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子荣:头拱地开启众妙之门

李子荣 王育琨频道 2020-02-13



头踏实地,世人几人可为?

能为者随势而上下,

以坡丘而沉浮。

随势而就,势不可挡。



李老师给我解读《道德经》非比寻常:


《道德经》满篇就是一个“慈”字。学会了慈,就读懂了《道德经》。


慈,就是要从内在升起慈悲心,去感受到普罗大众深切的苦痛,能够发愿立志有办法去解决这些痛点。财富是身外之物,要学会像范蠡那样随时割舍放下。


人生要么就是自暴自弃,要么就是修行。在修行的路上,每一次割舍,都是一次升华。做企业有了资源,或好或坏。关键是企业家是否可以守住“慈”。


综观古今,道商合和地头力发挥尽者,当属战国范蠡。范蠡以处下不争而成其勾践天下。以无不为三聚其财,以善养万物而又三散其财。无为无不为,乃玄门道商结合之经典玄妙。


——李子荣老师的提点,让我找到了地头力的方向。他给我拆解最多的就是范蠡、李嘉诚和任正非。他认为这三个人,可谓古今经营的典范。对百姓没有信得过的产品安心食用,李老师很揪心。


——而李志荣老师更把“头拱地”解读为“头踏实地”:用头脑接近大地,才是知行合一落到了实处。而只有从内在的慈悲出发去创造绝活,才是当今企业家最地道的境界。


——老子、佛陀都不立文字。出书本是幻象,文字就是幻想。李子荣老师是修行者,以心血著作,给我提点写序,可谓字字珠玑。可惜,被撤下。实乃本书的重大损失。好在修行人不迷信幻象。十二分的歉意!惭愧!郑重致歉!


——王育琨手记




头拱地开启众妙之门


头拱地,“头踏实地”之喻。头在上,能处下,世人几人可为?能为者随势而上下,以坡丘而沉浮。随势而就,势不可挡。


李子荣


太上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近日,育琨兄大作《地头力》即将出版,有缘先睹,实为缘足。神驻书中,实为育琨兄的地头力、头拱地,及在现场有“神灵”等理论而折服﹗更感育琨兄对《道德经》理解之深﹑活学之用﹑道商之合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观古今,对《道德经》之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道商合和地头力发挥尽者,且能实操者当为战国范蠡。范氏以处下不争而成其勾践天下。以无不为三聚其财,以善养万物而又三散其财。无为无不为,实乃玄门道商结合之经典玄妙。而育琨兄的地头力﹑头拱地之论实为《道德经》用于商战发挥之典范﹗



头拱地,实比为亲力亲为,“头踏实地”之喻。头之在上,而能处下,世人几人可为?能为者则能随势而上下,以坡丘而沉浮。随势而就,势不可挡。与下观上,以小观大而终成其大矣﹗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华所显。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而头拱地之论恰是《道德经》水之论的发挥与延伸,随波逐流,但不滥,随行就市,但不涣。当今商界,风云变幻,信息瞬间,逆向思维,颠覆操作,种种之做派使人之思维混乱,欲之膨胀,不择手段,急功近利。而乏之的恰恰是人法地﹑头拱地之神韵之力。


 

地头力,个人之管见为头拱地的延伸,又可喻为地头犁。无头拱之处下之前因,实难言地头力之后果。实为一对阴阳。坚强者不得好死,柔弱者生。企业的发展到了瓶颈之部,不得不以大刀阔斧之魄力进行修治改之。以适者生存。恰如土地的板结,非以铁犁而无以松之。无以松之者不足以发展,不足以发展,则难言壮大。



《道德经》曰:死而不亡者寿﹗”即此义也。地头力、头拱地可谓把握阴阳合于数术。数术为何?当为地头力、头拱地之合。合者刚柔并举,举为阴阳交泰,泰为执两用中,执两用中为玄门之妙法。自然化腐朽为神奇,无中生有,自然而然出现现场有神灵之果报﹗问题迎刃而解。而谙此法者,古之有战国范蠡者外,吾尚未见现代有以玄门之法用于实战出其育琨兄左右者﹗是实作者前半部以《道德经》坐山之法大谈企业管理继承之道。后半部以玄门立山之法谈出了企业之经营﹑扩张﹑扩大入世法门。甚望有缘见之者深研﹗



作者出繁入简,以对《道德经》和企业甚深之解,诠释了企业之生存﹑发展的脉络。与华为等众多企业之案列并举,展现作者甚深功底﹑精细脉络﹑似醍醐灌顶遍体清凉,诠释并解密了他的地头力﹑头拱地的实例并深加剖析,实为可喜可贺﹗祈愿此书的面世会造就吾中华更多寰宇企业。


 

李子荣

修行者





附文:陶朱公与他的经商智慧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4]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们总愿编织出英雄美人的佳话,因此才有泛舟五湖这一说。但史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又一说为在宜兴制陶,无锡五里湖养鱼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陶朱公经商十二则

1、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2、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3、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4、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5、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6、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7、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8、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9、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10、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11、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12、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陶朱公经商十二戒:

1、勿鄙陋,应纳无文,交关不至。

2、勿优柔,胸无果断,经营不振。

3、勿虚华,用度无节,破败之端。

4、勿强辩,暴以待人,祸患难免。

5、勿懒惰,取讨不力,账目无有。

6、勿轻出,货物轻出,血本必亏。

7、勿急趋,货重争趋。须防跌价。

8、勿昧时,依时贮发,各有常道。

9、勿固执,拘执不通,便成枯木。

10、勿贪赊,贪赊多估,承卖莫结。

11、勿薄蓄,货贱贮积,恢复必速。

12、勿痴货,优劣不分,贻害非浅。





陶朱公经商十八法: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
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
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
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
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
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
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
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陶朱公五字商训:

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商圣陶朱公经商“三谋三略”

 


一、《三谋》:

 

《人谋》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事谋》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货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物谋》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帐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二、《三略》:


 《货略》、《价略》、《市略》

 

积著之理,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

 


大事年表

编辑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范蠡作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公元前5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范蠡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范蠡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范蠡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范蠡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