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没了|造物的壳还在

王可越 王育琨频道 2023-03-28


生命没了 

造物的空壳还在


造物必有壳子,壳子独立之后,一定会获得生命,一如词语四处滚动。




导读

生命没了,壳还在


这的确是一个折磨人的问题:爱情过去,我们剩下了婚姻;革命过去,我们剩下了政治;诗过去了之后,我们剩下的是诗坛……一个精神的创造力过去了的时候,剩下的可以说是一具尸骸。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顾城)


2019 摄于东京


造物的空壳


王可越

来源:新思课

无论喜爱还是憎恨,刚开始十分扎实,到后来都忘了具体内容,只剩下惯性的空壳。
过的节越来越多,过到后来,只剩了端午或儿童的名义。登黄鹤楼或雷峰塔,登上的仅仅是一个名字。
人们建立形象,也捍卫着形象的外壳。化妆的人不想卸妆,人说了话,话贴在脸上,再往后,说出的话反而牵引着说话的人。
壳的有趣之处,在于轻飘飘,且可置换,老东西找个新壳,老壳也可装进新东西。

生命的壳


我曾在林中看到蝉脱壳之后的空壳。精美的壳上爬满了蚂蚁。在森林里,这是个有趣的遗迹。
它曾包含一个生命。生命飞走了。壳,变成无用之物。但它又是个独立且新颖的物体。
创造之始,生命的形式和内容合为一体。时空转化,壳子留下,肉和生命溜走了。
独立的壳子,住进一些别的思想或外来人口。

2015 摄于广西


我有干枯的松塔,也收集了干枯的莲蓬。都好看,但他们都是纯粹的空壳。
活着的有机体,优点在于外在的形式与内在一起变化。树的枝杈,歪歪扭扭,四处蔓延,怎么长都是合理的。所谓生命之树常青,意思是树的生长来自于内在的意志和创造力。

如果一个东西长成一个样子,它大概率有继续往前长的优势,而如果你拿到一个“果实”,那么他就不再生长了,这就像一个果实,一个果实也不错,但是它没有挂在树上。
生长的东西总是还是挺可爱的,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终究还是可爱的吧。因为他们是造物,而不是壳。
如果你要个果实,首先需要先有一棵树。一棵树的品质决定了果实的质量。
但你现在说,我直接要个果实,而且是不会腐烂的果实。那对不起,你拥有的只是果实的壳儿。

壳子可以永恒。好比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肚子之中填满了棉花,眼珠换成了玻璃球。
豹子永远狂奔,狮子总在怒吼,鸟儿不会收拢翅膀。
标本栩栩如生。只不过,他们不再是生命。


螃蟹的肉不见了



记得好多年前,我们一家人在海岛上玩,买了一只巨大的青蟹,交给小饭店蒸了,端上来打开盖儿,大失所望,我们发现青蟹除了壳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肉可吃。
渔民把大螃蟹挂在船后,等买主太久了吧。螃蟹壳子之内,不断消耗,最终只剩下空的。

一开始,总归有一些真东西的。比如爱,比如恨,比如创造。
爱稀薄了,一种关系留存下来了,爱的壳留下来了,内部消耗掉了。
恨得久了,如果缺乏细节,也变得薄弱。后来,只有恨本身,没有了“恨什么”。如此想起来真让人懊恼。
人们写啊写,文字离开了笔端,他们就是独立的了。被读到的文字,不再是写时候的意思。
“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
苏格拉底说,词语像石头一样开始滚动。
词语奔向世界,谁知道他们滚向何处?
一本书,每个字,每个符号,跟着轻的壳子,在时间中漂流。被晒干的词汇,会演化出很多子子孙孙,影响人很多年。但谁能说,他们就是原来的意思?

2011 摄于北京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逐渐被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人生之中,不断替换物料(身上的血液和细胞),抵达终点时还是那艘船吗?
一个名字是重要的。一开始,名字只是附着物。而发展到后来,名字比实体更具体。
名字归纳了属性。而所有属性,也附着于名字。在名字之下,不断再生产,直到超过了名字的壳。
名字就是一个壳。直到破裂之前,壳都维护着总体,不至于分崩离析。
忒休斯之船,行驶在大海上,它并非船本身。
一艘船,仅依托于总体认知:我们只是执着地认为:它仍然是起航时的那一艘。


瓶子和酒



漫游到古代的一个地方,就要想起当年如何起高楼,如何楼塌了。
感叹今年重开的桃花,我摩挲的着,乃是往年记忆的空壳。
历史的壳子装的都是关于现在的酒。无论宋朝还是明朝,希腊或法国……幻觉注入壳子的遗存之中。诗词里,只能是当下的哀愁。
被拆毁再重建的宫殿,只要有个名字,就可以在幻想的遗址上重建的亭台楼阁。
建一座花果山,甚至凌霄宝殿。看起来又热闹了。围绕名字的壳子建起来了。
一个影像也是壳子。人走了,人死了,图像留存。
伦勃朗自画像,或梦露的照片。还是可以栩栩如生想到很多。但那并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看的人,当下的投射。对着空壳,浮想联翩。
梦露(Monroe)还是门罗(Monroe)?德芙巧克力和多芬沐浴露,都叫做Dove,显然,同样的壳,想象大不同了。


2015 摄于LA

人们发明了金钱、伦理,还有各种规矩。钱,比人要大,规矩也是。钱和规矩,改造了人的感情和行动,也不知里面是空洞的,还是险恶的。
人造出陶罐,造出轮子,造出电视和电梯。这一切,也都成了人的环境。技术自己活了,人在担心人造智能人。人在担心机器人反过来控制了人。其实有什么担心的呢?人造出来的,什么是受到控制的呢?壳子出现了,他们都会独立行动。
人在使用技术,但壳子独立之后,一定会获得生命(就像词语四处滚动)。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就是自动演化的样子了。

