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热爱科幻,千万别错过重大这位宝藏老师!

重庆大学 2023-07-08



李广益,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文系主任,重庆大学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九三学社重庆大学副主委,重庆市首届“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四部,主编《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及“四十二史科幻研究丛书”。获国际幻想艺术学会杰米·毕肖普纪念奖、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第五届“希望英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学术奖励,并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2023年6月10日,荣获首届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最佳教师奖。







闯入科幻研究的“异域”



多年前,在拿到北大幻协会员证时,背后印着的那句“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让李广益回味无穷。或许进入科幻世界,正是从他幼时阅读、观看的丰富文学和动漫作品激发的想象力开始。那时,电视上循环播放着各种舶来的动画中充满热血和神奇幻想的影像,以及《西游记》《小灵通漫游未来》《天梯》等作品,在他的童年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启蒙,引领他叩开了幻想世界的大门。

正是心中不断蔓延的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在迈向学术的第一个路口,坚定地选择了中文系。北大四年,李广益凭着一腔热血展开了属于自己的“科幻研究”。

“经过专业学习,把兴趣变为研究,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单纯的爱好者到专业的研究者,或许很难界定到底是哪个具体的时刻让他开始投身于“科幻学术”,但科幻之爱的日积月累让兴趣水到渠成地成为志业。



李广益与著名科幻作家、学者詹姆斯·冈恩教授



当时,视科幻研究为旁门左道的声音仍然强劲,这个研究面向也难以在正统的文学研究中找到独属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经由科幻深入了解文学史后,李广益又通过研究方向的重新拟定为自己的科幻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面向。研究生阶段选择由思想史路径进入‘乌托邦’研究,为所学所思提供一个新的切入角度。这个选择也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进入科幻,与时代产生更深刻的共振。





文献第一条:开垦与拓荒



热爱激发着研究,而做研究的首要条件则是文献。受材料发掘、文献积累不足所限,许多有意义的科幻研究不得已“中道崩殂”。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李广益开始致力于学术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资料站点的搭建。本科时,他和朋友合作创建了“科幻理论网”,在美国读博阶段,他又和老师及同学一起创办了“世界华文科幻研究坊”,为热爱科幻、想要投身科幻研究的有志者营造一方天地。



科幻理论网入围首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奇幻网站



2013年,当李广益来到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这个新的平台上,他的科幻研究文献工作重新启航。这一次,他有了更详细的计划和安排,除了《<三体>的X种读法》《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等研究文集的汇编,还倾注心力于史料的编纂。



《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编纂团队



其中,《中国科幻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意在弥补研究空白,完整而系统地收集、整理百年中国科幻创作。“《大系》的设想源自我的一篇论文,但在我最初的思考中,这是一项中远期的工作,要在各个阶段的科幻文学史研究积累到相当程度之后才能启动。不过正如对于当代科幻文学和科技人文的探讨并不会因为中国科幻史述的薄弱而逡巡不前,《大系》这项学术工程也终于以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史料爬梳相对彻底的晚清为突破口,踏上了千里之行。”



出席《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发布会



然而,在着手编纂《大系》之时,李广益及其团队深切感受到躬行不易。首先是史料因时间久远而难以觅得,“《大系·晚清卷》拟收录的所有篇目都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文本,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再版,或虽有再版乃至晚近整理本,仍需尽量觅得晚清时的初版,编委们还是得多次亲赴或托人到各大图书馆的古籍库、特藏室查询没有公开的馆藏文献,再设法影印或现场阅览每次调阅有篇幅限制的善本。”其次是版权难题。史料大多凌乱散佚,一旦寻得也无法立即收入,需要多方沟通,这同样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所幸,经过漫长的打磨,《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的第一辑终于在2020年付梓。其对于百年中国科幻史的细致清理和呈现,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鼓励,也为无数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寂寞的伏兵:治学与做人



在当下《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巨著的影视化热潮下,科幻或许能弄潮浪尖,但短暂的热闹无法彻底改变这一文类长久以来的边缘处境。多年来,科幻小说作为从西方舶来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境遇更像是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的一支“寂寞的伏兵”,边缘且小众。而专攻科幻研究的学者,也正如学界中“寂寞的伏兵”,默默开垦、耕耘着“科幻”这片处女地。



李广益与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及日本学者上原香



李广益当然也是这支“寂寞的伏兵”中的一员。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个一经提出就震撼学界的“象征”,李广益感慨地说:“这是一个颇有存在主义意味的比喻,当研究者所坚守的阵地的意义本身已然消失,也无人要求你承担对外界的意义。那么你在那个地方,只是因为你愿意,这其中便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神采。”

或许正因为“无人问津”的“意义”与“价值”,科幻学者的研究才显得如此“寂寞”。然而做学术,不正需要“耐得住寂寞”?与研究“科幻”相互成就,在治学过程中,李广益也悟得做人的道理。在上下求索的长路上,他陆续结识了一批“耐得住寂寞”的学者,“他们的共性是淡定——认准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求闻达,悉心搜集,细细揣摩,审慎落笔,这种学风十分值得当代研究者所取法。”



