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格的塔楼,母性的原型及其拓展

心智直观 王育琨频道 2022-01-05


1923年的塔楼,它是在荣格的母亲去世后两个月破土动工建造的。因此它基本上便体现了一种怀念和祭悼的心理意义。荣格说,“对我而言,它代表着一种母性的温热。”荣格通过“使深度的前恋母情结心理结构安分守己和从那里把它建立扩大,开始了他的建筑陈述,也开始了他的心理学独树一帜之路。


到1927年,荣格感到最初的塔楼已经不能表达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他又建造了一个塔一样的附属物,荣格的精神开始从1923年塔楼形成的母性基地中延伸出来,男性的力量逐渐增强,它表现了一种融合那些看起来不相容的对立面的努力。


到1931年,荣格在内在不完整感的催促下,将塔形的附属部分作了一次扩建。他汲取印度人建造房屋的经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个人专用的内部化空间,它可以用来静修默想。这个时期塔楼的建造,为荣格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精神得以专注的地方,从此,荣格可以进入没有时间限制的天地,去体验永恒。


荣格从母性的原型出发,广泛着眼于全世界的宗教智慧,在老子那里获得了深深的共鸣。荣格称老子就是一个完美的象征,他具有超越的智慧,可以看到以及真切地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受老子的影响,荣格在其晚年渴望着回归其本来的存在,回归那永恒的未知的意义。荣格说:“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恒的真理……我对于我自己越是感到不确定,越是有一种内在生发的,与所有的存在均有联系的感觉。事实上,似乎那长期以来使我脱离于世界的疏离感,已经转化为我内在的世界,同时展现给我一种意外而新颖的我自己。”


母亲,是人在头脑中形成最初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阿尼玛原型。荣格母亲的身上,既有阿尼玛的积极面:温暖,热情,慈悲,滋养,包容,爱,直觉等,也有阿尼玛原型的一些消极面:神秘,隐蔽,诱惑,毁灭,吞噬,烦躁易怒,抑郁寡欢,反复无常,忐忑不安,多愁善感,冷漠无情等。从荣格身上,同时能看到母亲这个阿尼玛原型对他的双重影响。


在他的自传《回忆·梦·思考》最后一页,荣格援引老子的话:“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荣格从自己母亲的原型,拓展为养育万物的母亲。他已经进入了链接天地万物的境界,具有了万物一体之仁。


——王育琨记



原文: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他玩通了曼荼罗

来源:心智直观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出生于瑞士一个凯斯威尔的村庄。荣格六个月大时,家庭移居到莱因瀑布边的洛封城堡。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从小受家庭宗教气氛的影响,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他认为其父身为牧师却丧失真心的信仰且无力面对现实,只能讲述空洞的神学教条,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时期在领圣餐时心中毫无感觉,不符他的期望,对基督教非常失望。荣格更做过一梦,其中上帝的粪便击碎精美的教堂,因此荣格背离了基督教。


1895年-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随后在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助理医师职位,在布鲁勒手下实习。期间他进行了高尔顿词语联想实验的研究,积累了最初的声誉。荣格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去职务自己开业。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屇主席,后因两人的学说产生分歧而决裂。由于此决裂弗洛伊德将荣格的名字一笔勾消。



Clark University Sigmund Freud, G. Stanley Hall, C.G.Jung; Back row: Abraham A. Brill, Er


1912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彻底决裂以后,曾经忧郁数年。他曾见到幻像也曾感觉到众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个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脚的老人菲利门,另一个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这两位成为他日后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玛的样本。

后来,他在波林根的建筑―座塔楼,是其理论和心性发展的见证。塔楼是荣格表述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所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它的建造过程与荣格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塔楼的最终形态又象征性地展现了荣格精神的完整性。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前半生的工作,荣格已经建立了外部生活的根基,但是“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好长时间我内心里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感……原因是我此时尚没有找到立足点。”于是,荣格便开始了“正视潜意识”的工作,这时,荣格在库斯那赫特房屋已经建成,他离开外部的业务实践,怀着坚定的信念来到这里,献身于研究工作。他的目标不再指向外部世界,而是开始建立内部生活的根基。“通过我的科学工作,我便慢慢地能把我的种种幻觉和潜意识内容置于一种坚实的基础上了。”但是,荣格感觉到文字和纸张仍然不够真实,他需要另外一种东西来阐释发自内心的绝大多数想法和获得的知识,荣格说,“我不得不在石头中做出承诺,这就是‘塔楼’的开始。”



塔楼荣格的建筑曼荼罗


塔楼最初的设想

1902年,荣格已经在波林根买了一块地,波林根傍湖而立,处于山谷之中,荣格认为这是一块阴性的地方,具有包藏、容纳的特性。这里是一老教堂的地产,早先属于圣嘉尔修道院,这就更增加了此地在荣格心目中的神圣性。

