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文化月|谢维和教授做客“清华读书讲座” 畅谈清华的风格

四月的清华园,草木葳蕤,繁花似锦,图书馆里书香浓。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一周年和喜迎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的喜庆日子里,4月22日下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老师应邀做客“清华读书讲座”第16讲,发表“清华的风格”主题演讲,与线上线下的师生、校友、听众共同探讨清华的风格。

谢维和作讲座

谢维和首先从认识清华的角度引出清华的风格这个话题。清华大学第14次党代会上明确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清华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道路。《清华大学章程》第四条亦言明“学校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那何为“清华的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指出,“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105年来,清华大学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清华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谢维和从梁启超先生所言的“过渡时代”开始讲起。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开始了百年奋斗征程,在这个“过渡时代”,社会的张力明显增大,矛盾与冲突比比皆是。历史学家罗志田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国不得不转身的时代”。这种大国的“转身”并不是某些个别的变化,或者是局部的调整,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坐标的转型。对于教育而言,这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中西之争、古今之争与文理之争,都关系到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清华大学的办学风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与形成的。清华大学对此做出了十分得体的响应,由此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并对整个中国的大学提供了示范。

随后,谢维和结合这种风格形成过程中的课程改革、院系设置等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如清华学校在1923年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了国学的教学,重视了课程体系里中西、古今与文理之间的协调,并且在1925年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也是在1923年,清华学校又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一场重大思想论战——著名的“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发源地。谢维和还举了近年来学校发展中的案例与故事,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一以贯之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最后,谢维和提到了清华风格带给我们的启示。这种风格既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对清华提出的问题以及清华的回应,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清华风格中所体现的和谐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是清华大学建设发展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清华人的基本坐标。

在问答环节,谢维和一一解答了有关图书馆在清华风格形成中的作用与体现、今天如何培养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人才、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清华的批评与期待等问题。听众在这一场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意义的演讲中思考良多,师生踊跃提问,现场氛围热烈。

现场互动

合影

最后,主持人王媛代表图书馆向谢维和赠送了图书馆所编《异域回响:<清华周刊>留美通讯辑录》《清华大学藏民间剪纸精品图录》书籍两册,以表感谢。

王媛向谢维和老师赠送书籍

为凝聚读书氛围、指导读书门径、促进读书交流,图书馆于2015年秋季正式启动“清华读书讲座”,至今已成功举办过16次。本次活动也是2022年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

本次活动还通过荷塘雨课堂、清华大学抖音、B站、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20余万人通过直播参与本次活动。


人物介绍

谢维和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2004—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等。2021年,清华大学110校庆之际,谢维和、叶富贵、李珍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清华的风格》一书。

供稿:信息参考部

文字:王媛

摄影:许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