世界华文科幻研究坊部分成员相聚夏威夷



在他人看来,“寂寞”或许意味着前途渺茫、未来难寻,而在李广益眼里,“寂寞”也代表着别样的意义。首先,科幻研究的“寂寞”意味着更多可能性,“‘寂寞’,或者也可以用我们经常用来描述或定位科幻的一个词——‘边缘’,意思是科幻并非主流,总是处在边缘之地。但这种边缘的存在又使它拥有了某种不被主流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的思考和表达的自由——我们可以去开垦处女地,去挑战禁区,去深入挖掘未有人涉足的地方。”其次,“寂寞”或“边缘”,也并不意味着就被人永远忽视、忘却。正如近年来“科幻崛起”所引发的热烈讨论促进了学术的更新和发展,在持续运动、不断变化的研究场域中,“边缘”随时可能从“斜刺里杀出”,变成学术界一颗亮眼的新星。“如果说学术研究的范围是一个圆,那么圆周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边缘。但这其中还是会存在差异,圆周在前进方向上的一点,与相反方向上的一点,地位当然不同。处在前进方向上的边缘一点,同时也意味着前沿。”




科幻火种,代代相传



无论是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科幻小说与电影》,还是成为重庆大学科幻协会的指导老师,抑或是组建“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导师团队,都体现了李广益为科幻研究不断播撒火种的一份努力。所幸,这份用心没有被辜负,种种努力也结出累累硕果。“朝菌杯”如火如荼地举行,《科幻导论》教材落地,“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导师团队入选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科幻力量在重大的点点累积,都让他感到欣慰。



科幻协会活动留影



作为重庆大学科幻协会的指导老师,李广益一直挂念着协会的点点滴滴。材料的审批、活动的批款、比赛的举办……种种事务夹杂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但他仍然尽心尽力地与社团共同进退。让他高兴的是,重大幻协蒸蒸日上,不仅将“朝菌杯”高校科幻征文比赛办出口碑与品牌,也培养出了一批自己的青年科幻作家。晨星奖最佳短篇奖、银河奖最佳新人奖得主、95后天才作者吴智睿(白贲)就是一块响亮的招牌。“早年我在北大科幻协会担任会长时,许多当时是会员、现在闻名遐迩的科幻作家,如陈楸帆、夏笳等,都在2003年北航幻协举办的‘原创之星’大赛中崭露头角,一举成名。我也希望在若干年后,‘朝菌杯’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作家能达到甚至超越前辈的成就。”



重大科幻迷与科幻大咖刘慈欣会面

重庆大学科幻协会获得第十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年度高校社团奖



而作为博雅学院的老师,李广益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将科幻文学的研习,顺利地融入到重大这一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中去。“虽然重大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看似与文学研究相距甚远。但实际上,‘新文科’的蓬勃发展非常有利于在重大开展科幻研究。做科幻研究,不能简单地视之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而是要把它视为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热烈欢迎各个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加入,藉由科幻文艺,一起去关切、思考与科技有关的时代命题,这样才能使整个科幻研究葆有强劲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之上,他联合来自高研院、美视电影学院、艺术学院、图书馆等多个单位和学科的老师,共同组建了“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导师团队,力图以更丰富的联合方式、更多元的学科交叉、更紧密的协同机制展开研究。他还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发起建立国内首家高校科幻图书馆——重庆大学科幻图书馆,为科幻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重庆大学科幻图书馆开馆仪式

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导师团队入选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



此外,为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科幻小说与电影》虽然因为工作需要而暂停,但也让他收获了不少经验。在今年秋季学期,由李广益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导论》教材,将会第一次和博雅学院的本科生见面。“这部教材代表了我们编写团队对科幻文艺、科幻思维以及科幻想象更深入的理解。这是第一次给本科生讲授专业性更强的科幻课程,我希望能将这本教材用好,把《科幻文学》这门课打造成精品课程。”




科幻学人向何处去?


“无论是科幻文学创作本身,还是与之相伴的科幻研究,长久以来都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下一部《三体》在哪里?’‘下一个刘慈欣在哪里?’的确,《三体》作为一部现象级作品,确实可以引发科幻研究的热潮。但如果我们的研究一直依赖于这样一部有一定偶然性的杰作而发展,那随着时间流逝,热度消失,我们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下去?”





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李广益,但近几年科技的加速发展让他对科幻研究的走势感到乐观。“无须枯守文学,尽管国内外都不断诞生妙趣横生的科幻小说。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逐渐完成工业化的中国社会,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愈发深刻的时代,以至于‘科幻’不再仅仅是想象,而是频繁被现实赶超。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举世瞩目,到现在ChatGPT的诞生,这并非偶然,而是工业革命、技术创新已经来到人工智能和后人类的时代,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引起的社会热潮,都会为科幻思维的兴盛、科幻内涵的扩大、科幻研究的面向越发丰富而庞大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科幻研究毫无疑问将迎来持续利好的局面。”



李广益获得首届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最佳教师奖



面对幻想与现实水乳交融的社会,科幻学人该如何自处,找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李广益认为,此刻的现实要求科幻学人以科幻为切口,通过研讨和思考科幻问题,有力地介入社会,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达到“得鱼而忘荃”的境界——“筌”是科幻的创作与研究,而“鱼”则是被高科技所深刻渗透和改变的这样一个社会。经由科幻研究,进入、理解、参与变化中的社会,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科幻这一文类的潜能。

重大十年,人生二十年,科幻从兴趣变为专业,成为李广益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热爱却十年如一日,滴水穿石,不负所愿。



文字:齐雨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陈睿迪

指导:张婧

审核:蒋研川



推荐阅读

……

送!送!送!小薇新周边重磅来袭!


从A到Z,这件事重大人必须要知道!


仅10位!重大老师入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