当荣格产生了用石头来表露自己的信念的想法后,便开始筹划在波林根建造自己的房屋―塔楼。最初,他并没有对房屋建造作具体的规划,在他的设想中,那将是非洲人的一种小屋,单层住宅式建筑,圆形的结构,在屋子中央放一个火炉,然后在四壁上镶嵌大块的木板。荣格本意是用这原始的小屋来诠释一种观念的整体性,并准备把它具体化为一个关于完整的观念,这个完整是一个家庭特有的完整,其中各种小家畜一样平等参与。


但是,荣格在建筑的最初阶段便更改了计划,他认为这个设想太原始。荣格需要一个来呈现其心性发展的空间,而过于原始的非洲小屋造型虽然能够将其心性置于有形的存在,但是却没有为发展留出足够的余地。它的原始性会将荣格置于一种现实的普遍存在中,这时,生物学意义上本能的行为模式占主导地位,而人则退化到了一种“自发的和不依赖于意识的”状态,永恒的自性通过有限的自我来体验自身的途径便被隔离在外部现实之外了。荣格认为自性是意识与无意识的整体,是统一、组织和秩序化的原型。它需要通过世俗的形式,以三维现实的自我经验才能得到充实和体现。同时,荣格所追求的“观念的完整性”是一种精神成熟的表现,是发展的最终形态,塔楼的建造从一定意义上便是服务于这种目的,在荣格看来它应该是“随着当时的具体需要而产生的。”于是,荣格便重新开始构想心目中的塔楼。


荣格从1923年开始建造塔楼,此后,在原来塔楼的基础上陆续作了一些增补,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1956年。但是塔楼最主体的部分是在十二年内完成的,每一阶段四年:



塔楼


1923年的塔楼是欧化的双层建筑结构,它是在荣格的母亲去世后两个月破土动工建造的。因此它基本上便体现了一种怀念和祭悼的心理意义。荣格说,“对我而言,它代表着一种母性的温热。”荣格通过“使深度的前恋母情结心理结构安分守己和从那里把它建立扩大,开始了他的建筑陈述。”


到1927年,荣格感到最初的塔楼已经不能表达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他又建造了一个塔一样的附属物,中央的结构加上塔式的附属部分变成了现在的建筑特色。荣格的精神开始从1923年塔楼形成的母性基地中延伸出来,男性的力量逐渐增强,它表现了一种融合那些看起来不相容的对立面的努力。


到1931年,荣格在内在不完整感的催促下,将塔形的附属部分作了一次扩建。他汲取印度人建造房屋的经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个人专用的内部化空间,它可以用来静修默想。荣格在四壁上绘上了画,其中就有他内心的导师斐乐蒙的形象,通过与斐乐蒙的沟通与交流,荣格发展和完善了他的积极想象技术,塔楼的建筑过程便是这种技术实践应用的一种体现。于是,这个时期塔楼的建造,为荣格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精神得以专注的地方,从此,荣格可以进入没有时间限制的天地,去体验永恒。



在1935年,荣格心中产生了一个愿望:他要拥有一片围起来的地块。于是,荣格建造了一个院子和一个湖边的凉亭,这样,周围就有了更大的可以利用的空间,并与前面完成的塔楼的三位一体结构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形状。三位一体其实是一种宗教意象,它“作为基础的原型只具有男性的性质”,荣格通过院子和凉亭引入了女性的性质,并营造出朝向天空和大自然的空间,这就为荣格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展示其内心世界的机会。


在1955年之前,塔楼一直保持着“图三”中的形式。1955年荣格妻子埃玛去世后,荣格对塔楼又进行了一次扩展。荣格意识到,那“趴伏得如此低、如此藏而不露的屋子正中的那个小小的部分就是我自己!我再也不能把自己隐藏在‘母性’和‘精神性的’塔楼的后面了。”于是,荣格将老年获得的意识扩展赋予到那小小的中心部分,并在上面又增添了一层。通过这次增补,荣格实现了最终的意识独立,这个过程“包含着心理整合的意义与完整性的实践”。




塔楼对荣格的意义

塔楼体现了建筑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层面对荣格的意义:

一、作为荣格心理过程发生的容器,塔楼内在的空间伴随着荣格心理过程的发生、变化,并使之成为可能。塔楼作为外在的物体,与荣格处于分离的状态,但是营造的内在空间却成为荣格心理过程的容纳器,这又让塔楼同荣格成为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塔楼里没有任何通电的设备,荣格在此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天冷的时候我靠向火炉取暖。傍晚时分,我燃起油灯。这里没有自来水,我从井中打水;我劈柴用来烧饭。这些简单的工作使人变得简单;但是变得简单又是何等的艰难!”。荣格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感受着内心涌现出来的心理内容,并以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晚年,荣格又隐居于塔楼,“身体力行于道家与禅宗的实践,潜心于《易经》的洗心体验”。




二、心理过程的具体化展现,作为心理过程的主体,荣格在其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心理内容具有的延伸性,使荣格以投射的形式将自身的特性表现在塔楼内。荣格于1924年左右在自己卧室的床上方画的巨大的曼荼罗便是最好的证明。曼荼罗是最古老的象征之一,按照荣格的观点,它是一种心理完整性的原型和象征,它“是在心灵失去平衡后,在精神的重新整合过程中自发显现的。”于是,塔楼便成为荣格自身的延伸,承载了他生命的信息。


