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锁志海:凝聚共识 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锁志海 中国教育网络 2024-04-01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行业领域的迭代升级。作为高校的信息化技术部门,在过去,我们致力于将业务从无到有地实现联网化,奠定了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更高的要求,即从已有的联网化业务中提取价值,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流程、重组模式、重构生态。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从有到优的进阶,多元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锁志海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01

明确职责是协同的第一要素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多元协同。总体来说,影响多元协同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职责与资源共享。多元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中,明确各主体的角色职责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对于高校来说,多元主体在校内、校外均有涉及,往往由多个单位组成,组织机构庞杂,各自业务流程也截然不同。我们根据业务,梳理了多元主体的架构和内容(见表1、表2)。


表1 校内主体角色和职责


表2 校外主体角色和职责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如高性能计算平台、在线课程资源、图书馆资源、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确保各学院、研究机构、师生快速获得所需资源;同时,还可以在多部门协同工作中发布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减少推诿扯皮现象。


第二,制度规范与统一领导。规范的制度是协同的基础,统一领导是协同的前提。高校须统一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确保协同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可以通过各种规范、制度和管理文件,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协同工作的流程、标准和要求,有助于形成稳定、长期的高效合作关系,推动其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目标一致与有效沟通。不同主体在协同中必须对目标和期望有共同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建立充分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例如,高校可以构建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打造牵头部门协调推进、责任部门稳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另外,可以通过统一运营中心、统一数据治理、一套应用矩阵等方式实现有效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协同和沟通效率。


第四,适应环境与技术提升。伴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数据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在过去,我们主要围绕管理信息化转,但是要想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就要直面师生,要深入到教学过程中,获得一手动态数据;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构建师生档案,掌握人才培养情况。例如,打造教育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学工大数据平台等,不断深入师生教育教学场景,主动适应环境的具体体现。


多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时,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共同的目标愿景。中心始终坚持与学校的重点工作、重要目标保持同步,确保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学校重要部门(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人力资源部等)的沟通和协作,利用信息化共同推动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其次是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业务为导向,形成与职能部处的稳定沟通,通过会议、调研与特色党建活动,深入了解各部门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反馈并协调解决。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原则,深化与师生的沟通,推出“我为师生办实事”三套组合拳;推行“扫码报修”服务,累计处理30万单报修,及时解决师生遇到的信息化问题;坚持开展“信息化服务进社区”活动,近7年累计231期,服务6379人次,提供咨询7249次,上门服务517次。解决基层重复填表问题,协助完成800余张数据表格采集,服务10000余人次参与填报。


再次是可靠的安全保障。为保障学校数字化工作的安全和稳定,在学校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校园安全体系能力和技术的现代化,形成了“三抓、三防、三清零”的稳定工作机制,切实筑牢校园网络安全防线。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备份、隐私保护等措施,确保学校数字化环境的安全可靠。同时,中心还定期面向师生组织网络与数据安全培训,进一步提升师生网络安全素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最后是持续的创新驱力。中心始终关注数字化领域的前沿动态,积极承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2023年西部地区高校网络安全专题交流会等前沿性、专题会议,为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实践经验和创新活力。


02

达成共识是协同的基础


受目标、沟通、资源等关键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多部门协同方面往往会遇到以下困境与挑战,如何破局成为当前各个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是目标不一致导致协同困难。不同部门的工作重点和职责不同,可能存在目标和愿景上的差异,导致协同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高校可以制定跨部门协同工作的目标和计划,明确各部门在协同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加强合作和沟通,确保协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沟通不足导致合作难以开展。在协同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信任关系,但现实中往往存在沟通不畅、信任不足等问题,导致合作难以开展。高校可以建立定期的跨部门会议、交流会等沟通机制,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促进合作和协同。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跨部门的沟通平台,促进各部门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三是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协同效果不佳。在协同过程中,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各部门在协同工作中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实际上往往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协同效果不佳。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政策支持等途径,为各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协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


其实,在多部门共同推进重要工作时,最困难的一定是沟通协调问题。举个很典型的例子,2019年中心承担起了学校创新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需要协调校内外多个单位,存在很大的沟通成本。


因此,各部门在协同推进数字化工作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明确职责。只有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才能相互配合,顺利推进建设任务。其次,一定要主动担当。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工作职责不明晰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有牺牲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主动沟通、主动担当。通过开现场协调会、制定建设标准、定期工作总结等方式跟进项目建设,落实责任到人。最后,一定要持续跟进。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03

数字化工作的协同规划


围绕信息化建设自底向上的六大方面,接下来,可以与其他主体协同推进的数字化工作如下。


一是基础设施,形成统一的数字化转型底座。学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成集约、绿色的数据中心,面向全校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IT基础设施共享服务。第一,应充分考虑师生实际用网需求,做好资源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第二,与企业协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


二是平台工具,形成科技研发“最强大脑”。按照“一云、多地”模式建成集中共享、安全高效、智能先进的云计算平台,为全校提供统一的IT基础资源及技术平台服务。共同打造高性能计算平台,支撑科研设计任务高水平完成。需要政府政策、云计算厂商技术、科研教师需求等方面的协同支持。


三是数据资源,实现海量数据汇聚应用。集成整合海量的业务系统数据,开发的数据应用工具及引擎,需要各个业务部门协同建设,需要教育部、公安部门的安全指导。


四是应用建设,坚持平台化、移动化、服务化和数据智能战略。基于云、管、端和连接引擎、数据引擎,持续沉淀数据,建立不断挖掘价值、业务赋能的逻辑闭环。这需要师生、学院、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设。


五是网络安全,提供组织、管控、审计、安全的保障体系。需要师生、学院、业务部门共同参与,需要安全产品厂商提供技术支持,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指导。


六是师生素养,全面凝聚转型共识。拓宽数字化人才通道,优化数字人才队伍结构,加快打造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举办数字化思维、业技融合等培训班、讲座,覆盖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应用者四个层级,夯实并提升全员网络安全素养和数字化思维能力。需要全校、全员共同参与。


目前,中心的初步规划和部署包括:校级层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中央网信委战略部署,统筹协调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业务层面,中心与职能部处、学院、书院保持紧密联系,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对于专项工作也会召开多方协调会。中心内部,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加强学习交流。


04

基于人才培养

打造良好的协同生态


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人才培养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中心下一步的数字化工作须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多元协同的良好生态,不断向理想的协同生态迈进。理想的多元协同生态应具备以下特点和要求。


一是跨学科合作与协同创新。在高校多元协同生态中,不同学科的界限逐渐淡化,各学院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跨学科合作与协同创新还包括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机构的紧密合作;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共同开展各类活动。这种校内外协同创新模式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二是创新实践与资源共享。高校多元协同生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创业计划、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其能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设备、科研数据等,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投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动态平衡与开放包容。高校多元协同生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动态平衡不仅有助于保持高校的活力和竞争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吸引更多的校外机构参与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参照这些理想协同生态的特征,面向未来,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良好的多元协同生态。


首先,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机制。高校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积极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以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同时,加强校内各学院、各学科之间的合作,鼓励校内外合作伙伴的参与,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其次,加强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培训。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再次,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应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校园的智能化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同时,要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社会合作。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通过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2月刊

作者:锁志海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责编:陈永杰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 多元协同 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

● 让人工智能点燃教育之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