人们创造并想要维系一些能够掌控的东西。
比如一个乌托邦。赋予它永恒的色彩,假设他们不变。但那些乌托邦,不过只个纸壳而已。


以壳为名



如果一个人坐上宝座,那就一定会用适合宝座的腔调说话。
屁股坐在椅子上,面具戴在脑袋上,就入戏了。无论之前多卑贱,都会学会新腔调。
屁股决定脑袋,形势比人强。
屁股坐下了,一种身份就出现了。比如作家,艺术家、博士、文员、科学家、领导、丈夫、妻子……
角色扮演,逐渐被掏空了。最终身份比人强,意思是面子比里子重要。壳在占领人。
面具戴上,反而离最初的那个东西渐行渐远。




人们造了房子,房子又在塑造人的行为和思想。造物,让人觉得生命有价值。体现了所谓尊严的东西。在各种自造的壳子里,人看起来不再那么脆弱了。一种文化,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只能靠这样的执念维持。我所遵循的,应该有个实在,可定睛一看,却有些恍惚了。
以爱的名义代表之,统治之,笼统地一言以蔽之。以爱的名义控制,甚至戕害,并不是稀缺的案例。我是你爸爸,我是妈妈,我是你老师,我是……我有资格管理你,干涉你……代表你。
需要提防的,是一些壳子——坏人、好人、正义、邪恶、伟大、猥琐……统统概念化,建立了可以进入博物馆的标本。
将看起来正确的偏见塞进去:小孩该如何,男人该如何,后浪该如何。壳子,也是模子,用来强制、规训另一些人。



借壳上市,田螺塞肉



“借壳上市”的做法,听起来好像一道南方的小菜:苦瓜塞肉或田螺塞肉。
田螺的壳,独立了,放进了别的异物,然后成了一种新东西。
借着某个名义,结合一个糖衣。想到的近义词,脱胎换骨,或借尸还魂。

我见过青铜器模样的垃圾桶,被整齐摆放在城墙上。垃圾桶中央用来投放杂物的洞口塞满了矿泉水瓶子或食品包装袋,还有人停下来向那个洞口吐痰。
公园的垃圾桶,最早是企鹅的样子。企鹅张嘴,被装进了各种垃圾。
垃圾筒,象征古代或动物,嘴里却含着当代废品——若干肮脏的不明物质。很明显,怪物们已经停止了咀嚼,张嘴发呆,肚皮深处正在进行一种复杂的消化程序。


《忍者神龟》资料图

记得《忍者神龟》里有个反派角色。朗格(Krang)——反派的幕后黑手,是粉红色的大脑怪物,没有身躯,驾着人形机器人做坏事。
在电影里,科幻战士要钻进机器人里,为自己找个更坚固、强大的壳。
更酷的赛博朋克,用的“义体”。通过换脑袋,得到重生,这就是真正的缸中之脑了。

在如今,换壳的期待,是自我建设的念头。
穿上戏服,粉墨登场。胭脂、油彩、服装和表情动作,都是成套的,成套的壳,叫做“人设”。
pua教程里,男生的标准形象有三个套餐选择:帝王、浪子、诗人。
Ayawawa教程里,女生建立形象也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次约会要穿吸眼球的红色,第二次穿运动装,第三次穿女人味的黑色蕾丝”。
拍摄视频,可以开瘦脸,加耳朵,加帽子,加大眼睛。
后来壳更独立了,内容反而要与之匹配。
凑够了钱,去整容,这才是更彻底的换壳。选择几个热门零件,比如3号鼻子和10号下巴,组合而成半永久的面壳。


壳的生活


无论猪骨汤还是豆浆,在连锁店里都是用化学粉末加热水冲泡而成。不过,只要配上好看的图像(猪骨头和豆子),就没人会追究,食物的原始来源。
原本骨头和豆子是味道的壳。现在倒过来了——味道成了壳。加工了的塑料也可以是猪骨头味道,辣条更是重要的味道案例。
声与色独立了。他们不需要本体。我品尝肉味,而不是肉本身。
造物隐藏了,壳赢了。

壳的生活可以快速切换。壳可以换芯,一种老的内部当然也可以选新壳。
壳很轻盈,也很灵活多变。甚至他们就是物质世界,以及数字世界本身。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的吃与性,都不再需要对应原来的“肉”与“肉体”。
人们担心鸡飞蛋打,如果蛋清、蛋黄早没了,只剩鸡蛋壳。风再大也不怕吹倒摔碎,“风吹鸡蛋壳”:不会损失什么。
如此说来,壳的缺点是空洞(也是优势)魔术师耍到最后,展开双手,空空如也。舞台还是舞台,道具还是道具。
不过懂行的人早说了,以前实在的日子,耍到最后,莫不也是空空如也?

New Arrival

《创新化生存》


作者: 王可越 
副标题: 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出版时间: 2019-12

当当、京东、天猫、中图网、书店等各渠道均有销售


作者:王可越,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设计思维教练,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本文及王可越原创文章,转载及知识产权相关事宜,请联系wky@cuc.edu.cn


王育琨:任正非呼唤造物者精神



小提琴协奏曲:My Way 我的路


大危机中活下去的能力

接近美 接近神 


全球化撕裂,灾难迫近。华为开拓了绝地求生的路径。你灰度了吗?你反转了吗?你一定会在实践中去发现灰度和反转。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