三、塔楼又是荣格自身的象征。晚年,埃玛逝世后,荣格将老年获得的意识扩展到塔楼新增添的一层上,并且领悟到了塔楼“所有部分是多么恰当地组织在一起,一种富有意义的形式已经构成,即:精神健全的象征。”塔楼如同一面镜子,为荣格进行自我反思提供了可以关照的平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荣格获得以上的认识。



三面石刻


1950年,荣格用石头作了某种纪念碑式的东西来表达塔楼对其自身的意义,他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三面石刻”,荣格以这种具体的形式展现了他的心灵。“三面石刻”和塔楼已经融为一体并几乎成为了荣格精神和荣格心理学的一种象征。


在《回忆·梦·思考》中,荣格是这样描述他的波林根以及他在波林根的感受的:
我时常觉得我自己也伸展向那无际的旷野以及周围一切存在的内部。我觉得我是生活在每一棵树中,每一朵浪花的耀动之间,生活于云雾与动物的穿梭,以及季节的变化之中。这塔中的一切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注入了其自己的特色,而每一特色也都与我息息相关。在这里,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自己以及和我的历史,这里是心灵特有世界的无限的王国。



在这本自传最后一页,荣格援引老子的话:“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作为其自传的最后总结。荣格说,老子所表达的正是他在老年所感受到的。荣格称老子就是一个完美的象征,他具有超越的智慧,可以看到以及真切地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受老子的影响,荣格在其晚年渴望着回归其本来的存在,回归那永恒的未知的意义。荣格说:“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恒的真理……我对于我自己越是感到不确定,越是有一种内在生发的,与所有的存在均有联系的感觉。事实上,似乎那长期以来使我脱离于世界的疏离感,已经转化为我内在的世界,同时展现给我一种意外而新颖的我自己。”






因为荣格对宗教毫无忌讳,他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藏传佛教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禅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对西方炼金术着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


他也在解梦方面有杰出成就。梦反映潜意识,是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据他估计,自己一共大约解过80000个梦。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别,是他的理论得到较广泛的考察证据。相对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隐晦表达,荣格更强调梦具有一种补偿作用。梦不是伪装和欺骗,而是一部用特殊语言写成的书。在梦的分析上,荣格强调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独的梦,而是关注梦的系列,着重分析与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大梦”。同时,荣格对梦的一些神秘现象也产生了兴趣。荣格按时间顺序把梦分成指向过去的梦(即通常的对过去生活进行回应的梦)、同时不同地的梦(即梦见的一件事正好在现实的某一角落同时发生)和指向未来的梦(即预言的梦)。对于后两者因违反因果律,在当今科学无法得到解释。荣格认为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


红皮书


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对原始人类的心理进行考察,提出集体潜意识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他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并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功能类型进行匹配。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性、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这种分类法成为以后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BTI)的基本理论。


在他晚年时,荣格在梦中得到启示,回头研究亚伯拉罕诸教。在最满意著作《答约伯》中批判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也许因为个人的经历,他批判约伯记中耶和华对约伯的回答。此一充满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对与批评。由于他年事已高,他对这预料中的批评并不在乎。他也认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并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荣格曾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6月6日去世。荣格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个性化

个性化(Individuation)或译个体化:心灵成长的目标,也就是自性的实现(Self Realization),其方法为融合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中的阴影与阿尼玛或是阿尼玛斯让自性实现。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有个人潜意识及集体潜意识。他考察非洲及美洲等地原始人类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梦并比较西方人与东方人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梦,发现许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结论。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几千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遗传倾向。这些遗传倾向被称为原型。各种原型在梦、幻觉、幻想、神经症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相对于弗洛伊德的无神论顷向,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中充满了神的形象。


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荣格所发现人类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共同象征

阿尼玛: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性格,只有一个。阿尼玛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阿尼玛斯:女人潜意识中的男性性格,可有多个。

阴影:潜意识中与自我相反的性格。

自性: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


其它学说/概念

情结:情结是个人无意识中的成分。

共时性:荣格认为两件或多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有翅膀的菲利门出现前,荣格发现一只少见的鱼狗死在湖畔。他认为这两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关联。

力比多:与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纯粹性的潜力不同,荣格认为里比多是普遍的生命力,除表现在生长及生殖方面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

人格面具(persona):人们在他人眼中表现出的形象,通常是社会和公众期许的形象。

外向性与内向性


著作列表

荣格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与动力,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心理类型学》(1921年)、《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回忆、梦、反思》(1965年)、《答约伯》等。


以下为已翻译为中文的著作:

《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 or 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人及其象征》(Man and His Symbols)

《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The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回忆、梦、反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向死者七次布道》(The 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转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

《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

《人格的发展》

《文明的变迁》

《象征生活》

《荣格谈心灵之路》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红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