对保存条件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会选一些甲骨,与当年建设文博学院时上海博物馆捐赠的历代钱币共同构成我们建筑改造后的四个常设展之一。


《复旦青年》:除了这些珍贵文物的常设展外,我们注意到文博系的师生也在参与每年的展览策划是吗?


刘朝晖:对的,学生实习展应该是从2013年开始,但当时还没有那么系统化,这十年其实也见证了这个教学实践项目不断完善的过程。每年的本科生毕业实习,大三学生在系里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博物馆这一平台策划并推出专题特展。展览基本上全是本科生来负责筹备,从内容策划,包括展览主题的确定、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到形式设计,即从艺术的角度呈现展览,再到推出后配合展览的教育活动,以及与展览相关的文创设计,学生都全程参与。这个教学实践项目去年还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们的学生真的非常出色,很有创意和专业能力。


▲本科生策划的“御街行——考古发现中的南宋临安”展览 

图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复旦青年》:我们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展品,每年也会有学生亲自参与策划的特展,但对于展览来说,宣传推广也非常重要。关注到复旦大学博物馆并没有在新媒体上运营自己的官方账号,请问我们在展览的传播方面一般会采取什么方式?有怎样的考量呢?


刘朝晖:其实我们对于展览推出后的宣传还是很重视的。2016年,我们就注意到要用微信公众号去进行宣传,还有豆瓣以及其他媒体资源。当时的这个公众号后面变成了我们文博系的官方公众号,发布包括博物馆展览在内的讲座与活动信息。现在复旦博物馆是没有自己专门的公众号,也没有 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账号,主要是借用文博系的官方公众号进行展览的推广,比如展览推出前会先出预告,倒计时3天时开始每天推相关的宣传内容。因为宣传工作还要考虑活动运营中的人员配备情况,现在博物馆的专职老师只有一位,其他都是兼职的老师,所以人手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其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


《复旦青年》:博物馆的建设与文化艺术教育是高校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此您有什么建议与展望吗?


刘朝晖: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在这十年间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但我经常感到复旦博物馆的现状跟复旦这样一个一流大学的身份不相匹配。大家都说一个好的大学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博物馆,这是一个共识,就像牛津大学有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哈佛大学有哈佛艺术博物馆。一个好的博物馆不仅仅是要有好的硬件条件,更需要高质量的展览;另一方面,对人员配置和运营规范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复旦博物馆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我记得1992年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时,我们就是首批的会员单位。当时全国的高校博物馆还很少,有单独建筑作为博物馆的更少,而我们已经有200号楼这样独立的博物馆建筑了。现在30年过去了,和全国高校博物馆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相比,我们的进步实在是太缓慢了。


文化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大学博物馆对大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中心。一方面,我相信学校的师生有这样的需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美育、通识教育等等都是可以通过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加以开展;另一方面,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展览的场所,师生在博物馆里可以休闲、可以与人交流,在非常高雅的环境里感受文化的熏陶。







对于复旦的下一个“十年”,你又有哪些新的预测和期许?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问题,等待下一场穿越十年的时空之旅。



微信编辑丨朱芷扬

审核丨张志强、徐竞彦



往期精彩


《天窗》:在爱情幻想与社会狂想之间



讲座万字实录:莫言、王安忆、陈思和对谈:从文学到舞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